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的癥狀、診斷與治療

頸椎病概述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症的總稱,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主要由於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表現為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性的一系列病理改變,如椎節失穩,鬆動;髓核突出或脫出;骨刺形成;韌帶肥厚和繼發的椎管狹窄等,刺激或壓迫了鄰近的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及頸部交感神經等組織,並引起各種各樣癥狀和體征的綜合征。

目錄

⊙概述

⊙一、頸椎病的形成原因

⊙二、頸椎病易高發人群

⊙三、頸椎病的類型及癥狀

⊙四、頸椎病的治療

頸椎病的形成原因

01長時間低頭看書、坐辦公室人員長期保持頭頸部處於單一姿勢位置,長時間低頭看書、坐辦公室人員易患頸椎病致局部過度活動,損傷局部椎間盤、韌帶等,易發生頸椎病。

02頭頸部外傷人員頭頸部外傷並不直接引起頸椎病,但卻往往是頸椎病產生癥狀的加重因素,一些病人因頸椎骨質增生,頸椎間盤膨出,椎管內軟組織病變等造成頸椎管處於狹窄臨界狀態中,外加頸部外傷常誘發癥狀的產生,甚至癱瘓發生。在不適當的頸部按摩也常有癱瘓發生的報道。

03不良姿勢如躺在床上看電視,看書,高枕,坐位睡覺等;卧車上睡覺,睡著時肌肉保護作用差,剎車時易出現頸部損傷。

04頸椎結構的發育不良先天性小椎管也是發病基礎。頸椎中央椎管、神經根管狹小者頸椎病的發病率比正常人高1倍。

頸椎病易發高發人群

頸椎病本是多見於40多歲以上中老年人的骨科疾病,並呈現年輕化趨勢。在臨床工作中,我們發現頸椎病可發於任何年齡,其表現常為頭頸、肩臂、肩胛上背及胸前區疼痛、手臂麻木、肌肉萎縮、甚至四肢癱瘓。

01從年齡上講伴隨著年齡的增長,頸椎過多的慢性勞損會引起椎間盤變性、彈性減弱,椎體邊緣骨刺形成,小關節紊亂,韌帶增厚,鈣化等一系列慢性病理改變,所以中、老年人屬頸椎病的高發人群。

02從職業上講長期低頭伏案工作或頭頸常向某一方向轉動者也是頸椎病的高發人群。這些職業包括:辦公室工作人員、打字員、計算機操作人員、會計、刺繡女工、手術室護士、交通警察、教師、銀行職員、司機、長期觀看顯微鏡者、油漆工、電工、刻字工、汽車或機械修理工等。雖然這些職業的工作強度並非很大,但因工作姿勢長期不當或長期低頭,造成頸後肌群、韌帶等組織勞損(低頭時,椎間盤承受的內壓較大),或頭頸常偏於一側引起局部勞損,長期下去,會發展成骨與關節的損傷,最終導致頸椎病的發生。這些職業的工作人員頸椎病的發病率在59.1% 左右。

03從睡眠姿勢上講喜歡卧高枕及有反覆落枕病史者易患頸椎病,此外,躺著玩手機、看書、看電視等日常生活中不良姿勢過多的人,易發生頸椎病。

04從外傷史上講有頭頸部外傷史的患者易患頸椎病。

05從頸椎上講有頸椎先天性畸形者,如先天性椎管狹窄、先天性椎體融合,頸胛和第7頸椎橫突肥大等,易患頸椎病。另外,咽部炎症有時也可誘發頸椎病。

頸椎病的類型及癥狀

類型1:頸型頸椎病

頸型 頸椎病臨床上極為常見,是最早期的頸椎病,也是其他各型頸椎病共同的早期表現。 以頸部癥狀為主。由於癥狀較輕,往往重視不夠,以致反覆發作而使病加重,不少反覆落枕的病人多屬此型。

頸型頸椎病,又稱韌帶關節囊型頸椎病,急性發作時常被俗稱"落枕"。該型頸椎病多因睡眠時枕頭高度不合適或睡姿不當,頸椎轉動超過自身的可動限度,或由於頸椎較長時間彎曲,一部分椎間盤組織逐漸移向伸側,刺激神經根,而引起疼痛。"落枕"也不排除非頸椎因素。如頸部股肉受寒出現風濕性肌炎、項背肌勞損或頸部突然扭轉等,亦可導致"落枕"樣癥狀。

頸型頸椎病的癥狀

以頸部本能、痛、脹及不適感為主,常在清晨醒後出現或起床時發覺抬頭困難,患者常訴說頭頸不知放在何種位置為好。約半數以病人頸部活動受限或強迫體位,個別病人上肢可有短暫的感覺異常。活動時疼痛加劇,休息可以緩解。

此型頸椎病病程較長,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且常反覆發作或時輕時重。慢性病程患者主訴頭部轉動時發生奇異的響聲。發作時,患者頭部偏向患側,以緩解疼痛及不適。

從大量的臨床觀察證實,此型實際上是頸椎病的最初階段,也是治療的最有利時機。因而這個類型的提出,對於頸椎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本病源於頸椎退變的開始,由於髓核與纖維環的脫水、變性與張力降低,進而引起椎間隙的鬆動與不穩。椎節的失穩不僅引起頸椎局部的內外平衡失調及頸肌痙攣,且直接刺激分布於後縱韌帶及兩例根袖處的竇椎神經末梢,並出現頸部癥狀。

類型2:神經根型頸椎病

神經根型頸椎病癥狀

(1)頸肩部疼痛和手指麻感及疼痛為神經根型頸椎病變的主要癥狀。急性期病人活動頭頸部可以引起頸、肩、臂部痛,或呈上肢放射痛,常伴手指麻木感,晚間痛重,影響休息。少數病人為防止觸碰頸部加重癥狀,用手保護患部。對急性發病病人,需注意檢查是否為頸椎間盤突出病變。慢性發病病人多感頸部或肩背部酸痛,上肢根性疼痛或指端有麻木感。此外尚有上肢肌力減弱、肌肉萎縮。部分病人患肢可呈現腫脹,皮膚呈暗紅或蒼白色。風寒及勞損可為發病的誘因,部分病人無明顯誘因而逐漸發病。臂叢神經根部不同病變部位引起不同的疼痛區:頸5神經根病變其疼痛區為三角肌分布區,頸6神經根病變,其向三角肌部及前臂橈側及拇指放射;頸7神經病變,沿上臂及前臂後方向中指放射;頸8神經根病變,沿上臂及前臂內側向無名指、小指放射;而胸襟的神經根病變引起上臂內側疼痛。

(2)肌力減弱

上肢肌力減弱為運動神經受損引起的癥狀,表現為病人持物時費力,部分病人持物時易脫落。肢體骨骼肌由2根以上的神經共同支配,單獨神經受損表現為輕度肌力減弱,主要的神經根受累可出現明顯的運動功能障礙。

(3)頸部肌肉緊張

頸椎病病人常有頸部發板的癥狀。頸神經根受到刺激,可反射地引起所支配的頸、肩部肌肉張力增高或痙攣。在急性期,檢查多可現病人後頸部一側或雙側肌肉緊張,局部有壓痛。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

診斷神經根型頸椎病,主要根據病人主訴中的根性癥狀、上肢腱反射及痛覺改變等體征、後頸部棘突位置等觸診及頸椎X線片,大部分病人可以得到及時診斷。

(1)癥狀及體征

一般患者都主訴頸、肩、臂部的疼痛和手指的麻木。急性期會出現頸肌緊張,頸部活動受限。頸部體位改變可以誘發或加重癥狀。部分病人前臂及手部肌肉出現萎縮現象。椎間孔壓迫試驗陽性,臂叢神經牽拉試驗可呈陽性。部分病人伴有眩暈癥狀。

(2)後頸部觸診檢查

患椎的棘突大多數都有病理性移位、壓痛,相應的關節突關節腫脹,明顯壓痛,這是重要的診斷依據。

(3)頸椎X線平片檢查

通過觀察患者的正側位片和斜位片,除發現椎體後緣及Luschka關節部骨質增生外,部分病例可患椎移位而引起的頸椎位置改變。臨床醫生可以依據頸椎病的癥狀和體征,而對其頸椎病的定位作出診斷。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發病機理

(1)神經根局部的刺激和壓迫因素

頸椎因為退行性病理變化,在病程較長時,病人的頸椎容易引起頸椎骨質增生,而轉變為神經根病變的因素之一,在椎間孔部Luschka關節或關節突部骨質神經根硬膜袖部可繼發炎症反應導致局部血管滲透性增加和循環障礙,根袖部繼發肥厚,粘連及纖維化病變。神經根可呈扭曲變形,為引起神經根性頸椎病的重要因素。

(2)患椎移位

因為頸椎間盤、關節突關節、關節囊及其周圍的韌帶等軟組織勞損,常可促使一部分頸椎失去其穩定性。頸、肩部肌肉組織損傷,導致雙側軟組織肌力失去平衡,而引起頸椎發生移位,臨床上常見患椎向一側呈旋轉移位,使椎間孔橫徑變小,因而刺激和壓迫神經根而產生癥狀。

(3)神經根動脈供血不足

頸神經根動脈是一根營養動脈,可以因為Luschka關節產生肌贅或患椎的旋轉和後移,而使椎間孔橫徑變小,使其神經根前面的前根動脈受壓,這樣,因為神經根的缺血性病變而出現癥狀。

(4)頸部前斜角肌痙攣

前斜角肌收縮時,位於前、中斜角甩間的臂叢神經和鎖骨下脈受壓,病人有自肩部至上肢的放射痛癥狀,尺神經支配區有麻木感,上肢皮溫較低,並因為肌肉的痙攣而頸部活動受限。

類型3:椎動脈型頸椎病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依據

(1)中年以上的病人,經常因為頭頸部體位的改變而致眩暈,噁心,頭痛及視力減退。另外,病人可以伴有神經根刺激癥狀。

(2)發病時病人頸部活動常常受限;作頸部較大的旋轉、後伸活動時引起眩暈癥狀。

(3)作後頸部觸診檢查時,可以發現部分病人上頸椎或其他患椎有移位,相應的關節囊部腫脹和壓痛。

(4)頸椎正側位及斜位X線平片可以發現患椎病理性移位。

(5)部分病人在患側鎖骨上部可以聽到椎動脈血流受阻的聲音。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典型癥狀

(1)眩暈

眩暈是椎動脈型頸椎病病人的常見癥狀。病人因為頸部的伸展或旋轉而改變體位誘發眩暈癥狀。前庭神經核缺血性病變引起的眩暈,一般持續時間較短,數秒至數分鐘即消失,發病時病人可有輕度失神及運動失調,表現為行走不穩或斜向一方;迷路缺血性病變引起的眩暈不伴意識障礙。前庭神經病變引起的眩暈屬中樞性眩暈症;迷路缺血性病變屬周圍性眩暈症。部分病人伴噁心感,急性發病時病人不能抬頭,少數人有復視、眼顫、耳鳴及耳聾等癥狀。

在體征方面,發病時病人頸部活動受限,作頸部旋轉或活動可引起眩暈、噁心或心慌等癥狀;部分病人在患側鎖骨上聽診檢查能聽到椎動脈因為扭曲、血流受阻引起的雜音。後頸部拇指觸診能摸及患椎向一側呈旋轉移位,同時棘突及移位的關節突關節部有明顯壓痛。

(2)頭痛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病人在發病時,頭痛和眩暈癥狀一般同時存在。其中枕大神經病變是引起頭痛的主要原因。因為椎動脈分支枕動脈供給枕大神經,臨床上椎動脈痙攣引起枕大神經缺血而出現枕大神經支配區頭痛癥狀,為間歇性跳痛,從一側後頸部向枕部及半側頭部放射,並有灼熱感,少數病人有痛覺過敏,摸及頸部即感覺疼痛明顯。另外,副神經周圍支配的斜方肌,其根性的病變或該肌外傷後可引起斜方肌痙攣,而從斜方肌穿出的枕大神經支受到擠壓誘發臨床癥狀,寰椎或樞椎發生移位時 可刺激從中穿出的枕大神經而發頭痛。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生理病理

(1)骨刺的影響

因為頸6以上有增生的骨刺時,如椎間盤病變,可以刺激椎動脈痙攣,也可以壓迫使其管腔狹窄。

(2)血管的變異

在正常情況下,椎動脈管徑大小是頸動脈的二分之一。約為4mm,且左右動脈相等,保證腦部正常的供血量,在病理情況下,如椎動脈受到刺激。發生痙攣或狹窄,可以出現供血不足的癥狀。

(3)血管的病變

頸椎病與動脈硬化的發病年齡相同,均在中年以上,動脈硬化的粥樣斑好於椎動脈從鎖骨下動脈的分支處即第一段見於兩橫突之間;第三段、第四段更次之。基底動脈中間不拐彎,在其起點、終點及分支處由於血液匯流、形成旋渦,容易損傷血管的內膜而形成粥樣斑。這樣,動脈粥硬化之後很容易受到頸椎病骨刺的影響而產生供血不足的癥狀。另外,因為頸椎間盤發生變性而椎間隙變窄時,頸椎變短而椎動脈相對變長,當椎動脈有畸形或動脈硬化時,無論是頸部活動的牽拉,還是血流的衝擊,都可以使頸動脈變長而扭曲影響正常血液循環。

頸部活動與椎動脈型頸椎病發病關係

在正常情況下,轉頭時雖可使一側椎動脈的血運減少,但另一側椎動脈可以代償,因而不會出現癥狀,在病理情況下,關於轉頭使一側椎動脈的血運減少有兩種解釋。

(1)同側供血減少:當向右側時,左側的寰椎下關節面則向前向下方滑動,右側椎動脈扭曲變窄。

(2)對側供血減少:由於椎動脈繞經寰椎橫突,由枕骨大孔穿入硬腦膜,因此它相對固定。當轉頭時,寰椎也隨之活動,將對側椎動脈推出橫突孔而阻礙血流。

類型4:交感型頸椎病

交感型頸椎病的生理病理

因為頸椎病的患者椎間盤發生了變性,局部穩定性減少,加上椎間孔變小,關節重疊,關節囊應力增加及骨質增生因素,而引起局部出現創傷性反應,激惹了神經根及關節囊和項韌帶上交感神經末梢以及椎管內腦膜反支,產生一系列病理性反射癥狀。

其主要有二條反射途徑:

(1)脊髓反射

支配頸部的交感神經一般位於脊髓的胸1、胸2節段,發生變異可能向上達頸8、向下達胸4。傳入纖維將信息傳遞到脊髓的側前角細胞後,反射信號經由側角細胞的節前纖維到達頸下節、頸中節和頸上節,在此進行交替後發出多組節後纖維。第一組通過頸外動脈支配面部的汗腺及血管;第二組通過頸內動脈支配大腦及眼部血管及瞳孔、眼瞼平滑肌附皮肢的汗腺;第三組通過椎動脈支配腦幹、小腦、大腦顳葉和枕葉底部、內耳的血管;第四組為頸部三個神經節共同發出的節後纖維組成心臟支,控制心律。

(2)腦一脊髓反射

頸椎病的病理性刺激經過交感神經傳入纖維及軀體神經的感覺纖維到達大腦皮層,再由皮層細胞發出信號,通過視丘中下部、中腦被蓋、紅核以及下方的網狀結構而到達頸交感神經節進行交替後,發出節後纖維而到達效應器官。

交感型頸椎病的臨床體征

(1)交感神經興奮癥狀

①頭部癥狀:頭痛或偏頭痛、頭沉、頭昏、枕部痛或頸後痛;但頭部活動時這些癥狀並不加重。

②面部癥狀:眼裂增大、視物模糊、瞳孔散大、眼窩脹痛、眼目乾澀、眼冒金星等癥狀。

③心臟病癥狀:心跳加快、心律率亂、心前區疼痛和血壓升高。

④周圍血管癥狀:因為血管痙攣,肢體發涼怕冷,局部溫度偏低,或肢體遇冷時有刺癢感,或出現紅腫、疼痛加重現象。還可見頸部、顏部和肢體麻木癥狀,但痛覺減退並非按神經節段分布。

⑤出汗障礙:表現為多汗。這種現象可局限於一個肢體、頭部、頸部、雙手、雙足、四肢遠端或半側身體。

(2)交感神經抑制癥狀

交感神經抑制也是迷走神經或副交感神經興奮。癥狀是頭昏眼花、眼瞼下垂、流淚鼻塞、心動過緩;血壓偏低、胃腸蠕動增加等。

交感型頸椎病與幾種疾病的鑒別

(1)冠狀動脈供血不全

其癥狀是心前區疼痛劇烈。伴有胸悶氣短,只有一側或兩側上肢尺側的反射疼痛而無上肥頸脊神經根刺激癥狀。心電圖有異常改變。服用硝酸油類藥物時,癥狀可以減輕。

(2)神經官能症

沒有頸椎病的X線改變。無神經根和脊髓壓迫癥狀,應用藥物治療有一定效果。但需長期觀察,反覆檢查,以鑒別診斷。

類型5:脊髓型頸椎病

脊髓型頸椎病感覺障礙

(1)軀幹有感覺障礙而下肢感覺正常,這種病人的軀幹可有條帶狀痛覺過敏區、痛覺減退區及痛覺消失區;亦有痛覺過敏區及痛覺減退區同時存在者,常表現為上方條帶區痛覺過敏而下方條帶區痛覺減退或痛覺消失。

(2)軀幹有感覺障礙而整個下肢亦有感覺障礙,常常軀體的感覺障礙部位和下肢感覺障礙的部位相連,下肢感覺障礙可以表現為單側或雙側。

(3)軀幹有感覺障礙而上肢或下肢僅有局部感覺障礙,肢體的感覺障礙或表現為外套狀,片狀,或僅在指(趾)端。

脊髓型頸椎病診斷

(1)多發於中年以上,癥狀初期為肢體或軀幹麻木、無力及上運動神經元損害體征。癥狀反覆,同時呈進行性加重。

(2)脊髓型頸椎病頸部疼痛及活動受限的體征不明為單純的下肢運動障礙者(如無力、發抖、腿軟或易摔倒);有表現為單純下肢感覺障礙者(如雙足感覺異常、雙下肢麻木)也有向時為感覺、運動障礙者。

(3)偏側癥狀:出現於側上下肢的感覺運動障礙,如右臂發脹,同時有右腰、右下肢疼痛及肌肉震顫。

(4)交叉癥狀:出現於一側和對側下肢感覺或運動障礙,如側上肢發麻而對側下肢疼痛。

(5)四肢癥狀:出現於四肢的神經機能障礙,有表現為單純感覺障礙者(如雙足小趾及雙手尺側麻木);有短期內四肢陸續出現感覺、運動障礙者,如有一病人在長時間低頭工作後,次日出現左手4、5指發麻,第三天出現右手4、5指發麻,第四、第五天感到雙下肢麻木、無力、抬腿困難、步態不穩。

(6)頭部癥狀表現為頭痛、頭暈

(7)骶神經癥狀:表現為排尿或排便障礙,如龜頭部感覺異常、尿頻、尿急排尿不盡、腰腿酸軟、排例無力或便秘等。

頸椎病的治療

01推拿按摩利:可以加速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疲勞,肌緊張和痙攣。弊:(1)臨床複發率比較高,近期療效雖然比較理想,但是長期療效的確定還需要進一步跟蹤調查。(2)缺乏科學的臨床效果認證,沒有特效療法。(3)按摩只能暫時緩解疼痛,整骨可能引發頸椎錯位及其他併發症。(4)療效與醫生的個人經驗有很大關係,需慎重選擇,易出現神經損傷,有些不當按摩甚至會導致病人癱瘓;(5)長期堅持才有效果,對於脊髓型頸椎病及嚴重頸椎病的治療效果不明顯。

02藥物治療利:止痛消炎為主,對頸型頸椎病的治療有一定的效果。 弊:(1)單純癥狀的緩解有一定的效果,具有很大的局限性;(2)沒有從根源上去除頸椎病的病因;(3)毒副作用大,長期用藥對胃腸肝腎功能均有損傷;(4)治療周期比較長。

03牽引治療利:通過牽引使頭頸部相對固定於生理曲線狀態,從而使頸椎曲線不正的現象逐漸改變。弊:(1)會產生副作用:牽引拉直了頸椎,反而弱化頸椎生理曲度;(2)不能多次使用,不能長時間牽引;(3)治療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頭暈、心慌、胸悶或局部炎症、水腫加重等現象;(4)該方法治療頸椎病治標不治本,許多頸椎病患者在使用牽引之後,頸椎病不但沒有減輕,反而加重。

04物理治療利:擴張局部血管,使病變局部的血液循環和組織營養得以改善,減輕神經根的水腫,同時可使粘連組織松解,減輕對神經根的牽拉刺激,以減輕癥狀。弊:(1)作用較微弱,不能從根本上治療;(2)經常理療易對皮膚產生燙傷。

05手術治療利:適用於不可逆的頸椎病,癥狀較嚴重的病症,降低髓核內壓,使髓核回納,緩解髓核對周圍組織的壓迫,減輕椎間盤周圍的炎症刺激,達到緩解癥狀的目的。弊:(1)適應證範圍較窄;(2)需配合影像引導系統定位;(3)顯微內窺鏡手術術中出血較難控制,手術危險性高;(4)手術費用較高;(5)手術的風險。

06科維奇?糾齒平衡矯正

利:(1)安全、無痛、無創、高效的非手術物理治療手段;(2)創新技術理念,倡導自然理療的新概念;(3)舒適,適應後對生活影響很小;(4)相對減少複診次數;(5)從根源上消除頸椎病的複發;(6)適用範圍廣;(7)自然回復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不需要配合其他治療手段。弊:(1)康復初期少數患者可能會出現癥狀反覆、轉移、加重,因人而異;(2)佩戴牙合墊前一兩個星期可能會出現口齒不清的現象。


推薦閱讀:

有沒有人可以一輩子不得「腰椎間盤突出」?
25歲女生,頸椎曲度反向,胸椎側彎,腰4-5節間隙狹窄,如何治療?
15歲就得了腰椎間盤突出怎麼辦?
腰椎弓崩裂+腰椎滑脫,要不要去做融合術啊?
人在趴著的時候,腹部緊貼地板,這時腰椎會有一個弧度,這個弧度是健康的腰椎弧度嗎?

TAG:頸椎病 | 腰椎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