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社會中的寄生與偏執-分裂
前言:
最近的一兩個月里我一直在閱讀關於比昂和佛學的學術文獻。回頭看看,我大概在pepweb
和學校圖書管找到五十來篇相關文章和書籍。在我閱讀這些文章的同時,我們當代社會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一直讓我覺得非常焦慮不安。我原本是想迴避這個令我焦慮的問題。但是我發現:這個焦慮感貌似一個難纏的小孩,你越是迴避他,他越是時不時跑出來耍賴。 所以我決定騰出半天來,用客體關係來寫寫這些社會問題。書寫總能讓我心中的那個小孩安靜下來。同時也希望我寫下感想能幫助到讀者心中的那些焦慮的小朋友。首先, 我希望能定義一下我即將運作的一些克萊茵和比昂的概念。 肯特(Kant)說了沒有概念的直覺是瞎的,沒有直覺的概念是空的。那麼我們先來看看這些概念,然後把概念融入社會。之後看看這些融入社會的概念是否能給你帶來一些新的直覺。
註:精神分析中的概念大多都不是硬梆梆,死板的概念。這些概念不是定律。它們是活生生,不斷演變,成長的概念。我在這裡勾畫了一下這些概念。對這些概念(concepts)的衍生與發展還需要你們各自獨特的直覺(intuition).
克萊茵的:
偏執(paranoid):
嬰兒會很平凡地對媽媽實施暴力攻擊。比如說,在行為層面,我們會觀察到嬰兒會咬媽媽的乳頭。作為行為觀察的衍生,我們可以推測:嬰兒會有更多在幻想層面對媽媽的攻擊。偏執焦慮來自與嬰兒對攻擊媽媽後,害怕媽媽反擊的恐懼。嬰兒對媽媽乳房的暴力傾向來自與它對有營養的乳房的嫉妒。偏執期的嬰兒在幻想中吸幹了,搶奪了媽媽的乳房。同時,嬰兒害怕媽媽會因此對它實施同等的,或變本加利的暴力攻擊。
分裂(Schizoid):
和偏執焦慮相比,分裂焦慮不是來自對外界攻擊的恐懼(媽媽的反擊)。分裂焦慮來自與嬰兒的內心。
它害怕不能維持自我的完整性而從內部分解,變得支離破碎。我在《媽媽,我為什麼要自殺》中描述了恐高,對高空墜落極其害怕的感覺。我覺得這個極度恐高的感覺來自於嬰兒期的分裂恐懼:被摔碎的恐懼。抑鬱定位(Depressive Position)
抑鬱定位大致有兩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是把在偏執-分裂期的部分客體(part objects)融合成一個完整的客體(whole object integration). 和在偏執分裂定位不同的是,在抑鬱定位的嬰兒的眼裡:媽媽不再是絕對好的或絕對壞的。在這個成長階段里,嬰兒試圖把構造一個相對完整的媽媽形象---她即好也壞。
嬰兒對這個即好也壞的媽媽形象的反映不再是絕對的迷戀或憎恨。在整合媽媽完整形象的同時,嬰兒整合了它的愛與恨。這個嬰兒人格發展的定位非常重要,因為這時的媽媽即有好的一部分,也有壞的一部分。當嬰兒希望把壞媽媽(壞部分客體)吸干,掏空的時候,它同時感覺到它也在傷害好媽媽(好部分客體)。如果媽媽在嬰兒從偏執-分裂定位過度至抑鬱定位的時期里,樹立起了一個能施予愛的媽媽形象,那麼嬰兒在後期人格發展里會有充足的安全感。這裡能施予愛的媽媽可以被大致定義為:1)被嬰兒攻擊,但不暴力反擊
2)同時也不急不慌,很有耐心(淡定)。 前者幫助孩子容納偏執恐懼(做為外界的媽媽不會因為我的過錯而傷害我),後者安撫孩子的分裂恐懼(媽媽在我的攻擊下不會破碎。 有這個一個強大的媽媽,我的安全有保障了,我也不會破碎)。第二個要點是:
在抑鬱定位的寶寶會比在偏執-分裂期的寶寶呈現出大量減少的病理性投射(比如暴力性的,攻擊的)。 病理性的投射的目的是排泄掉壞的,髒的部分客體。情感健康的抑鬱期嬰兒在投射暴力,攻擊性部分客體的時候會感到愧疚和焦慮。因為好,壞客體已經是一體了,那麼排泄壞客體也意味著傷害和損失了好客體(媽媽是一個完整的媽媽,傷害壞媽媽的同時也傷害了好媽媽)。之所以這個定位被命名為抑鬱定位是因為寶寶在傷害媽媽的時候會感到失落所帶來的愧疚和抑鬱感。
如果這兩個定位的過度足夠順利,孩子會獲得一個穩定的,能施予愛的能力。對他人也會有同情,關愛,和憐憫的能力。我在這裡想提一下這兩個定位和弗洛伊德(Freud)快樂和現實原則(pleasure and reality principles)的關係. 在偏執-分裂定位,快樂原則佔主導地位(滿足我的媽媽才是好媽媽)。在抑鬱定位,現實原則為主導(媽媽作為一個和我分離的人而存在,而不是為了我的滿足而存在)。
比昂的三個關係:
比昂在克萊茵母嬰關係(Mother-Infant Relation),容器和容納物(container/contained)的基礎上歸納了三類關係模式,這三個模式和克萊茵的內部幻想的不同點在於它們強調了母嬰互動:
寄生關係(Parasitic Relationship)
「在寄生關係中,關係的產物摧毀關係中的兩者」(Bion).這裡的產物被比昂叫做分析關係中的第三方(the analytic third)。 這個由兩者關係孕育的第三方摧毀了構成關係本身的兩者。比昂通常把嫉妒(envy)作為這個第三方的例子。「」嫉妒本身無法被很好地歸結於兩者之一,事實上,嫉妒是這個關係的一個功能(Bion).
嫉妒強迫性地孕育更多的嫉妒。寄生性的母嬰關係是這樣的:寶寶把焦慮分裂並投射給媽媽。沒有情感能力的媽媽把嬰兒的投射1)隔離在外,或著2)因為寶寶的投射變得無比焦慮,最終把寶寶和自己的焦慮一起塞入寶寶體內。久而久之 寶寶變得很絕望,因為媽媽無法幫它消化,精神垃圾。因此它只有1)用變本加厲的暴力向媽媽投射它的焦慮 2)或者它失去了向外投射的信心,從此這些不能被理解,消化的焦慮在它內心腐爛。寄生性母嬰關係是孩子人格中無名之痛的根源(請參考《無名之痛,等待命名》)。共生關係(Symbiotic Relationship)
在共生關係中,關係中的兩者有時會有面質和衝突。但是在這個關係中的產物最終會帶給關係中的兩者情感的成長。在母嬰關係中,這樣的一個媽媽有一些處理嬰兒情感投射的能力。
但有時會在嬰兒暴力投射的面前覺得能力不足。比如,她可以接受或消化寶寶的一部分情感。寶寶有時因為剩餘無法被消化的情感感覺輕微的不滿或焦慮。 但是,媽媽在和寶寶的互動中不斷提升自己消化寶寶情感的能力。 同時,寶寶也能不斷吸收媽媽不斷成長的消化里。 那麼,最終寶寶和媽媽在經歷一些挫折後,還是可以從情感和人格上共同成長的。共存關係(Commensal Relationship)
共存關係在現實生活中很難看到。共存關係和共生關係的不同點在於:共存關係中沒有相互的衝突,面質和傷害 。 媽媽和寶寶沒有衝突地造就著相互的人格成長。我個人認為這樣的母嬰關係不會很常見。現實中總會有磕磕碰碰。 媽媽總有那麼幾次無法完全消化寶寶的情緒。
關係社會中的寄生與偏執-分裂:
偏執-分裂焦慮本身是一個正常的嬰兒焦慮。這時的媽媽如果是一個耐心的,有能力愛的和不反擊嬰兒的母親,那麼嬰兒的人格中就會獲得充足的安全感和愛自己/他人的能力。
我很贊同某些年邁:)精神分析師的看法:我們不分析快樂與美好,我們只分析痛苦。那麼我接下來想指出的是關係社會中的痛。當我們把這些痛闡明後,或許我們能夠慢慢解析,容納這些痛。分析痛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愛,而不是為了推卸責任與責怪他人。
當很多現在的和曾今的孩子沒能健康地走過偏執-分裂與抑鬱定位的時候,他們在各自的人生中潛意識地造就了一個偏執-分裂的寄生關係循環模式。這些個人模式最終造就了一個集體的偏執-分離,寄生性社會。之後,這個寄生性社會又會強迫母嬰寄生循環。
當兒時那種要挖空,吸乾媽媽乳房的攻擊性沒有被好好地容納時,我們在社會中看到的一個現象就是失控的利己主義。我並不是說利己主義本身是壞的。在我們古今中西社會裡,每個人都多多少少是利己的。當我們能共生性地利己,我們整個社會最終都會得到成長與滿足。但是,當兒時那些挖空,吸干乳房的嫉妒恨沒有被愛所容納時,我們往往看到的是寄生性的利己。
例一:
一些人可以貪污千萬,即使他們已經有很穩定的高薪收入。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寄生偏執分裂的例子:小時候因為母嬰的寄生關係,積壓了太多對媽媽乳房的嫉妒恨,長大了就去掏空,吸干我們的社會「乳房」。
例二:
為了公司利益最大化,製造商用質量不過關的零件造車。最後導致車主傷亡。
這樣製造商深深地陷入了偏執分裂的寄生循環。 他們被弗洛伊德所說的快樂原則所主導著: 「我們只關心自己的利益滿足,不管他們安威」。
他們只知道掏空他人的「乳房」。但是他們沒有看到的是當他們陷入這樣的寄生關係循環中時,被傷害,毀滅的不光是他人。 用廉價零件造車最終砸的是自己的牌子,還有可能受到牢獄之災。在寄生性關係里徘徊,最終的結果就是毀己毀人。 最終他們還是要面對現實原則給他們帶來的痛苦。例三:
社會中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比如說空氣,水和食品污染。
廠家為了GDP最大化, 不顧一切地掏空,撕咬著我們共同生存的自然環境「乳房」。這裡的廠家就是一個偏執-分裂的 「怪嬰」。 它被吸干「乳房」的衝動所主導著,並沒有發育出對我們社會「乳房」的憐憫,關愛,愧疚與毀滅後失去「乳房」的焦慮。 那麼最終的結果是什麼呢?我們共同的自然「乳房」 被長期地索取和污染, 最終變成了一個有毒的「乳房」。它給我們喂著有毒的奶:臟空氣,髒水,臟食物。 在這個寄生關係里,廠家的老總們也一樣要攝入污染物,生病患癌。 此外,我們社會要花多少GPD來從建我們的自然資源?註:我心裡總覺得還有其他很多例子。我決定我的例子還不是最好的例子。或許讀者們能用你們的直覺來書寫更好的例子。
我們社會中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這樣的例子可以被看作是偏執分裂的小循環。當這些小循環多了的時候,社會本身就成了一個大的偏執-分裂的寄生循環。 大循環(乳房)和小循環(嬰兒)之間又會形成一個毀滅性的偏執-分裂,寄生關係。
可想而知,這樣一環套一環造的模式是非常難改變的。
我覺得改變的根源還是得從母嬰關係這個最基本的循環做起。 當一個嬰兒的攻擊性能被媽媽的愛所容納時,它會更健康幸福地走過偏執-分裂和抑鬱定位。 因此,它長大在社會中就職時就會進一步地維持這個早期親密關係中的共生關係。當一個成功走過偏執分裂和抑鬱定位的社會成員失控利己的時候,他會對「挖空,吸干」 我們的社會「乳房」 而感到焦慮與愧疚。從而,他會節制自己失控的利己行為。如果我們社會中能有更多慈愛的母親,我們就會有更多懂得慈愛孩子。當這些情感健全的孩子走向社會時,我們的社會會變得更加友愛和關懷。
註:我在這裡講的母親可以被一個更恰當的辭彙所代替:母親功能。爸爸,媽媽都可以有母親功能。母愛也可以來自父親。
推薦閱讀:
※國內的心理諮詢師是不是大多數偏心理動力取向?是什麼造成了這種趨勢?
※怎麼看待強迫性思維?
※後現代遇見舊靈魂——敘事治療、現代精神分析與分析心理學的世界觀整理Part2
※我為什麼感覺我自己做的每件事都很傻逼。?
※什麼是動力學心理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