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步兵武器淺析—三八式步槍

2018-2-10 Susu

本文為史圖館專欄約稿,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與史圖館立場無關。


1877年日本國內爆發了西南戰爭,這場戰爭促使日本國內對於先進的武器裝備尤為重視,戰後國內趨於穩定,步槍的研製很快被提上日程。1880年,陸軍中校村田經芳研製出了11mm口徑的步槍,命名為「大日本帝國村田槍」(1880年為明治13年,所以又稱為十三年式步槍)隨後改進的十八年式二十二年式皆以此為原型,雖然相比西方各國的步槍性能落後,但是完全是日本自主研發的裝備,有很重要的意義。

村田槍

1897年(明治30年)村田槍接近退役,東京炮兵兵工廠有坂成章上校僅用3個月便在毛瑟槍為參考下新制了三○式步槍,這便是三八式步槍的原型

1905年(明治38年)有坂成章在三○式步槍的基礎上改進出了三八式步槍,從而全面取代了三○和村田,成為了日本陸軍的標準單兵裝備,三八式步槍一直沿用到二戰結束,經歷了兩場世界大戰,是公認的性能優秀的單兵步槍武器,因為槍機上有一個防塵蓋,部分機匣上刻有「三八式」的漢字,所以在我國俗稱「三八大蓋」。本系列文章就對該武器進行淺析,希望諸位喜歡。

三八式步槍


彈藥

在1953年北約彈誕生之前,各國步槍幾乎是一把一個口徑,對子彈破壞力以及性能的研究少之又少,村田槍就有11mm和8mm兩個口徑的版本,三○式則是採用了6.5mm口徑。6.5mm步槍彈雖威力不是特彆強,但後坐力小,更適合個頭矮小日本人。在此改進的三八式沿襲了這一口徑,這種日制的有坂6.5mm步槍彈通常稱為6.5mm日本彈或6.5×50,mm SR步槍彈。這種子彈比三○式稍晚服役,但三八式裝配的全都是6.5mm有坂彈。

有坂6.5mm的橋夾

當時的6.5mm口徑幾乎沒出現過,各國都認為7毫米以下的子彈殺傷力是有限的。

從這張比較清晰的圖中可以看出,日軍雖然大部分武器都使用有坂6.5mm,但是不同武器子彈獨立包裝,這也是該子彈傷害評價不一的原因之一

與其他的6.5mm槍彈不同,有坂6.5mm步槍彈採用半凸緣、瓶形彈殼。早期的有坂6.5mm使用白銅彈殼,外形為細長的圓頭被甲結構彈頭,後期因為外國都使用尖銳彈頭而開始裝配非流線型尖頭彈頭(二者均為鉛芯)。


生產

該彈藥的生產主要在三個位置:一是日本本土;二是中國江南製造局金陵製造局等內陸製造單位和奉天兵工廠;三是瑞典的諾爾瑪公司以及美國本土。

江南製造局

日本本土的有坂彈生產數量無從考究,因為戰後出口的原因對其準確數量很難確定。早在1905年江南製造局就開始仿製有坂彈,截止到新中國成立共生產了約5500萬發,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佔領奉天兵工廠,利於廠內設備大量生產有坂6.5mm,這也是日軍生產數量不能準確統計的原因之一。至於瑞典的諾爾瑪公司以及美國本土,是因為日本戰敗後大量三八式被繳獲回國當做運動步槍使用,彈藥供給主要是日本少量出口和瑞典承接,也算是有坂彈最後的製造階段。

瑞士產尖頭彈與早期圓頭彈頭


殺傷

這裡引入一段《戰史》中該彈藥的殺傷案列:837師129團的一名士兵,站在營部他帳篷的鋪位時,在25碼處被一發日本6.5mm彈擊中。他在1944年3月24日6:30當場斃命。檢查顯示在左頂葉區域產生了一處溝狀槍創(5X2.5 CM)。腦組織沿著穿透傷在他的頭盔里四散。被撕裂的腦組織,包括部分額葉和頂葉,突出於傷口。腦的兩個半球都被嚴重地撕裂了。

改良型6.5mm剖面圖

《金屬與火焰的回憶-二戰軍用槍彈》:國民黨兵工署做過65子彈和79子彈的對比試驗,證明65彈在近距離的側壓很明顯,殺傷力不亞於79彈。雖然該彈口徑小,導程也小,彈頭比較穩定,但是由於彈頭長,出槍口後章動效果比較明顯,故在近距離內對有生目標的殺傷力還是比較大的。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中展出的被擊發過的有坂彈幾乎沒有不變形的,最嚴重的甚至彎成了鉤狀,有的還斷成了兩截,其殺傷效果可想而知。

但是實際上對於有坂彈的殺傷一直是有爭議的,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日本 6.5x50mm SR友坂彈發射9g普通彈頭,初速770m/s; 德國 7.92x57mm 毛瑟重尖彈發射12.8g普通彈頭,初速800m/s; 美國 .30-06 斯普林菲爾德彈發射9.8g普通彈頭,初速890m/s; 蘇聯 7.62x54mmR步槍彈發射9.7g普通彈頭,初速900m/s; 英國 .303步槍彈發射11.3 g普通彈頭,初速740m/s;

相比之下較輕的有坂彈初速度僅比英皇的速度高30(武器長度暫不考慮)那麼200米內的殺傷力就很難判斷為何種形式了,由於缺乏專業的測試,而且該型號的步槍彈光彈頭就有三個版本(圓頭,尖頭,改進後的尖頭)我們暫時只考慮尖頭彈,(因為圓頭彈的主要殺傷不是翻滾,不能做到材料里引進的殺傷效果)那麼6.5mm完全可以類比到現代的5.56mmm北約彈殺傷效果里(實際上普通尖頭彈和改良型尖頭彈會在不同距離上產生細微差距)。重心在後的彈頭,天生不穩定,沒有足夠旋轉力的約束,發射出去會自動翻滾為彈頭朝後,這樣的彈頭一旦命中物體立即就失去穩定性。雖然都叫有坂6.5mm,但是截然不同的彈頭設計就會出現不一樣的殺傷效果,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不同國家對於這種子彈的殺傷看法不一樣了。


彈夾

三八式採用雙排固定盒式彈倉,彈倉有獨立的抱彈口。使用由銅質夾體和彈簧鋼片組成的5發橋夾,但後期也有全鋼製造的產品。其寬度和毛瑟M98橋夾接近,定位突起每側各為兩個,底板稍有弧度,彈簧片固定方式和毛瑟M98橋夾一樣,由彈簧片上左右對稱的小爪固定。不同工廠製造的橋夾在細節上略有不同,有的在夾體中間帶有一個或兩個小孔。

圖為三八式橋夾填彈情況,左為漢陽造88式(或德制1888式)


演變

一戰結束後,各國對於步槍的殺傷範圍認識從原先的300-400米變成了200-300米,所以或多或少都對槍支進行了改進(包括短化和輕量化處理),而日本軍方對三八式在一戰的發揮十分滿意,從而沒有進行任何改進。因為有坂6.5mm彈的最佳殺傷距離是正是200米,但是三八式的表尺射程達2400米,有效射程一般認為是450-550米,實戰中一般在300米開始射擊單個目標,700米齊射殺傷集群目標。

更多作品見幻想淺綠的B站空間 、我館的公眾號:ID:AlexGreeno QQ群:史圖館164072878;雲韶府545992797

推薦閱讀:

俄羅斯今年交付中國新武器:400公里射程全球最遠!
「二戰最強衝鋒槍」波波沙:備彈71發 德軍人見人怕
利益與衝突:伊德利卜反對派內戰揭秘(二)【待改】
殲15雖然和蘇33長得像,但是將原型機賣給中國的是烏克蘭

TAG:武器 | 軍事 | 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