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一起讀(303):《窮查理寶典》讀後感
作為「演講錄及其他」,《窮查理寶典》不是一本成體系的書。查理.芒格的智慧思想分散在各個章節中,有的還反覆出現。這有點考驗讀者,你不能把「各個章節的標題」直接拿來做筆記的「一、二、三」序號了,但也沒什麼難度——只要你看了全書,回頭想想他重複最多的點是什麼,那就是重點了。
我想到的重複最多的點,無疑就是所謂的「鐵鎚人」:如果你只有鐵鎚,世界在你眼裡就是釘子。這句話在我初學編程的時候就見過。見過之後怎樣呢?就避免讓自己成為「只有鐵鎚」的人,我會儘力摸清問題領域都存在什麼樣的技術和解決方案,不用都背下來,知道它們都在那裡就行了,然後遇到特定的問題,自然就能想到用起來性價比最高的技術。我相信jQuery的那句格言,多學一點東西,就少寫一行代碼。——因為掌握了比鐵鎚更適合該問題的工具。
我習慣了「了解工具箱」,只要知道了都有什麼,以我不算太差的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自然能想出還不差的技能組合。之所以說不差,不說最好,是因為最好畢竟需要經驗積累。所以說,程序員是否需要腦洞?我想,好的程序員是一定需要腦洞的。程序員是完全在精神領域搞創作的一類人,常常需要單槍匹馬地去探索一片未知空間,這種時候,腦洞是才華的基礎,靈活地運用各種材料,既工程又藝術地完成工作,是理想的境界。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最差的程序員,就是只會重複勞動的程序員,沒有創造力,遇到新的問題就束手束腳。
正如查理.芒格所說,優秀的人才,會從別人的成功和失敗中學習。他見過的成功者中,沒有一個不大量閱讀的。我可以用一天時間了解查理.芒格這位老人一生的智慧精華,也可以用很短時間去了解其他聰明作者的畢生所學,如果不讀書,只從自己的實踐中獲得這些智慧,那真是不知要花上幾千萬倍的時間!這就是間接經驗的寶貴价值。毫無疑問,人是要實踐的,但是不可能事事實踐,這不現實,也不經濟。從別人的成功和失敗中學習,自己付出的代價低,掌握道理精華的速度又快。所以,讀書的本質,就是用極小的代價,獲取極寶貴的知識。極小的代價不用解釋了,書本來都不貴,電子書更是了。極寶貴的知識呢?就建議你和我一樣以「只讀好書」為原則。
我讀了不少書,但這裡面怕是只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是技術書,為啥?一是我讀書太猛,新出的技術好書跟不上我閱讀的速度,二是我首先是個人,然後才是個程序員。我讀書,不止為了我的程序員身份,更為了我的人的身份。作為一個人,活在世上,我要明明白白的。想看清世界,就需要各種各樣學科的基礎知識打底,這才有可能從「看熱鬧」上升為「看門道」。「行萬里路」和「閱人無數」有沒有用?當然有用。但如果是文盲去走路、看人,和一個有一定理論基礎的人去走路、看人,那收穫的效率肯定是不一樣的。所以,當我看到查理.芒格強調「跨學科知識」和「多元思維模型」的時候,真是說不出的開心。
我作為一個程序員,單位時間可能賺到的錢還算不少,把時間拿來讀這些「課外書」,是明智的選擇嗎?「跨學科」一下到那經濟學術語,不就是那「機會成本」的概念嗎?「人們面臨權衡取捨」啥的。但我知道,我的視野不止在技術上(儘管技術很有趣),也不止在錢上(當然錢是好東西)。星辰大海,古往今來,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里,我想不到自己不感興趣的角落。糊裡糊塗地度過青春時光,這是我不能接受的。學習是一輩子的事,進步是一輩子的事,但是有些「元知識」是越早學,對之後的每時每刻都越有好處的。比如說邏輯學,我因為不懂邏輯學,二十來歲的時候白費過多少腦細胞啊。沒讀過《如何閱讀一本書》之前,自己讀書的效率又多麼低啊。所以我願意改一下jQuery的那句格言,改為「每多學一點知識,就少走一點彎路」。
人生有限,青春太短,人唯一的資源就是時間,所以唯一重要的問題就是效率,不是嗎?
但學習跨學科知識,不代表自己就要事事親為。術業有專攻,人是有「比較優勢」的——看看,我覺得自己這點經濟學基礎真沒白學,雖然聽人談論經濟的時候總是一臉茫然不明覺厲狀,但對自己人生的指導還是很大的。尤其是,事情總是有適合與不適合自己性格、趣味的問題,很多人總是千人一面地看問題,「國企好,公務員好」,我認為這是對個人人格的漠視。某樣「好」的東西就對一切人都「好」嗎?考慮沒考慮過氣質、稟賦?應當承認,以絕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考慮這個問題是有點想太多。但如果你是一個聰明又勤奮的人,那你該做什麼,該把什麼東西留給別人做,就是很大的一個問題。「貿易能讓人的生活更好」,不是嗎?只做你最擅長的那點,然後去和別人交換。《經濟學原理》講過種土豆的和養牛的的故事,也講過老虎伍茲不要親自除草的道理啊。
認清你的邊界,別去做註定你不適合、不擅長的事情。我讀了十年《道德經》,「退」的思想已經成了本能的一部分,常想起誰說的那句話,「有人說我退得快了,我還嫌自己退得太慢」。我打了五年Dota,專註於輔助位,如果不知道「止」,不知道要死多少次了。怎樣能減少死的次數呢?就是要知道自己怎麼樣會死,別踏入《道德經》所說那「人之生,動之於死地」的地方。「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怎麼達到這個境界,很簡單就是「繞著走」。查理.芒格說「如果我知道自己會死在什麼地方,我就永遠不會去那裡」是同樣的道理。如果你知道怎麼樣會死,怎麼樣會失敗,你就更可能活,更可能成功。「正言若反」,反著想。
知道怎麼樣做會遇到危險,這一是需要經驗,二是需要理論,其本質是要知道世界運轉的規律。關於世界運轉的規律這一問題,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學科,這些學科每個都專註於某個領域,但世界沒有因此而割裂,世界仍然是一個渾然的整體。所以,「跨學科的知識」其實就是「真的認識世界的知識」,對整體的世界有把握,才能真的把自己的一攤兒做好。即使你要做專精於一個點的專家,你也必須對外面的世界有整體的認識,否則,你這一個點上的認識就沒有根本(除非你這一個點是「數學」之類的與「經驗世界」無關的問題),永遠不要低估環境土壤能提供給你的養分的重要性。
關於世界運轉的規律有各種學科的知識,而世界上最重要的是人(至少從個人的工作生活上說是的),那麼「人的規律」,就顯得尤其重要。查理.芒格專門用長長的一節講了他所謂的「二十五種心理傾向」,這些心理傾向,我在《影響力》和《別做清醒的傻瓜》書里都見過了,不算新鮮,但複習一遍總是好的。我這些年讀了不少書,感覺自己過於急著在認知領域「開疆拓土」,但「鞏固」的工作做得不夠,像那《三國志》遊戲里,你攻克一座城池,總需要修修城牆,搞搞農業、工業的建設嘛,學習很依賴複習,我擴張得太猛,複習得不夠,有時候想起來複習,翻到自己以前的筆記,都是很驚訝的表情,「這個知識我學過?這一段兒是我寫的?」不過有個筆記,總是很好的,不管怎麼說,用自己的筆記做複習,跟用別的資料做複習,那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只是如果有複習的習慣就更好了,這方面我需要研究一下有什麼好的輔助工具,如果沒有看看是不是該自己寫個小程序——這個問題我兩年前就想了,一直沒能實踐,反省一下。查理.芒格也說到了「反覆訓練」的作用,能避免遺忘,還引了最著名的啥鋼琴家那個「一天不練自己知道,三天不練觀眾都知道了」的話。
不過我的經驗是,最好從「做」中來複習,總讓要複習的知識成為你要做的事的一部分,這就總是活的、能跟你實時互動的知識,這對你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尤其是有一定的壓力的情況下。還有些知識,在你工作中用不上,那就盡量讓它成為你閱讀時的基礎知識——即,「跨學科」到你讀的其他書里來充當「基礎知識」,比如我上面引了一些《道德經》《孫子兵法》的句子,那些我熟啊,越用就越熟,越熟越用,形成鞏固。有的不熟,也可以硬拉進來,比如上篇《好書一起讀》寫的是《羅伯特議事規則》,我現在白紙上記的一個點(我寫筆記前習慣「列提綱」地記一些點,寫過了哪個就劃掉哪個)是「願意改變想法」,這是查理.芒格的原則。這兩者能結合起來嗎?當然可以,《羅伯特議事規則》講了要「坦然的讓步」,《好好講道理》講了要時刻記得「我可能是錯的」,這才可能成為一個合格的議事者、一個合格的討論者,這與「願意改變想法」講的都是不要自以為是、不要傲慢自大、不要固步自封的道理。一個人,要終身學習,要讀很多很多書,自然就要不斷突破自己,不斷升級既有的認知,那對舊的認知,自然就該坦然地承認「今是而昨非」。人類永遠都只能掌握真理的局部,何況你區區一個個人?所以,永不滿足、永不驕傲,才能像查理.芒格那樣,活到老學到老,而不是坐在井裡自以為了不起。
紙上還記著一個「lollapalooza效應」,這個單詞不認識,姑且稱為「LOL效應」好了,說的是類似「臨界點」的道理。上上篇《好書一起讀》寫的是卡夫卡《城堡》,這部小說沒寫完,已寫的部分是主人公K為了進城堡苦苦努力卻沒有進益,我們的人生中,不也總是遇到這種情況嗎?「明明我已徹夜無間踏遍面前路,夢想中的彼岸為何還沒到」(《無間道》歌詞,空耳打的,可能有誤)。與這個「LOL效應」結合起來,卻能陡然看見一絲光明,「量變質變原則」啊!有時候你以為努力了徒勞無功,那是因為困在「量變」的階段,如果繼續努力,說不定就能引起「質變」。當然,也不能傻努力,還是要想想是不是這個點上的條件已經滿足了,其他點上的條件卻沒滿足,「一塊短板丟了一桶的水」,找到正確的那個點,去解決。這就像寫代碼,如果程序有BUG,自然該去找BUG所在的那個點,對症下藥才能手到病除,在不是「癥狀」的地方賣傻力氣那叫「錯誤歸因」。所以說「心理傾向」這東西還是挺值得重視的。進化史太長,文明史太短,人的腦子很不適應理性思維,不特意訓練強化,是很容易跌落到「思維錯誤」裡面去的,因為這些「思維傾向」,在「進化史」的過程中是很起了「雖然不那麼對但很可能能讓你活命」的作用的。
其實作為一個「文明人」,我很多時候也覺得「不那麼精確」也挺好的,「七竅開而混沌死」,在我的價值體系里,「善」是高於「真」和「美」的,即使求真,「真」在哪裡?追求的道路永無盡頭,那什麼時候做事呢?適可而止,相對的「真」就行了。作為程序員要一絲不苟,一個符號可能導致整個程序崩潰。作為一個人要注意安全,過馬路的時候要謹慎小心。但大部分的事情,不那麼重要的生活瑣事,差不多就行了。我想這就是君子的「訥」的那部分,如果事事都有潔癖,鋒芒太露,殺氣太足,就破壞了樸實渾厚的品質,「太高人慾妒,過潔世同嫌」這是原罪。不止要「和其光,同其塵」,甚至要「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比一般人更糊塗。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接近「幾於道」的境界。時間太貴,事情太小,沒有必要浪費腦細胞嘛。
嗯,紙上的關鍵詞都劃完了,電腦上剛好寫了一屏幕,就到這吧。這本書我總體的評價是:超級好書。對大部分書友,我想是值得買一本反覆讀的。上面的,只是個人讀後感,供參考。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