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房價與收入是如何對標的

近幾年的房價狂漲,一夜之間一二線城市彷彿所有上班打工族都買不起房,高呼工資與房價不成正比,這個房子的價格,真的跟收入沒有太大關係嗎,老老實實上班,就真的再也買不起了嗎?

要搞明白房價與收入的關係,首先要說明幾點:

第一,房地產市場賣方佔據絕對優勢,土地供給多少,房子蓋多少,一次放多少套出來賣,給你毛坯還是精裝都是人家決定的,買房的剛需只能被動接受。

第二,城市擴張,一個發展中的城市是在不斷擴大的,城市的有效邊界隨著人口增加,地鐵的向外延展,商業教育和醫療設施的不斷配套,城市的有效生活工作通勤範圍會越來越廣。

第三,房子供應最多的地方在城市擴張的地方,開發商們要賺錢,zf要賣地收稅,銀行要放貸,一條龍下來,最終會達成共識:城市有效邊界(近郊)的房子要有足夠多的人來買,同時也要賣個足夠高的價格。

基於以上三點,情況就很清楚了,那就是城市的有效邊界隨著城市不斷向外擴展,主要的房地產供給總是在城市有效邊界——近郊附近,各種利益關係導致有效邊界的房產必需能夠較順利的銷售出去,同時還要賣個高價。畢竟,土地審批和施工資質都在賣方手裡,買方根本沒有什麼選擇餘地。

那如何才能賣個高價又能順利賣出清貨呢?目標就是當地有迫切置業需求同時收入還不錯的群體了——工作了三五七八年,收入不錯,有一定積蓄,還算年輕,正走向結婚或剛結婚的小夥子小姑娘們了。這些人才是要掏空的對象。

明白了吧,也就是這群人的收入決定了城市房價的「地基」。毛估計一下,這類人一般拿的收入差不多在一個城市可以排前15%左右,一個城市千萬人,前15%的人群數量絕對值也很夠用了。

拿個二線城市舉例,一對年輕夫婦有比較好的職業,工作個五年,差不多一人賺一萬每個月收入,那麼一個人的花掉一個人的存下,差不多一年攢個12萬左右,當然工作頭兩年沒什麼錢打個三折算4萬,第三年上正軌,5年就是12×3+4×2=42萬,加兩人的公積金一共算50萬吧,買100平的房子,OK,按三成首付50×3=150萬,那麼這個城市的邊界地帶房價開發商會定價在1.5萬附近。

邊界賣1.5萬,每往城市中心走一個地鐵站,價格加個10%,一直走到市中心,對,市中心的房價差不多就是城市邊界的兩倍3萬塊左右,一共走10個地鐵站,現在很多二線城市就是這個程度。一線城市雖然城市容量很大,但市中心平均下來也就是遠郊的兩倍多點。

所以,這就是房價和收入的基本邏輯,一個城市不斷擴張,其擴張邊界的房子價格就是按收入前15%的人群購買能力錨定的,然後越靠近市中心不斷價格往上推這樣子(這時候就靠置換族了)。

因為城市邊界價格基準定在那了,

所以人口增加房價必然上漲,人多了城市就會變大,增大了房價從遠郊到市中心的遞進空間,這就是所謂村民變市民的城市化。

所以你工資漲300,人家工資漲1500,那麼近郊房價的漲幅是根據人家的收入多1500塊錢來對標的,就是說平均工資跟房價基本沒關係,只跟高端收入有關係。結果你會發現工資漲了但房價漲得更厲害了。

所以地鐵修到郊區去了房價也會漲,因為城市邊界擴大了,你的可接受通勤距離變長了。

所以現在買房子的都是搞互聯網的搞金融的,因為這兩年都是他們工資在飆升,遠超平均收入水平,但是沒有家底支持的純靠工資的高端屌絲也只能買偏遠一點的房子,因為偏遠地區房子的價格定價就是針對他們定的。

總之,一直拿當地平均工資水平的,也就別抱怨了,房子根本不是為你們建的,認清現實吧。

ps:歡迎關注評論,下一步有空我會談談房價波動和漲跌的邏輯。


推薦閱讀:

曹遠征:全球300年最大的問題就是勞動收入趕不上資本的收入
你的收入能讓你過怎樣的生活?
在中國大陸,年薪 20 萬元,少嗎?
作為老闆,你是否正在給員工儘可能最低的工資待遇並覺得理所當然?

TAG:房價 | 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