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讓我們假設類星體中心是一個超大質量黑洞」--致Donald Lynden-Bell

「有人說,當聽到Schmidt的發現時,Greenstein抬起頭,凝望天空。」

類星體

二戰之後,由於無線電技術的突飛猛進,射電天文學飛速發展。與此同時,在射電波段,一些巡天項目將各個天區的射電源巡視了一遍,並編纂了一些星表,其中的代表者就是3C星表,即第三期劍橋射電源星表

3C星表於1959年劍橋大學發布。星表中共有分布在赤緯 -25°sim70° 之間的共471個天體。基於3C星表,天文學家開始在光學觀測數據中匹配各個射電源的光學對應體

3C星表發表後一年,即1960年Allan Rex Sandage3C483C星表中第48個天體)處發現一個亮度為16等的奇怪的星體。起初Sandage認為這是一顆恆星,但是這個恆星與其他恆星相比異常的,而且亮度會在一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內不停變化。

這一奇怪的現象引起了Jesse Leonard Greenstein的注意,他弄到了3C48的光譜,發現其中有許多條發射線,他認為這些奇怪的發射線源自金屬,這時候,天文學家依然認為3C48是一顆恆星,而且是一顆射電恆星。

於是,1963年來了。這一年2月,基於Cyril Hazard1962年利用月掩射電源的機會發現的一顆亮度為13等的強射電源「恆星」3C273的光譜,Maarten Schmidt分析了光譜中的六個奇怪的發射特徵。Schmidt發現,光譜中的發射特徵不是金屬也不是什麼奇怪的物質,而是從靜止波長移動了16%(即紅移0.158)的氫的巴爾末線類星體誕生了。

圖一:3C273的哈勃圖片。

Greenstein抬起頭,凝望天空,然後算了下3C48的光譜,紅移是0.367,於是他擦乾眼淚,接受了自己與類星體發現擦肩而過這一事實。

1964年華裔天文學家Hong-Yee Chiu邱宏毅)將這類擁有強發射線光譜紅移恆星狀天體命名為類星體(Quasar)。

圖二:邱宏毅。

類星體的觀測特徵為:

  1. 類星。絕大多數類星體是恆星狀天體,這也是為什麼最初Sandage和Greenstein會認為3C48是一顆恆星的主要原因。
  2. 強發射線。類星體光譜中具有很強的發射線,這也是區別類星體與恆星的最主要的觀測特徵。
  3. 連續光譜具有明顯的紫外超紅外超。這是搜尋類星體的強有力手段,在類星體的遠紫外區,會形成著名的「大藍包」,且在整個電磁波段都有輻射。
  4. 光變。類星體的光學輻射會經常發生改變,沒有明顯的周期性(比較隨性)。
  5. 大紅移。類星體的紅移在河外天體中是最大的。
  6. 高光度。類星體的光度很大,與塞弗特星系類似。

基於大紅移、高光度和整個電磁波段都有輻射這三個特點,類星體的能量顯然會很大,於是天文學家們提出了一個問題,類星體的能量來自哪裡

「核技術應用廣泛,您竟然視而不見。」--Mahatma Gandhi《Sid Meiers Civilization》

吸積能

很長一段時間,人們都想弄清楚太陽的能源到底是什麼?化學能引力能?還是核能

我們知道,太陽的質量 M_{odot}=1.99	imes10^{33}g光度 L_{odot}=3.85	imes10^{33}ergcdot s^{-1}年齡 	au_{odot}=4.6	imes10^{9}yr

假設在太陽漫長的一生中,光度基本上沒怎麼變化過,那麼太陽在46億年間輻射的總能量 E_{odot}=L_{odot}	imes	au_{odot}=5.6	imes10^{50}erg ,由偉大的 E=mc^{2}c 為光速,我們知道太陽的總靜質能 M_{odot}c^{2}=1.79	imes10^{54}erg ,那麼由總輻射能與總靜質能之比我們可得,太陽的能量轉化效率 eta_{odot}=0.000313

基於這個數據,我們可以很快排除化學能,因為化學反應的效率 eta_{c}approx5	imes10^{-10} ,小的可憐。

那麼,如果一個質量為 M 的天體從引力無窮大處收縮到半徑 R 處,則釋放的引力能為 frac{GM^{2}}{R} ,物質的靜質能為 Mc^{2} ,於是太陽的引力能效率 eta_{g}approx2	imes10^{-6} ,也太小了。於是引力能也被排除。

剩下的就是核能了。氫核聚變的效率 eta_{n}approx0.007 ,這是與0.0003相差最小的。

於是我們現在都知道了,恆星的主要能源來自其中心區域的核聚變反應。

圖三:Sid Meiers Civilization中的核平使者Mahatma Gandhi

但是對於類星體來說,核能真的夠嗎?

類星體的壽命 	auapprox10^{6} 年,根據 E=L	au 的公式,因此,光度 L=10^{46}erg~s^{-1} 的類星體在一生中釋放的總能量 Eapprox10^{60}erg 。根據核能的效率,天文學家發現只有 M=10^{8}M_{odot} 的氫核聚變產生的質量才能滿足 Eapprox10^{60}erg

但是,由於類型體中發光區域的尺度 Rleq10^{15}cm ,在這個區域內,根據之前提到的引力能計算公式,我們發現,引力能的效率將遠遠大於核能,這也說明,類星體的能量來源於他們自身的引力能。

那麼,問題又來了,類星體是如何釋放引力能的呢

「當愛因斯坦說到上帝不擲骰子的時候,他錯了。鑒於黑洞給予我們的暗示,上帝不僅擲篩子,而且往往將骰子擲到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以迷惑我們。」--Stephen William Hawking

Donald Lynden-Bell

1969年,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後來與其他六位天文學家因為發現巨引源而被尊稱為「七武士」的劍橋大學Donald Lynden-Bell提出,「不妨讓我們假設,類星體的內部是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

「極少的工作,比如廣義相對論的創立,那確實是需要一點匪夷所思天才愛因斯坦在做這個工作的時候更像是一個魔術師,將空間幾何引力聯繫在一起。再比如林登貝爾提出類星體其實是吸積的黑洞,也多少有點靈光一現的感覺。」-- @狐狸先生

Lynden-Bell考慮了一個質量為 M 的史瓦西黑洞,設半徑就是引力半徑 R_{g}=frac{2GM}{c^{2}} 。在距離黑洞中心 r 處、質量為 m 的物體的引力勢能為 U=frac{GMm}{r} 。如果物體從遠處被黑洞吸積到 5r_{g} 處,它所獲得的能量在不考慮相對論效應時為 E=frac{GMm}{5R_{g}}=0.1mc^{2} ,這意味著能量轉化的效率 eta=0.1 ,比核反應的效率高了一個量級。

那麼,問題明了了,類星體的中心是一顆超大質量的黑洞。

在隨後的幾十年中,天文學家們慢慢接受了類星體其實是一種活動星系核AGN)的的觀點,也慢慢地提出了活動星系核的統一模型,而在這個模型中,活動星系核的中心是一顆超大質量黑洞。

圖四:活動星系核統一模型。

慢慢的,隨著發展,我們知道除了活動星系,大部分星系的中心也都是一顆超大質量的黑洞,我們的銀河系也不例外,中心是超大質量黑洞Sgr A*

圖五:Sgr A*。由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拍攝。

而這一切,都是來自於 Lynden-Bell的靈關一閃。

2018年2月5日,Donald Lynden-Bell於家中去世,享年82歲

圖六:訃告。

「為什麼要研究黑洞呢? 」

「因為它就在那裡。」

參考文獻

[1]. 加藤正二. 黑洞吸積盤[M]. 科學出版社, 2016.

[2]. 黃克諒. 類星體與活動星系核[M].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5.

P.S.下周過年,停更一次。

P.P.S.在上海天文台學習期間跟著南京大學陳鵬飛老師做的課題還有點小瑕疵,爭取儘快做好,然後同大家分享。

P.P.P.S.提前祝大家過年好。

推薦閱讀:

寫在一切之前

TAG:天文學 | 天體物理學 | 物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