醫生猝死值得學習嗎?
——人民日報、新華社、中青報為何這般痛批「冷血幹部」
聚焦健康中國 過勞(第一健康報道北京 編輯部)
對不起,我不要向任何猝死的人學習。
2017年12月16日凌晨,安徽六安裕安區一位醫生猝死了,年僅31歲。猝死的地點是醫院值班室,他有著和絕大多數醫生類似的經歷:連軸轉,又忙又累,積勞成疾。
當地區衛計委做出了《關於在全區醫療衛生系統開展向方培虎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這本是一個善意倡議,不想卻引發軒然大波。很多醫生表示,不學,要好好活著!
網友紛紛發問:學什麼?學習如何更好地猝死在崗位上嗎?心得體會,開展報告活動,是不是誰號召的誰先做個表率唄。
看似「過激」的語言,卻是很多加班狗內心的真實感受。每一個猝死的背後,都有一道過度勞累的傷疤。
2018年伊始,僅僅一個多月,我們聽到了多起醫生猝死的案例。2018年元旦前,山西一名呼吸科醫生,在連續工作18小時後,突然昏倒後猝死,卒年43歲。此後不久,1月23日,青海大學附屬醫院一名43歲的急診醫生也是在持續工作18小時後猝死。
只有醫生這樣嗎?
2016年6月29日,年僅34歲的天涯論壇副主編金波猝死地鐵站。
2016年10月6日下午,張銳於當日凌晨因心梗去世。從人大新聞學碩士到《京華時報》前新聞中心主任、從網易前副總編輯再到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最終在探索醫療的道路上,沒能留住自己的健康。
你動一動手指,網上去搜索一下,一個又一個生命就在你眼前消失。
2016年5月3日《綿陽日報》編委會編輯中心主任任傑女士中午,在睡夢中突然離世,年僅42歲。
2016年5月4日《解放軍報》主任編輯馬越舟上校病逝,享年45歲。
2016年6月14日,《春城晚報》總編輯年僅42歲的杜少凌,突然出現呼吸不正常經搶救無效猝然去世。
又是加班!又是熬夜!又是猝死!
這些人生前都有一個共性的問題就是經常的加班、熬夜。以媒體行業為例,深藍網曾做過一份調查報告,報告稱超過60%的媒體人凌晨之前沒有睡過覺,超過90%的媒體人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超過80%的人每天工作時間超過八個小時,超過60%的人每周鍛煉時間不到100分鐘。
不僅僅是媒體人。社會上很多職場人士都是如此,比如IT行業的人員,搞科研的人員,他們沒日沒夜加班加點的工作,為了什麼呢?
沒有人想一路走好!沒有人想英年早逝!沒有人想撒手人寰!
不過是為了當初選擇這份職業的時候,我們對自己承諾的——救死扶傷、鐵肩擔道義。
不過是為了當初選擇這份職業的時候,你們向我們承諾的——體面而有尊嚴的活下去。
十年飲冰,終涼熱血。
無論有多少人猝死,第二天,太陽一樣會升起,活兒,還是得有人干!
為什麼這麼累?
也許他們的累,不是修路砍大樹的累,是心累。不是在嚴寒酷暑中鑿山填海,多是在廢寢忘食中燈枯油盡。
一、殺雞取卵。難免有些老闆只看到短期效益,盲目加大工作量,甚至安排員工在下班後做非本分的事情,而員工,為了保住飯碗,只能委曲求全。
二、朝令夕改。由於管理者缺乏統籌管理的能力,三番兩次更改決定和部署下去的工作,使得員工不停返工,以至於不得不加班加點。
三、內部成本。不同部門配合不得當,內部設置壁壘,讓員工之間辦事效率下降,不得不加班。
四、當然,也有員工個人的原因。比如個體效率的低下,總是不敢比領導先走,怕自己先走就要被開除等等。
猝死是極端事件,但背後折射著普遍性。畢竟生存的壓力與內心的焦慮,存在於每天早晨我們睜開的雙眼裡。
改革開放即將40年,釋放出巨大的經濟活力,努力工作會給人帶來豐厚回報,回報又形成繼續努力的激勵。越工作,個人勞動力價值越得到提升,工作機會也就越多,對自己未來的預期越高大上。
大眾工作倫理於是形成:能吃苦最光榮,多加班是應該的,好日子永遠在未來!
這樣的工作倫理當然不可輕棄。然而,卻必須補充。社會不僅有經濟這個單一維度,過度勞累不僅影響健康,而且影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人民日報、新華社兩大黨媒年年痛批無節制加班。不久前,解放軍陸軍司令員韓衛國的《致陸軍官兵家屬的一封信》刷爆了朋友圈。司令員提出的三種情況必須及時請假回家——「在父母生病臨終時、在妻子生子臨產時、在孩子升學臨考時,只有沒有打仗任務和確實離不開的特殊任務,都必須及時請假回家。」
他說:「對於父母生病不回家、妻子生產不照顧、家庭有難不幫助的個別官兵,不但不表揚、不宣揚,而且還要對他的真實品德進行考察。」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人民大會堂,跟206名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時,回憶起自己擔任縣委書記的往事,稱自己當時常熬夜生病,並告誡大家不要熬夜。我記得當時微博發布這一條之後,網友一片「哭訴」點贊。
大概,這些就是在我們矢志奮鬥路上,最溫暖的話語。
針對醫生猝死事件,2月7日,國家衛計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接受採訪表示,相信當地衛計委的本意是號召醫務人員學習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她同時希望醫務人員在改善醫療服務的同時也要學會保護自己的健康。
不要一味的強調員工的責任,忽視了他們應有的權利。
正如中青報評論所說:主管部門,應有勇氣,既為醫德點贊,又反思管理機制和評價機制。這個評價機制的底線是——我們的醫生,不至於因為工作辛勞、壓力驟增而猝死!每一起猝死事件,都有很多值得檢討的地方。
顯然,與讚美相比,呵護更為迫切。人們希望,在檢討和審視的基礎上,醫生的獲得感更加明顯,生存狀態得到改善。但是,「號召」自始至終,沒有一個字提到這些。由此讓人不免擔心:檢討和反思會被謳歌和表彰代替;悲劇,還是在不同的地方繼續發生。所以,有關部門還真別覺得自己委屈。
我們對逝去者的敬意永不會消失,更好的選擇或許是,將這種致敬更多地體現在對生者的關愛上面,切忌罔顧警示、空洞地談「學習」,以免讓人生出「這是號召後來者重複前人悲劇」的誤解,覺得傷口又被撒了一把鹽。
毛澤東曾在《為人民服務》一文中指出:我們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數人民的痛苦,我們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過,我們應當盡量地減少那些不必要的犧牲。
新華社也曾指出:有的地方提出「5+2、白加黑」,有的縣市甚至提出「3516」工作法,即每天三小時吃飯、五小時睡覺、十六小時工作。而要求幹部職工加班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門,有的是為了「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有的是為了「加快招商引資」,還有的是「轉變工作方式、提振精神狀態」。在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下,「疲勞戰術」被當成經驗,低效率的加班被視為作風,這不僅影響了幹部職工的身體健康,也降低了工作效率,還助長了形式主義。
對我們員工個體來說,也該控制好自己的節奏,把人生當場馬拉松,張弛有度的跑,把自己從會節奏的加碼加速狀態解放出來,多鍛煉身體,少出去應酬,讓人生更從容。
人生苦短,人生實長,好好活著、健康活著,工作才能繼續,才能實現自我的理想、貢獻自己的力量,才是更好地為他人、為社會服務。
(據人民日報 新京報 中青報 環球時報)
(責編 郝健一)
推薦閱讀:
※游泳猝死,哪些人需要注意?
※熬夜不睡的都是在偷人,以偷自己為主
※善良也許是過勞死的元兇
※程序員補身體應該吃點什麼才不會輕易猝死?
※在一號店買的快過期的咖啡,喝了以後心臟狂跳了4小時,差點猝死,我該如何維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