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來自無聲的實驗、科技穿梭在數字之間 | 科米聚焦

關注風雲之聲提升思維層次

解讀科學,洞察本質

戳穿忽悠,粉碎謠言

導讀

科普對科學界有什麼好處?你在社會上更加受到尊敬,你的研究更容易獲得支持,你的觀點更容易得到傳播。以及,你能夠對國家和社會留下更加長久的影響,讓科學文化真正在中國紮根,這才是科學界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保障。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

2017年12月5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340次青年科學家論壇暨首屆青年科學家社會責任論壇在北京舉行,演講者之一是袁嵐峰博士。

袁嵐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一個百萬大V的化學博士,研究理論與計算化學。也許很多人認為化學不就是天天穿著白大褂,穿梭在瓶瓶罐罐之間。五顏六色的液體混來混去,時不時再來一場大爆炸,這個場景可能存在《絕命毒師》的影視劇中,今天我們會帶領你去認識與理論和實驗並列的第三種科學研究方法,那就是計算模擬。

採訪中袁博士提到了量子信息,這是一個新的領域,可以簡單的解釋為量子力學和信息科學的一個交叉科學。現在我們雖然每天都在接觸科學,但是我們真的了解中國科學在世界上處在哪個水平嗎?我們和英、法、德、日處在相同水平線上,只和美國有顯著差距,這是因為我們引進了科學,然後大力發展了科學,所以要運用科學去讓大家認識現代社會是怎麼運行的,是怎麼發展的,把科學科普的思想強力的傳播出去,科學最重要的不只是知識的傳播,而是建立一整套完整系統的思想方式。

科學需要啟發,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之昭昭,作為推廣者更需要真正了解科學,發現科學,站在最前沿的角度,產生一種融入感覺去真的發揮自己的優勢。

下面是我在科協青年科學家論壇上演講的視頻以及演講完之後接受科米直播採訪的錄像,他們的文章鏈接是mp.weixin.qq.com/s/dGbg。歡迎觀看!

演講:科普對科學界有什麼好處?| 袁嵐峰

採訪:化學來自無聲的實驗、科技穿梭在數字之間 | 袁嵐峰

演講稿:科普對科學界有什麼好處

大家好,感謝鄭永春博士的邀請,感謝會議組織方的熱情接待,很高興見到這麼多同行。

我先來自我介紹一下。我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化學博士,專業是理論與計算化學,現在的職務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副研究員。更多的朋友可能是通過我的微博和我的科普文章認識我的,我的微博叫做「中科大胡不歸」,目前有100多萬粉絲。

我的專業是化學,但我的大部分科普著作並不是關於化學的,而是關於量子信息的,以及關於科技政策的。那麼我是怎麼做起科普來的呢?最近我有一篇文章《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科普?》(mp.weixin.qq.com/s/q3dI),是我10月參加亞洲教育論壇年會時的演講稿,介紹了我做科普的經歷和思考,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去看看。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科普對科學界有什麼好處?

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呢?因為所有人都同意,科普對別人、對公眾有巨大的好處。但是用這個理由勸說專業人士去做科普,我們已經知道是遠遠不夠的,許多人會找出種種理由來推三阻四。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能夠單純出於道義去做事的君子總是少數,那麼為了改進我們的體制,讓專業人士更多更好地去做科普,我們就來一次「先小人後君子」吧。我們來琢磨琢磨:科普對我們自己,也就是對科學界,有什麼好處?

其實這個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科普的缺乏,對科學界有什麼壞處?

我能夠想到的第一點,是整個中國科學界的形象問題。

我所在的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的常務副主任羅毅教授,在2016年接受了澎湃的採訪(mp.weixin.qq.com/s/IQ7c),對媒體界進行了一番強烈的吐槽,非常有意思,我來給大家念念:

「我感覺我們的文化裡面批評的成分太多,大家老是批評自己,其實我們這個國家的科學研究成就是世界公認的。你如果看英文的雜誌,你就覺得中國的科學真是非常非常的好,你要看中文的報道,就一塌糊塗。我們覺得是一個非常非常奇怪的現象。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媒體把很多很差的所謂做科研的人,當成了科學家,當成了中國科學的代表,然後用他來批判那些做得非常好的人。」

我想,中國大多數科學工作者對羅毅老師的這番話都會有強烈的共鳴。

中國科學界在社會上得到的承認遠低於應得的承認,怎麼扭轉這種不公平的狀況呢?這就得靠科普。你要贏得吃瓜群眾的支持,就要直接面向他們去表功,還要表得有技術含量。既要有正確的原理和數據,也要有易於理解的表述方式,潤物細無聲。

我流傳最廣的文章,就是這樣的一篇分析中國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的文章,叫做《中國科技實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國》(mp.weixin.qq.com/s/Q0sr)。很多同事都跟我說過,有人來問他們中國的科技水平究竟怎麼樣,他們就讓問的人去看我的這篇文章。我很高興,為改善中國科學界在公眾中的形象,做了一點微小的工作。

有人也許會說:形象有什麼關係,悶聲發大財不才是最好的嗎?

如果你做的都是小項目,不進入公共視野,那麼也許是不用在乎公共形象。但是,你總是希望項目越來越大的吧?對於大項目而言,公眾的輿論就會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了。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想建的大型對撞機CEPC。2016年,大型對撞機該不該建,成了一個熱門話題,雙方在從紙媒到網路的許多陣地上進行了激烈的交鋒。以前我們國家的事情基本都是在上面決定的,很少見到一個科學大項目成為輿論熱點。但以後的決策機制肯定會越來越重視民意,對輿論的影響力會成為一個大項目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這是時代的潮流。

我對於對撞機是外行,不過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的副發言人曹俊研究員也經常在微博上做科普,我通過微博聯繫到了他,然後諮詢了他的意見。曹俊老師其實也不是做加速器的,但畢竟是粒子物理的一線工作者,給我講了從思維方式到技術細節的許多內容,還爆了不少歷史的料。

以這些信息為基礎,加上我聽丁肇中先生介紹阿爾法磁譜儀實驗進展的心得,我寫了一篇《大型對撞機之爭:價值、目標和圖景——讓對撞機之爭撞出科學界與社會、科學界內部的良性互動》(mp.weixin.qq.com/s/kgzk)。

曹俊老師最基本的一點想法是:大多數人在那裡吵來吵去,其實基本的事實都沒有搞清楚。我們不需要在建或者不建上持強烈的看法,只要把這些基本的事實傳播出去,讓討論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就已經是很大的貢獻了。我完全同意這個觀點。

大型對撞機的命運,目前還在未定之天。那麼如果你的項目已經在運行了,是不是就不需要在乎公眾輿論了呢?當然不是了。

這方面,可以舉量子通信作為一個例子。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到中央政府,對量子通信的研究都給予了很大的支持,使我國迅速後來居上。但是,對量子通信的質疑、攻擊以至謾罵,從來沒有停息過。有些人甚至都因為攻擊量子通信,而成了名人。

2016年8月16日,中國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大多數人歡呼的同時,也迎來了新一波的攻擊。我本來寫過一些量子信息的科普,沒想到後來媒體採訪我的時候,有大量的問題是回應對量子通信的各種質疑,包括各種你想到的、想不到的以至匪夷所思的罪狀。看到許多中國人為了攻擊一個中國的科技成果,煥發出如此的想像力,也真是一種神奇的體驗!

為此,我只得不斷地學習量子信息的知識,並且經常和量子信息的一線研究者們交流,例如科大的陳騰雲博士、張文卓博士、彭新華教授、陸朝陽教授、張強教授、陳宇翱教授以及清華的尹璋琦博士、王向斌教授等人。在這個過程中,我學到了許多量子信息的深層次的訣竅,獲得了許多寫作的素材,量子信息的一線工作者們也可以通過我向公眾傳播他們的心聲,加強了跟公眾的溝通。我們都很高興有這樣的合作。

有趣的是,我作為一個搞理論與計算化學的,卻為中國的量子信息事業做了一點微小的工作。這隻能說人的命運啊,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是也要考慮到歷史的行程。

以上談的都是科學「界」這個集體的形象問題,我們還可以談談科學「家」個人的形象問題。

在我們的媒體上和公眾的想像中,科學家有著典型的刻板印象。最常見的是完全不通人情世故的傻子,走路撞樹的那種,陳景潤是典型。

這還算好的,另外一種是一心想毀滅世界的瘋子。在相當一部分文化人眼裡,科學就是一種惡。他們聚會的時候,就討論:什麼時候把三峽大壩炸掉?阻止科學家破壞環境、毀滅世界,已經成了他們的政治正確。

好吧,傻子和瘋子,你願意選擇哪個?

我們當然知道,這些都是可笑的歪曲。但要讓媒體和公眾認識到科學家的真正形象,就需要去直接跟他們交流。實際上,許多媒體和文化工作者也不是那麼low的,他們也很希望跟科學工作者交朋友,了解科學家真正的生活,而不是閉門造車。

許多人認識我之後,最深的印象是:你跟我原來想像的不一樣!好吧,能達到這個效果,也算是一點微小的工作了。我一直想向公眾傳遞的一個信息就是:科學家既不是傻子,也不是瘋子,而是正常人。

科普對「中國的」科學界有什麼好處,還可以在一個更大的背景下看。

歷史上,是歐洲最先發展出了近代科學,然後向世界各地擴散。中國沒有自發地發展出科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科學的成分是很弱的。四大發明等等固然很偉大,但那些都是技術成就,而不是科學。

四大發明

中國的科學文化是引進的,基礎並不牢固。直到現在,都不能說科學文化已經在中國站穩了主流。一有機會,各種反智主義就會盛行。諸位應該都看到過許多嘲諷博士的段子,什麼自由落體的水滴啦,電風扇吹肥皂盒啦,反映的就是這種心態。

比段子更嚴重的是,政府制定的一些政策,已經在向削減科學教育的方向走了。科教提供的高素質勞動力,是中國經濟奇蹟的基礎。但顯然有些政策制定者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正在干著自挖根基的蠢事。

今天不是一個教育的討論會,否則我可以更加展開地批評許多流行的教育理念和政策。在這裡,我只打算舉兩個例子。

一個是跳級的問題。在我八十年代上小學的時候,從國家到學校都很鼓勵跳級,所以我能夠從小學到初中連跳四級,14歲時進入科大。而現在的潮流完全反過來了,絕大部分地區和學校不允許跳級。許多學生早已完全掌握了所在年級的學習內容,卻只能做低水平的重複,不能進入更高階段的學習。

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實在是國之大害。世界上總是有些早慧的人,他們應該得到更適合自己的教育。拔苗助長是錯誤,有好苗而不許長更是不可思議的錯誤!

另一個是學物理的人數的問題。例如最近,許多媒體都報道了浙江省教改導致選考物理的學生大幅度下降的消息。我見到的科學工作者,都對此表示了強烈的反對。

清華大學朱邦芬院士為此寫了一篇文章,叫做《「減負」誤區及我國科學教育面臨的挑戰》(mp.weixin.qq.com/s/B9EU),大聲疾呼道:如果中國將來的領導人、各級公務員、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媒體從業者、技術工人,以及廣大老百姓大多是「科盲」,缺乏科學精神,中國將不可能成為一個偉大的國家。

10月28日,高能物理所張雙南研究員在亞洲教育論壇年會上演講時,就提到,他的許多同事特意請他在這個場合代表自己,公開表達對浙江省教改的反對和憂慮。

最近,浙江省教育廳對反對意見做出了回應,一定程度上做了回調。這固然值得歡迎,但仔細看看,這個回調的幅度還是很有限的,遠不足以矯正惡果。

所以這是一個鮮明的例子,說明科學文化在中國還處於多麼脆弱的地位,一不小心也許就會自廢武功。

要改變這種狀況,歸根結底還是要靠科普,提高公眾的科學素質。如果政策制定者都懂得科學,尊重科學,我們國家的發展自然就走上正軌了,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不時地蹦出個幺蛾子,令人擔驚受怕。

最後,讓我們總結一下:科普對科學界有什麼好處?

好處就是:你在社會上更加受到尊敬,你的研究更容易獲得支持,你的觀點更容易得到傳播。以及,你能夠對國家和社會留下更加長久的影響,讓科學文化真正在中國紮根,這才是科學界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保障。

正如那兩句詩所說: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歡迎關注風雲之聲

知乎專欄:

zhuanlan.zhihu.com/feng

一點資訊:

yidianzixun.com/home?

今日頭條:

toutiao.com/m6256575842

推薦閱讀:

浙大石墨烯超級電池,是真的還是假的,現在很多產品打著石墨烯的名稱,到底真實石墨烯發展現狀是如何的?
如何評價伊隆·馬斯克的「殖民火星大計劃」?
程序員面試應該如何準備?
全面屏及其明年發展趨勢
後悔!我在開辦 SaaS 公司之前原本就應該知道的 9 件事

TAG:科技 | 化學 | 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