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思-工作坊(workshop)
「工作坊(workshop)」一詞 最早出現在教育與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之中。在1960年代美國的勞倫斯.哈普林(LawenceHarplin)則是將「工作坊」的概念引用到都市計劃之中成為可以提供各種不同立場、族群的人們思考、探討、相互交流的一種方式,甚至在爭論都市計劃或是對社區環境議題討論時成為一種鼓勵參與、創新、以及找出解決對策的手法。
「參與式工作坊」
參與式工作坊是一個多人數共同參與的場域與過程,且讓參與者在參與的過程中能夠相互對話溝通、共同思考、進行調查與分析、提出方桉或規劃,並一起討論讓這個方案如何推動,甚至可以實際行動,這樣「聚會」與「一連串的過程」,就叫做參與式工作坊。換句話說,工作坊就是利用一個比較輕鬆、有趣的互動方式,將上述這些事情串聯起來,成為一個有系統的過程。
也是一種可以將群眾聚集起來,針對一項或是多項討論議題,發表自己的意見想法、相互交流、相互凝聚共識的一種開會方式。一般的民眾參與方式,例如:公聽會、座談會、研討會等開會方式,大致上來說都是先由台上的主持人以及報告人先行報告,此時台下的民眾只能做單方面的聆聽,或在會後發問討論。
參與式工作坊和一般民眾參與不同的地方在於,「參與式工作坊」可以讓每一個參與者互相發表意見,以遊戲的方式帶動參與者的參與感,用輕鬆的方式讓參與者了解其規劃的動機、目的,以及規劃地點的現況,不僅可以獲得多方的意見與想法,更有利於議題的討論及整體活動推行。
簡而言之:
參與式工作坊是現在比較流行的一種培訓方式,通過體驗-反思-總結-實踐的方式來設計工作坊,使參與者在體驗中收穫知識和技能。
「參與式工作坊的設計」
參與式工作坊的設計可以長達一個星期甚至更長的時間,短則可以是3個小時,半天的時間,不論時間的長短,參與式工作坊的設計都需要有一些必備的原則,我把這些原則統稱為「五三三」原則。
「五三三」原則中的「五」是指設計者在設計工作坊的時候要涉及到五個必須的元素,可以簡稱為5P,分別是
Purpose(目的)Product(產出)Participant(參與者) Probable issues(可能的問題)Process(過程)
具體的設計流程,這裡先不做詳細介紹。
我們在什麼時候會使用到工作坊呢?我們來看下面的這個圖:橫軸代表解決問題的清晰度,縱軸代表團隊的一致性,我們在團隊一致性不高以及問題複雜程度較高的時候,使用工作坊的方式來梳理問題,分析問題,從而解決方案。
如何感受團隊有沒有一致性,就是看待團隊是否同心齊力關注在一個問題上,是否團隊之間存在隔閡和分裂。
「在工作坊中如何使用工具?」
工作坊過程中使用工具的原因有兩點:第一是希望共創者把他們已知的東西傾倒出來,第二是把共創者的思考可視化,使得所有的人可以在同一個層面來討論問題。而且在工作坊中我們需要達到的目的是:結局可控,結果可靠。
然而有些時候,工作坊最後輸出的結果不可控,我們會提出一些質疑,到底工作坊中應該用什麼樣的工具,或者我們用的工具是否達到了我們的目的?
於是我們想到針對於persona,我們實質上是把它作為一種分析工具,幫助我們理解真實的用戶,當然也可以作為一種洞察工具,但在時候需要有一個前提:工作坊參與的人對項目等的用戶/客戶以及相關的工作必須是熟悉的。如果參與的人在頭腦中沒有這些背景的了解,使用persona之類的工具就變得毫意義。
解決方式之一:
要求在工作坊中使用洞察工具
洞察工具:用戶問卷,訪談法,影隨法,觀察法等。
如果沒有這樣的理想前提盡量要使用洞察工具來發現問題,工作坊之後再使用persona等工具進行分析。
「客戶喜歡使用工作坊的原因?」
微觀:由於客戶組織架構職能分裂,造成客戶自身溝通隔閡,需要「外力」打破
宏觀:客戶需要做決策,客戶內部討論失敗率高,效率不高,工作坊可以作為討論情景,幫助客戶同時、一起討論,減少客戶痛苦,減少客戶後續自行討論時間。
那我們的在工作坊的角色是什麼?應該是在同理心的驅使下形成客戶方一員,幫助決策與討論。
今天就先說這麼多哦。
Yeutz | 2018.2.5
做一名走心的設計分享者
推薦閱讀:
※iOS11優化之路(一)-低電量提醒
※你的輪播圖還在用小圓點?
※讀書篇(3)「術」:用戶體驗要素
※設計師和產品經理誰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