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緙絲瑤池吉慶圖,最燒錢的絲織品

緙(kè)絲瑤池吉慶圖軸,明,縱260cm,橫205cm

此圖描繪了神話傳說中西王母在西天瑤池慶壽的場景。9位仙女各捧壽禮,鳳凰、仙鶴、天鹿、祥雲、靈芝、青松、翠柏點綴其間,以強調吉慶祝壽的主題。

此圖軸寬兩米有餘,是現存明代最大的緙絲作品,可以想見其織機之巨大,工程之浩繁,在歷代緙絲作品中亦屬鮮見。其織緙並未因畫幅巨大而粗率遜色,反而愈顯精妙繁複,行梭運絲巧於變幻,除常見的平緙、搭緙外,細部暈色採用長短戧、木梳戧以及華麗的鳳尾戧,仙女鬢角用長短戧技法使髮絲自然寫實,衣紋用構緙技法突出了飄逸輕柔的感覺,瑤池的水波紋及五彩祥雲用慣緙和「結」的技法使之更具立體效果。

此圖軸畫面布局飽滿、大氣,設色華麗精妙,是慶賀壽辰時之場合精美裝飾品。

緙絲是中國傳統絲織工藝品種之一。其歷史悠久,起源不晚於公元7世紀,流行於隋唐,繁盛於宋代。其織法以生絲為經,熟絲為緯,先將預定的圖案紋樣以墨線勾稿,畫在經線面上,然後用幾隻乃至幾十隻裝有不同色緯的小梭,依照紋樣的輪廓和色彩以小梭、撥子等工具,用平戧、搭梭、長短戧、木梳戧、環緙(音刻)、摜緙、雙子母經、繞、勾邊線等多種技法,將多種彩色緯絲分段緙織,按圖稿所示與經線交織,形成「通經斷緯」。織物表面只顯彩色的緯紋和單色的地緯,正反兩面花紋和色彩一致。

由於採用局部回緯織制,緯絲並不貫穿整個幅面,即花紋與素地及色與色之間呈小空或斷痕,「承空觀之,如雕鏤之象」,故名緙絲,又名刻絲、克絲、刻色等。宋代緙絲大都摹緙名家書畫,北宋時以定州的緙絲最為有名,南宋時以淞江朱克柔的緙絲最負盛譽。明清時除緙織書畫、詩文、佛像外,還緙織袍服、屏風、靠墊等,尤以蘇州緙絲最為精美。由於緙絲工藝繁複,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說。


推薦閱讀:

安順600年前大明遺風----"地戲"
空巢老人的心酸:我最無助時是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在通訊錄里(轉)
搜電影資源的N種大法

TAG:藝術 | 絲綢之路 | 中國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