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中國最好的「公路片」,我們終於能看到了

當我們在高速公路上享受速度帶來的快感,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加速度」的同時,也不妨減速緩行,看看《大路朝天》中的這一片「築路的風景」。關注微信公眾號「凹凸鏡DOC」回復「大路朝天」獲取資源。

這部中國最好的「公路片」,我們終於能看到了

作者:Clyde

授權轉載於奇遇電影(ID:cinematik)

0:起點 2011年12月5日19∶00,深圳第二屆「藝穗影展」在「拾穗館」放映張贊波導演的紀錄片《戀曲》。

所謂「拾穗館」,其實是一個用竹子在空地上搭建的臨時放映場館,四面透風。

12月初的深圳,已經比較寒冷,大家來到「拾穗館」看電影,除了要穿得厚一點,還要拿出對電影的熱情來抵禦寒風。

《戀曲》放映到三分之一時,因為機器故障,放映中斷了。

為了「彌補」大家的「損失」,導演張贊波和大家圍坐一起(部分觀眾留了下來),聊電影,談人生,談理想。

閑聊過程中,聊到了「紀錄片倫理」這個話題。

張贊波提到了他正在拍攝的紀錄片,他說,前段時間他正在拍攝一位老婆婆的故事,有一回,他要拍攝她背著沉重的背簍走路的情形,他一方面很心疼她,另一方面又很想拍攝到這個鏡頭,於是,他拍攝她走了一小段路,然後,收起攝像機,追上老婆婆,幫她把背簍背到了目的地。

將近6年後,我看到了張贊波導演的紀錄片《大路朝天》(注1。本文所有注釋均為編者所加)。而2010年到2013年,是他拍攝《大路朝天》的時間,也就是說,他在閑聊中提及的「正在拍攝的紀錄片」,應該就是後來的《大路朝天》。

《大路朝天》(The Road, 2014)

《大路朝天》中,第一個「正式出場」的人物是歐婆婆。她也是全片以及《大路》一書中寫到的唯一一位「老婆婆」。我很自然地對號入座了,認為張贊波當年提及的老婆婆就是歐婆婆。

房子被拆之後,歐婆婆先住在四面通風的臨時棚戶里。冷冬,她在屋前雪地緩慢挪動,腳不敢離地

在我看來,當張贊波收起攝像機去幫歐婆婆背背簍的時候,這是他拍攝《大路朝天》的起點,也是他拍攝紀錄片的起點。

兩天(三天?)後,「拾穗館」被強風吹倒。它是歷屆「藝穗影展」中壽命最短的放映場館,卻也是一些深圳影迷心中最佳的放映場館。

而《戀曲》的後三分之二,我也在今年4月深圳的一次放映中補上了。

?注1:

《大路朝天》是獨立導演張贊波的第四部導演紀錄長片。2010年,張贊波使用化名進入湖南漵懷高速公路某工程項目部,對施工人員、當地政府和周邊民眾進行拍攝。在卧底近四年後,他於2014年將拍攝手記集結成書,取名為《大路:高速中國里的低速人生》,在台灣出版。同年,同題紀錄長片《大路朝天》製作完成。

2015年,該書更名為《大路:高速中國里的工地紀事》,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在中國大陸發行,兩個多月後被廣電總局責令下架。《大路朝天》僅能在一些私放映場合得見蹤影。兩者在豆瓣上均被禁評。

+2km:一個築路工人的電影修養 2006年7月18日,在廣州完成一周的崗前培訓之後,我被「下放」到佛山一環GS-09 標合同項目經理部,開始了8個多月的工地生涯。

因為我會說粵語,方便與農民工和當地居民(村民)溝通,便被派為施工員,管理整個標段的附屬工程。

最初的時候,要學習,要熟悉工作,我是非常忙碌的。

大概兩個月之後,我發現自己的適應能力並不差,已經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工作方法,也學會了罵罵咧咧、滿嘴髒話的工地特有的「溝通方式」。

更重要的是,我還學會了如何「偷懶」,開始有了自己的「休閑時光」。

在工地上的「休閑時光」,我大多用到電影上了。

有一段時間,我經常看電影到深夜。白天,我就坐在工程水車的副駕駛上閉目養神,名為督導巡查工作,實際上是在補覺。

大學期間,我在影展上看過《厚街》、《三元里》等紀錄片,也讀了張獻民、張亞璇編著的《一個人的影像——DV完全手冊》,覺得一個人的電影時代已經來臨。於是,我買了一台小DV,拍起了短片,但直到大學畢業我都沒有完成一部拿得出手的作品。

《一個人的影像——DV完全手冊》,2003年

找回影迷的身份後,我動了用手上的DV拍攝工地紀錄片的心思。

但我是一個臉皮很薄又缺乏耐心與毅力的人,我不知道該如何用鏡頭對準我的同事和「下屬」(農民工)。

再說,我如果把DV帶到施工現場,算是玩忽職守,作為工地上的新人,我是不敢這樣做的。

拍攝一部工地紀錄片,最終淪為一個一閃而過的念頭。

離開工地之後,我竟然不時會「緬懷」那段灰頭土臉的日子。從到工地的第一天起,我就已經在考慮如何「逃離」工地了,但最後,短暫的工地生活又成為我非常珍視的人生體驗,好比一段很「痛」的戀情會成為生命中揮之不去的一抹色彩。

多年以來,我一直期待有一部工地紀錄片能夠出現。

2006年12月,作者在工地宿舍,一切很簡陋

2015年,我聽說張贊波完成了紀錄片《大路朝天》,此後兩年,它成了我觀影清單上的「頭號通緝犯」。

據我所知,兩年來,《大路朝天》在深圳放映過兩次,但我都因為種種原因而錯過了。2017年4月19日,我跨城觀影,如願在廣州觀看了《大路朝天》。

2017年最後一個月,網路上突然出現了這部電影的資源。圍繞這部片發生了各種風波之後,似乎現在我們都可以唾手可得。

+5km:另一個起點 2005年,張贊波研究生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留校任教。

本來,這可以成為他人生的另一個比較高階的起點,但他卻在2009年完成紀錄片《天降》之後選擇了辭職。

張贊波(1973年- ),湖南邵陽人

如果張贊波一直在北京電影學院任職,借著天時地利人和,再讀個博士,評個教授職稱,搞不好在互聯網時代還成了電影界的大V,日子應該是過得非常滋潤的。

以我的個性,如果我有張贊波這樣的機遇,我肯定會選擇這麼一條「大V之路」。

但張贊波不是我,他選擇了做一個拿起攝像機的「自由人」。

張贊波以紀錄片「出道」,但他在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繫念研究生時,學的是劇情片創作。他在電影學院的三年學習中,沒有上過一堂紀錄片的課,在成為紀錄片導演之前,他看過的紀錄片也很有限。

也許是鬼使神差,但我更相信那是來自於一種原始的衝動,張贊波選擇了拍攝紀錄片。

張贊波拍攝的雖然是紀錄片,但我仍然看到了他在電影學院劇情片專業學習的「效果」。

張贊波一向重視紀錄片的「敘事結構」,《大路朝天》中的四個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的章節(注2)便形成了非常好的「敘事結構」。

不過我認為,最能夠展現張贊波在「敘事結構」方面的才華的是他的另外兩部紀錄片:《戀曲》(2010)和《有一種靜叫莊嚴》(2011)。

《戀曲》拍攝一對戀人的分分合合,算是私影像之一種。

它的結構非常巧妙,由五首「戀曲」構成,每一首「戀曲」的內涵都和其所在段落的內容相吻合,而這五首「戀曲」又來自於這對戀人的一次卡拉OK活動。

如此「匠心獨運」,出自一名劇情片專業研究生的「電影修養」。

《有一種靜叫莊嚴》只拍攝了兩天,素材有限,而且,攝像機只有一個拍攝對象——賀副鄉長。

影片中,賀副鄉長以各種姿勢對著鏡頭滔滔不絕,他的「爆料」很精彩,但若不加以創作,只是視頻而已,不能稱之為影片。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張贊波偏偏來了一招「無中生有」,杜撰了若干則賀副鄉長的日記,插入到影片中,從而有效地將賀副鄉長的「視頻」結構化,使之成為一部影片。

對於堅守「真實」的紀錄片創作者來說,杜撰似乎是創作的大忌,但張贊波就這麼幹了,把一部紀錄片當成劇情片來「創作」。

張贊波的「匠心獨運」和「打破常規」讓我相信他可以成為一位富有想像力和創造性的劇情片導演。

他的新片《風景》將是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注2:

《大路朝天》時長95分鐘,分為四個章節:順民刁民(The Locals)、階級兄弟(The Laborers)、人民矛盾(The fighters)、歌唱祖國(The Singers)。

關於這部紀錄片,導演曾有如下表述:

在我的非虛構寫作和紀錄片拍攝中,這條道路象徵了國家的發展之路,但如果你只是等到它修成之後,踩著油門在上面風馳電掣、走馬觀花一番,愜意地享受「發展」帶來的成果——也是「速度之戀」結下的「愛情之果」,那麼,你不會看到一條完整的道路,你無從了解到一條道路的前世過往,更不會體會到和它相關聯的那些卑微人生和悲喜故事。而正是這些被忽略被遮蔽的部分,構成了一條道路在其物理向度之外的漫長而幽暗的里程——那正是每一條道路「自己走過的道路」。

我有幸看到了一條道路的這兩個層面,但我並不打算刻意去揭露和控訴什麼,我只管用自己的方式去觀察、感受和言說世界。並且,不隱瞞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思考。這既是一次兩種載體(影像和文字)的個人寫作,也是一次個人視角的田野調查。三年多來,我儘力讓自己身處事件的現場,儘力讓自己在其中匍匐得更低,從而去記錄下那些很有可能迅速消失在歷史中的景象和聲音。我希望這些脆弱的景象和聲音,能通過這本小書——也許它就像一部紙上的紀錄片——被更多的人看到和聽到。(轉引自《大路:高速中國里的低速人生》)

+13km:順民刁民 每一條高速公路的修建,都伴隨著大量的拆遷工作。(注3)

但與大城市的拆遷不同,高速公路所經過的地方,大多是山野、農田、偏遠的村落,它的拆遷賠償標準往往遠低於大城市裡房地產開發的拆遷。而被拆遷的對象也以弱勢的農民為主。

在大城市裡,拆遷與被拆遷雙方主要是一種博弈關係,但在高速公路沿線,拆遷與被拆遷雙方卻往往是不對等的,見識的不對等、信息的不對等、強弱的不對等——農民因拆遷所得的賠償與他們為支持高速公路建設所做的犧牲往往不對等。

影片里,歐婆婆最後雖然拿到了8萬的拆遷賠償款,但靠著兒子東拼西湊才建起了新房。

新的留雲寺單靠賠償也是建不起來的,它的缺口資金是由熱心的唐老師籌集而來。而被砍「神樹」的主人最後只拿到了區區2000元的補償。

項目部的副總孟總負責協調處理施工過程中的各種糾紛,拆遷工作便主要由他來負責。從影片中看,孟總在處理拆遷糾紛時,有手腕,但同時也是講究方式方法的,不像包工頭,以比較粗暴、霸道的方式對待阻攔拆遷的農民。

當然,有些拆遷糾紛是項目部不方便出面處理的,項目部可能會默認讓包工頭去處理,而事情一旦鬧大了,項目部頂多擔一個「管理不善」的「罪名」。

順民也好,刁民也好,在高歌猛進的高速公路建設中,他們最終必須「讓路」。

?注3:

在2009年,中國政府開始實施「四萬億計劃」去拉動內需,刺激經濟。其中,包括公路建設在內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佔有相當重要的投資比例。《大路朝天》所描述的「淑懷高速」即是這龐大的中國高速公路網路中的一小截。

+23km:階級兄弟 所謂「階級兄弟」,是指參與建設高速公路的農民工。

一樣是築路工人,農民工和負責管理和技術支持的項目部職工不可同日而語。

我在工地工作的時候,認為自己不過是「高級農民工」。

但「高級」二字,拉開了項目部職工和農民工的巨大差距。

參與高速公路建設的企業大多屬於國企,項目部的正式職工自然而然是「國家職工」,有城市戶口,有勞動合同,有「五險一金」,工資一般也在企業所在地區的職工平均工資之上。

影片中的「十四標」一開始是隸屬國企婁底路橋的,婁底路橋被收購後,實行了改制,而改制之後,企業的管理仍延續了國企的許多做法。

而農民工到高速公路上工作,不會有正式的勞動合同,一般只有簡單的勞動協議(甚至是口頭協議),至於保險,項目部是有可能給他們購買的,但真要理賠的時候,他們也不會是直接的受益人。

正常情況下,項目部正式職工的工作、生活是有保障的,而農民工過的是朝不保夕的生活。項目部也會有部分「臨時工」,這些「臨時工」和農民工比起來,至少會多一份比較正式的勞動合同。

在這個章節中,影片呈現了從事挖樁的農民工險情四伏的工作狀態。他們當中的一支隊伍遇到意外情況後,想撤離,卻拿不到應得的工資。他們只好帶上行李到項目部討薪(付款的是包工頭,而包工頭接受項目部的管理),最終,他們拿到了離開的路費,約佔他們計量工資的十分之一。

在《大路》一書中,張贊波寫到了更多農民工的故事,他也曾力所能及地幫助農民工維權(主要是提供建議和幫忙牽針引線)。

不管是在影片中還是在書中,張贊波最關注的都是被拆遷的村民和農民工,這就是他的「立場」所在吧。

《大路:高速中國里的工地紀事》,2015年。這本書如今再也買不到

因為崗位的關係,我在工地工作的時候,接觸得最多的群體是農民工。

我們項目部的職工一般住租來的房子,或移動板房,就算住工棚,一般也是單間,而農民工住的主要是大通鋪。項目部飯堂的飯菜雖然出品一般,但至少葷素搭配,營養還是足夠的,而農民工的伙食普遍比較差,肉少。

我在現場施工,有「叫飯」的特權(讓項目部飯堂送飯到施工現場),每次「叫飯」,我一般會多叫一、兩份,多出來的部分,我會隨手送給農民工「加菜」,我覺得尚能下咽的飯菜,他們卻吃得特別香。

我和他們一起蹲在路邊吃飯的時候,我們一樣吃進去大量的灰塵,但這改變不了我們屬於不同「階級」的事實。

我不是他們的「階級兄弟」,而張贊波的「立場」比我離他們要近得多。

「階級兄弟」有其可憐之處,也有其可恨之處。

記得手下的從事路沿石和綠化帶施工的農民工,我不在場的時候,他們往往就偷工減料,糊弄了事。因為他們的工資是計量工資,做得多才能拿得多,他們偷工減料就可以做得更多更快,可以賺更多。

我一開始對工程質量是很認真負責的,發現問題了真的會讓他們返工。他們一而再再而三如此為之,我也會「爆粗」(一般是這樣的句式:「你這個屌毛,……」,「屌毛」一次,像是溝通的介詞,活躍於廣大城鄉,但它不屬於「城市」),訓斥他們。

後來,我發現跟他們較真是沒有用的,我一走開,他們就按原來那套做。

「爆粗」也逐漸變成了沒有實際意義的「口頭禪」,而我管理的又是附屬工程,領導也不重視,沒過多久,對他們的所作所為,我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幾個月之後,我和農民工們一樣,成了「差不多先生」。

工地是一個大染缸,要想「出淤泥而不染」幾乎是不可能的。

我就這樣被同化了。農民工的「可恨之處」,也是中國人的「可恨之處」吧。

+37km:人民矛盾 高速公路上,「十四標」項目部和公路局因為利益紛爭「開片了」。

正如「黑幫片」中打打殺殺的大多是小嘍啰,在這高速公路廝殺中,雙方對壘的主要是當地的「爛仔」和項目部下面的農民工,而被砍傷的大多是農民工。

黑社會最後一般「以和為貴」,項目部和公路局的衝突最終成為「人民內部矛盾」,沒有人在這次事件中被追究刑事責任。被砍傷的農民工經過漫長的爭取後,拿到了公路局支付的賠償金。

漵懷高速地處湘西,當地民風彪悍,在工地上出現這樣的「黑幫大片」,不足為奇。

據影片中的一位高速公路管理局的官員說,在另外一個標段的衝突事件中,死了兩個人。可見,這部「黑幫大片」中的「場面」不算是漵懷高速上最大的。

其實,幾乎每一條高速公路的修建,都少不了類似的「黑幫大片」,但大多數「黑幫大片」和香港現實中的「黑幫大片」一樣,以「曬馬」為主,真正打起來的並不多。

影片中的衝突雙方是項目部和公路局(地方勢力之一種),而在高速公路的修建過程中,會發生矛盾衝突的遠不止這兩家,不同標段之間、項目部和農民工之間、項目部和沿線村民之間、不同施工隊伍之間等,都有可能引發衝突。

我初到工地,便遇到之前路基工程的農民工為討薪而封路阻工。當時有同事提點我,讓我離現場遠一點,免得發生衝突時被誤傷。

後來,另一個標段的一名鏟車司機在事故中鏟死了當地的一對老人,當地村民要圍攻那個標段的項目部。

我當時穿著工裝,看熱鬧不怕事大,遲遲沒有離開事發現場,被我們項目部的支部書記看見後,狠狠地教訓了我一頓。他說,你找死啊!事情雖然不是我們項目部的,但你身穿工裝,很容易被誤認為是他們項目部的,到時候村民發起狠了,打斷你的腿都有可能。

促使我下定決心「逃離」工地的是一場發生在我身上的交通事故。

當時我騎著摩托車在路上巡查附屬工程,一輛瀝青車從我身邊呼嘯而過,瀝青車輪子上的橡膠片颳了我一下,驚慌之中,我將車頭向右,被瀝青車疾馳帶來的風勢甩到路邊。

這次事故中,我左邊的小腿上留下了一條長約10cm寬約1cm的疤痕。

如果當時我沒有及時將車頭向右,我很可能被捲入車底,分屍馬路。

我想說的是,在高速公路修建的過程中,危險無處不在,生命安全始終處於威脅之中。

每一個項目部都會有安全員這個角色,在「十四標」,他是楊保國,安全環保部部長。他負責排除安全隱患,但工地上,永遠有你意想不到的死角。

影片中通過電台廣播提到了當時發生的一起的重大事故——運送施工用炸藥的車因為混裝炸藥而發生爆炸,造成19人死亡。

張贊波在《大路》一書中,還提到了一起交通事故:一輛運沙車因為超載導致剎車失靈,為了避讓一輛迎面而來的計程車,撞到了停在路邊的一輛農用三輪車上,造成5死6傷。

我當年所在的公司也曾發生過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一名剛下工地沒多久的大學生在車禍中身亡,而他的父母因此成為「失獨老人」,甚是凄涼。

幾乎每一條高速公路的修建,都伴隨著不同程度的傷亡事件。

+53km:歌唱祖國 在一場「歌唱祖國」的歌詠比賽的背後,是高速公路修建過程中的種種「潛規則」。

省里的博士官員來到項目部檢查工作。他在現場是真的檢查,不是走過場,從發現的種種問題看,他是一名業務水平非常高的技術官員。他最後給項目部下達的「整改方案」是,返工,並對監理人員進行處罰。

但是,在項目經理的一次「公關行動」後,「返工」便不了了之了,而監理人員也沒有受到任何處罰。

影片中,項目部的員工提到,監理人員每個月都在項目部領「工資」(紅包),這幾乎也是高速公路行業公開的秘密。

在建設、施工、監理三個單位中,一般來說,監理的賬面待遇是最差的。所以,監理人員在履行職責時,一般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以便「和氣生財」。

我在工地的時候,監理處的陳工和我住在同一個駐點。

有一次,他沖著我們項目部的工程師大發脾氣,拒絕在文件上簽名,要求我們必須整改。次日,我問同事此事的後續處理情況,他露出了迷之微笑,說,昨晚老總請他去「一條龍」了,又給他塞了一個紅包,他就乖乖簽字了。

張贊波在《大路》一書中對工地上同僚或相關人員之間不留情面的爭吵表示很驚訝,認為這與他所了解的中國式的「人情社會」大相徑庭。

其實,也許是「惡劣」的工作環境造成了工地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往往是非常「粗線條」的,「爆粗」是溝通方式,而爭吵則可能是溝通策略,比如那位陳工,他發脾氣其實是在暗示項目部該有所表示了。

高速公路建設行業一向是腐敗高發的行業,不少省市的相關官員可謂前「腐」後繼,前任進去了,繼任者過幾年又進去了。

影片中也提到了當時湖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局長馮偉林「落馬」一事。馮偉林頗具文學修養,出版過多部散文集,還曾獲得「冰心散文獎」。

那位博士官員也好,馮偉林也好,都說明了一件事:腐敗與學歷、文化水平無關。

+71km:娛樂性事 《大路朝天》一片中,並沒有「娛樂性事」這一章節,但我認為,工地上的「娛樂性事」是非常有特色的,很有必要寫一寫。

在《大路》一書中,張贊波專門用了一個章節來寫工地上的「性事」——《人人都愛「橋頭堡」》。而「娛樂」方面,書中也有零散寫到。

高速公路的工地一般位於相對偏僻的地方,娛樂設施非常有限,看電視、上網(現在肯定以「玩手機」為主了)和賭博是工地上的主要娛樂方式。

為了豐富項目部職工的文體生活,有些項目部建有籃球場、乒乓球室、撞球室等。但這些設施一般僅限於項目部職工使用,農民工是不能使用的。就算有了這些設施,它們也撼動不了賭博——打麻將或打紙牌——在工地娛樂生活中的主流位置。

工地上的牌局是有講究的,不同階級的人一般只能跟本階級打。比如項目經理、支部書記等領導,一般只跟幾位副總、包工頭、監理主管等打。項目部的普通職工也會有自己的牌局。

對於農民工來說,打麻將是比較高級的「娛樂」方式了,因為他們的工棚往往空間有限,不方便放麻將桌,所以,農民工以打紙牌為主。

張贊波在書中寫到過「十四標」的「禁賭」事件。

「禁賭」的結果是,一般的牌局消失了,但領導級的牌局照打不誤。工地上的夜生活有限,又不是每個人都像我那樣晚上願意窩在宿舍看電影的,不讓他們打牌,他們當中有些人可能真的不知道該怎麼打發時間。

如果駐地離城鎮比較近,項目部的職工也好,農民工也好,晚上會去唱K、宵夜、喝酒等。在高速公路修建期間,他們的消費能給當地帶來不少GDP,帶動當地的娛樂、飲食行業的發展。

相對於娛樂生活,工地上的「性事」是更為嚴重、更為迫切的問題。

在工地上工作的人,和家人一般是聚少離多。農民工是如此,項目部的職工也是如此。張贊波在書中寫到,項目部的經理和總工,都曾因為和妻子兩地分居而離婚,但最後又復婚。

選擇了工地,就是選擇了長期離家在外。當年有同事跟我說,干我們這行的,找當老師的對象最好,有寒暑假,可以來工地陪陪你。

在工地上工作的女性是非常少的,往往不足百分之十。工地上男女比例嚴重失衡,但男人們的生理問題需要解決,於是,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桃色事件」,而「橋頭堡」之類的地方,也應運而生。

「十四標」項目部的先後兩任資料員,都是年輕的女生,也都因為被搞大肚子而離職。領導一氣之下,取消了這個崗位。

在工地上,年輕的女生太搶手了,小伙們個個如狼似虎,中年大叔也可能加入戰團,就看誰先捷足先登了。

有時候,少婦甚至中年女性,也會成為「獵食」的對象。對於已婚女性來說,如果和丈夫一起下工地,成為人人羨慕的「雙職工」還好,如果是獨身下工地,被「拐」走的概率也蠻大的。

一個工程項目一般持續三、四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段時間足以讓在工地上工作的人發展一段「感情」了。

張贊波在書中寫到了「自帶桃花」的楊保國,離異的他幾乎每到一個項目部,都能夠談一場戀愛。而我在項目部時聽得比較多的故事是有些項目部的「高層」每到一個項目部,就會在當地「包養」一個小情人,發展一段露水情緣。這也是造成不少項目部「高層」婚姻破裂的重要原因。

也有一些項目部的「高層」喜歡和下屬的女職工搞曖昧關係甚至偷情的,我所在的項目部就發生過這樣的事情。

此外,項目部的「高層」也時常會請業主或監理人員去「夜總會」之類的地方消費,而他們趁機「開葷」也是不在話下的。

項目部的普通職工之間,有真愛(哪怕以家庭破裂為代價),也有因為饑渴而引發的苟且之事。在工地上,難免孤獨,但呆久了,只要你放得開,完全可以在情感上「歷經滄桑」。

工地上的「風流韻事」如此之多,如果寫成小說或改編成電影,很有可能成為既有趣又生猛的作品。

項目部的職工畢竟是工地上的「上等人」,他們在解決生理需求問題上,選擇還是比較多的。農民工的選擇就比較有限了,「橋頭堡」之類消費較低的地方是他們的最佳選擇。

有需求就有商機,有商機就有競爭,因此,「橋頭堡」也出現了「新舊」之爭。

「舊橋頭堡」的服務人員以中年女性為主,而「新橋頭堡」以「青春靚麗」為賣點,當然,兩者的消費水平也不一樣。後來,「新橋頭堡」在掃黃行動中被「掃」掉了。

憤憤不平的年輕農民工認為,「新橋頭堡」之所以被「掃」掉,肯定是「舊橋頭堡」告密的結果。

工地上的農民工,有一小部分會帶家屬,這些家屬有的也在工地上工作,我當時手下的農民工中,就有幾個「阿姨」,有的主要就是來做飯做家務的。

帶家屬的農民工和項目部的「雙職工」一樣,是工友們羨慕的對象。農民工住的工棚一般隔音效果極差,這些工地夫妻行「房事」的時候,往往會成為工友們「傾聽」、「意淫」的對象。

張贊波在書中還寫到了工地上的一起強姦事件,一個年輕的農民工強姦了工友的妻子,事發不久他就被逮捕了。工地上的強姦事件並不多見,但發生在農民工當中的猥褻事件、通姦事件還是有不少的。

+91.781km:這是中國最好的「公路片」(注4)

為了取得拍攝《大路朝天》的「許可」,張贊波經人引見,得到了婁底路橋公司毛董的「接見」。寒暄之後,毛董問:「你拍這個紀錄片是什麼主題呢?」

張贊波從容答道:

我想通過紀錄一條道路的修建過程,來表現公路建設者這個群體的精神面貌和勞動風範。國家在高速公路建設上取得了非常大的發展成就,現在每個人出行都離不開高速公路,但普通人不一定知道一條高速公路是怎麼修成的,修一條高速公路背後有些什麼故事。

我想拍下這個過程,記錄下修路者的故事,讓大家知道修一條高速公路是多麼的不容易。

我想,《大路朝天》最終所呈現出來的樣子,與毛董所期待的這部紀錄片的樣子肯定是有很大差距的。

但張贊波並沒有撒謊,他確實表現了「公路建設者這個群體的精神面貌和勞動風範」,講述了「修一條高速公路背後的故事」,也「讓大家知道了修一條高速公路是多麼的不容易」。

正是因為張贊波如此真誠地貫徹了他一開始就設定的好的這部紀錄片的「主題」,使得《大路朝天》成了迄今為止中國最好的「公路片」。

他對毛董沒有撒謊,他的鏡頭也沒有撒謊,這是最真實的「公路片」,這是和我們每一個人都相關的「公路片」。

中國的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第一位。中國的高鐵也「世界聞名」了。我們每一個人都享受到了中國交通大發展帶來的便利。

小時候,我從老家到廣州,傍晚坐上大巴,不堵車的情況下,也要到第二天天亮時才能到廣州。如今我從老家到廣州,正常情況下,只需要四個小時左右的車程。

我上大學的時候,從廣州坐火車到南京,要將近30小時。如今從廣州坐高鐵到南京,只需要不到8小時。

張贊波當然也享受到了這樣的便利,但他說: 「一方面我切身享受到了發展帶來的便利,但另一方面,我也知道,在這種發展的背後,一定也隱藏著很多不那麼輕鬆和愉快的故事。」

《大路朝天》所展現的,主要是「隱藏著的很多不那麼輕鬆和愉快的故事」。

輕鬆愉快的部分,我們每個人都享受到了。

當我們在高速公路上享受速度帶來的快感,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加速度」的同時,也不妨減速緩行,看看《大路朝天》中的這一片「築路的風景」。

?注4:

漵懷高速,全程91.781km。「里程標記」除了首尾,皆為質數。質數是孤獨的,每一個在工地上工作的人都是孤獨的。向孤獨的人們致敬!

「里程標記」之間的「距離」是逐步遞增的,代表「加速度」。可是,我們真的需要一直「加速度」嗎?

關注微信公眾號「凹凸鏡DOC」回復「大路朝天」獲取資源。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加微信?aotujing-doc 進紀錄片分享群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推薦閱讀:

夏洛克電影:漂浮還是飛行?
45年,青春謊言吹散歲月的泡沫
優伶、分桃,愛皆與
流感兇猛?這災難片隔著屏幕我都怕
2019年藝考中100部不容忽視的電影

TAG:紀錄片 | 電影推薦 | 高速公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