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大拉黑父母事件開始,聊聊自戀型父母和我們的傷

從最近的北大拉黑父母的熱點話題說起。 原生家庭的問題這些年彷彿吵的甚囂塵上。一個言論自由的網路空間, 似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悟。看客們成了專家, 發表著自己的見解和解決方案;每一個受傷的孩子成年人(adult-children, 童年受創,成年後部分行為模式仍然卡在兒童的狀態,沒有機會隨時間而發育完整), 找到了自己的發言人, 傾訴痛苦的同時,都在尋找著止疼葯。相比起責怪那些曾經給他們創傷的人, 他們更願意弄清楚這一切到底是怎麼回事, 像是一道謎題, 他們困在裡面痛苦不堪, 一遍一遍重述那些傷害,不是為了責怪, 而是為了理清楚這一切的痛苦, 找到解題的答案, 不再重複痛苦。

然而在有些回復和建議里,不少人說 此北大生讀書讀多了反而不孝順, 想太多,過於敏感。 甚至有人撰文寫自己經歷過媽媽從小的嘲笑和打擊, 而自己不但不記仇,反而用強大的意志力, 獲得了人生的成功, 並且調整了母子關係, 使得開始有衝突的關係, 走向了和諧美滿的華彩。 從此中得到道理是, 做孩子的, 應該靠自己的能力, 克服父母因為疏忽帶來的傷害。 你看我都做到了, 如果你做不到, 還在那裡哭哭啼啼罵父母,那就是你太軟弱無能。

看到這些, 我只想說, 被水果刀割破手指的人, 再嘲笑被割破手腕大動脈奄奄一息的人,你怎麼這麼脆弱, 你看我都不流血了活蹦亂跳,做人,誰不受傷流血, 要靠自己能力止血。 我只想說這種人不是sb 就是殘忍。

西方有一句諺語, 如果你不曾穿過他的鞋, 走過他的路, 你永遠不曾了解他的感受。

今天來說一下童年創傷。 西方有研究關於童年受到創傷的一套評估標準,叫做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 (ACE) , 從0分到10分逐漸加重。 網上有一些測試題, 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去測試一下。 基本上創傷分為 1)家庭功能失職, 包括家長成癮, 離婚, 精神問題和犯罪行為, 2)虐待 包括 精神虐待, 身體虐待, 和性虐待, 3) 忽視 包括 情感忽視和身體忽視。 每一種傷害程度也不同。很多人覺得, 我也沒打孩子, 怎麼他性格這麼極端,這麼多動。對,不是只有肢體暴力才是傷害。 佛盧姆在《愛的藝術》這本書里,定義了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 尤其是在孩子幼小的時候,被保護和接納尤為重要, 否則就會有創傷, 發展出各種奇怪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一切與理解和接納相反的行為,包括忽視, 言語暴力, 和父母自身的情緒紊亂, 都會對脆弱的孩子,造成傷害。有的人幸運, 所謂命好, 被深深的愛著,長大後就有足夠的信去面對各種困難和打擊。而70%左右的人,多少都會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一些父母的傷害, 但是受傷的程度,卻大不相同。

概率統計來說, 約36% 的人童年幸福美滿, 沒受過什麼嚴重創傷。 70%左右的人, 多少受過3分以下的創傷, 只有約10% 的人,受到過4分以上的創傷, 而有的創傷嚴重的可到10分。 這裡就解釋了, 那些1分創傷的人,指責10分創傷的人不夠寬容, 未免顯得過於殘忍。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道德上的和事佬? 就像盲人摸象一樣, 每個人都以為別人的感受和自己一樣。 在知乎上看到一篇文章, 談論身為幸福的孩子是怎樣的體驗。博主說很意外有那麼多不幸的人, 居然人生體驗和自己不一樣。是啊, 幸福的人生都是一樣的, 不幸的人生各有各的模樣。地震的程度不同, 造成的心理創傷有多痛苦,只有自己知道。可怕的是,這痛苦連說出來, 別人都不相信,因為不曾體驗過。 我越來越喜歡慈悲這個詞。 雖然沒經歷過,因為懂得,所以悲憫。

說一點兒大的, 我們處在一個前所唯有的年代, 帶著這個巨大的時代所有的陣痛,魯迅筆下的那些麻木的中國人, 又能怪他們嗎 ? 除了麻木之外, 再也沒有別的方法可以去面對痛苦。麻木,放棄了靈魂的觸摸, 就沒有那麼痛了。背負劇痛又看不見解脫希望的唯一方式, 就是變成殭屍。

而現在, 我們卻看見了一種叫做自由的東西, 我們成長再相對寬鬆的環境, 卻繼承了父母輩的痛苦, 看得見又渴望著美好, 卻有背負著劇痛。 時代給了我們美好的願景, 也給了我們劇痛的包袱。我們不願意放棄對自己美好靈魂的一期一會,卻對攀附在這靈魂上時代的劇痛掙扎, 註定, 我們是這時代變遷里,最有選擇, 卻又最痛苦的一代人。 在這個時代的轉折口, 也許我們背負著某些特定的命運。希望這世間本無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

我想和所有在童年創傷里苦苦掙扎的筒子們說一句, 辛苦了, 但是也替你開心,還能感覺到痛, 說明你美麗的靈魂還在呼吸。

我們父母的那一代經歷了他們自己成長的陣痛, 和時代的傷, 人格上很大的障礙, 也是為了逃避痛苦。 接下來想主要關注討論 那些對孩子感受忽視和利用的父母, 自戀型父母和反社會父母, 做一些探討。 以及無法選擇出生的我們, 如何在成年後, 靠自己選擇和執行幸福生活。

推薦閱讀:

提升格局,從接觸大咖開始
一個人的道歉里,藏著他的思維模式
代理人模式:知識體系和自查原則(上)
代理人模式:虛擬一個代理人來面對世界(上)
草根回憶錄.上篇 - 生機初動:無法看透的起點,準備好了嗎?

TAG:童年陰影 | 自戀型人格障礙 | 自我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