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經 之三

關於「易筋經」,寫了有幾篇了,一直未公開任何具體動作。這不是我在講評書留扣子,拿著內容不說,實在是因為「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

這句話很重要。

傳統的東西不是簡單的動作、技能。外在的東西,說到頂天佔一半,主要的東西都在裡面,是那些無形的,甚至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就好比詩、琴、書、畫,老師只能傳格律、指法、運筆這些有形的東西,至於畫出來的是美人,還是張飛,得靠自己對內在韻味的體悟。

所以學傳統的東西得會學。用現在的話解釋,得能「透過現象看本質」。

不能變成「名牌」功法的收藏家。這個功法如果叫「易筋經」就特牛B,那直接叫「九陰真經」是不是一練就天下無敵?

沒有這樣的事。

之所以前期不厭其煩地給大家做各種鋪墊性講解,就是要把「易筋經」之所以有「易筋洗髓」之功效的一些關鍵點給大家點出來,讓大家練之前做到心中有數,練功時知道自己在幹些什麼幹了什麼,才能收到功效。

否則網上這麼多版本的「易筋經」,你自己按照圖片、視頻做做,看看跟體操有多大的區別?

心法不同,所以功效不同。

前面我們提到了,練「易筋經」要抓住的三個關鍵詞是:筋骨、經絡、氣血。這是從鍛煉的對象角度講的。

這次從練習易筋經時身體的「功感」方面,講幾個需要注意的關鍵點。

也就是說,你得先明白練易筋經時,身體會產生怎樣的「內感覺」,並且在認識上建立正確的相關認知。然後,才能正式開始「易筋經」的練習。

這三個動作,可以視作易筋經的預備功,也可視作「小易筋經」。

動作一:橫撐式

易筋,顧名思義,是以「筋」為主線進行系列鍛煉。而「筋」是人們日常難以感知的。尤其現代,普通人對「筋」沒有任何概念。簡單說是韌帶、筋膜,只能消除一點陌生感,其實還是難以讓練習者真的理解啥叫「筋」,堪稱常人修習內家功的第一道難關。所以我們有必要先讓身體清楚體會到「筋」的存在和感覺。

1、平行步站立,兩腳間距與肩同寬。然後將手向左右平伸,高度與肩同高,手心向下,五指向外伸展到極限。意識里似乎要觸摸極遠處的某物。

2、從肩關節開始,肘關節、腕關節、指關節,每一節都先放鬆肌肉,再極力伸展,再放鬆肌肉,再極力伸展,直到伸到無法再動一絲一毫為止。

3、在此基礎上,手指緩緩翹起,指向天空,帶動掌根向左右兩側外推,使整個手掌向上豎立起來,意識里還要讓掌心向外凸。完成這個動作時,注意一定不要讓任何一個關節回縮,每一個關節都要保持向外伸展的感覺。

這時,手臂和胸背部的皮下組織會感到一種如同壓腿似的撕扯感,尤其腋下最為明顯,這就是「筋」的體感。

此刻,如果讓人用掌猛擊你的手掌,你會發現雙臂與上半身串聯成了一個整體,是上盤整個結構承受了這下打擊。而對方會感覺拍在了一根橫木樁上。

但是,如果某個關節伸展不夠徹底(多數是肘部或者肩部)就會受到劇烈震動,而非身體整體。如果練拳時出現這種關節「打軟」的現象,就是內家術語所說的「斷勁兒」。

這個方法可以非常直觀地體認內家拳的「整」的概念,因為內家的「整」,就是建立在筋骨結構基礎之上的。家師張烈先生就常用這個方法讓初學者理解「放鬆」與「整」的關係。

這個功法在形意拳中,即是形意拳「伸筋法」的一種。

動作二:探掌式

1、平行步站立,雙手向上平舉,與肩同高。手指向正前方伸出,掌心向下,五指尖朝前,像要觸碰極遠處的牆。這時用第一式中找到的「伸筋感」,極力向遠處伸展手臂,具體要求與第一式的要領一樣。(所以說筋骨功是氣血功的基礎)。

2、手指前伸到位之後——注意,這是前提,想像手指尖黏在遠處的牆上了,然後開始放鬆。

①首先松肩、頸、背,這時會感覺脖子根的肌肉會放鬆一些,手指似乎又可以往前松一點點。

②然後,大椎穴(不懂穴位的人可以先理解為脖子根)微微往後靠一靠,像要找個牆靠一下。這樣,大椎穴和手指尖就形成了一組對拉關係,好像掛在空中的一個晾衣繩。

這時,大椎和手指之間的所有肌肉都可以放鬆下來,而肩、肘、腕、指等關節,就會有一種「拉開」的感覺,像一掛鏈子鞭,橫掛在空中。

保持住兩端極力伸展的感覺,不要丟。這時請朋友來輕拍你的指尖,不用太大勁,輕輕拍就可以,看是否能保證手指關節承受住拍擊不打軟。

剛開始承受不住也沒關係,絕大部分人肯定都承受不住的。多練就行了。

這時只需注意仍保持住放鬆的感覺,然後意想將氣貫到指尖。不必想氣是什麼,氣從哪裡來,也不要管走什麼循行路線,也不用配合呼吸。直接就是想著有「氣」貫到指尖上。一定不要用力,肌肉不要用力,筋骨也不要用力。就是想著有「氣」貫到指尖就好。

慢慢的,指尖會有一種發脹的感覺,好像手指頭粗厚了一層。這時再讓朋友來拍你指尖,覺得能承受住,而且手指關節沒有打軟,就是「貫氣」成功了。

如果沒做到,可以多試幾次,直到做到為止。最後形成一種習慣自然,一伸手就氣貫到指尖。

如果始終不成功,那證明你手臂的經筋太弱或者有淤塞的地方,趕緊返回頭去練第一式。

這一式,主要是為了引導練習者在筋骨感基礎上,產生對氣血的感覺。

普通人練習內家拳,第二難以理解的概念就是「氣」。對「氣」存在與否、如何定義,以及如何發生作用,一直是現代人對中醫、傳武的爭論焦點,甚至是槽點。

這個我並不想在這裡過多爭論,只能說「氣」在內家拳的修鍊中確實有很大作用。在易筋經練習里,對「氣」的修鍊也占很大比重,沒有氣血滋養,筋骨的修鍊就是無本之木,容易枯槁。所以,找准「氣感」,是我們修鍊易筋經功法必不可少一個關鍵。

有關氣感,我們在介紹過「丹田呼吸法」,來體會初步的氣感,就是體內的「熱感」。這種引導練習者體會、感知到氣的方法,屬於「養氣」。

這次我們要強調的是「運氣」的感覺,就是把「氣」運行到身體某處,或者是「貫注」到某處。在易筋經功法里,首先要求把「氣」貫到梢節,如手指尖、腳趾尖。這樣就能保證「氣」流經了體內的主要經絡(主要指十二正經),自然起到潤養全身筋骨的效果。

此功法在八卦掌中,即是八卦掌的初級貫氣法。

動作三:托天式

1、平行步站立,先做到第一式「橫撐式」。然後兩臂繼續上舉,到頭頂上方。形成一個「托天」的動作。兩手手心向天,十指指尖相對。

2、保持手臂關節的伸展,用第二式的要領,手指好像要夠到極高的屋頂,然後掌心黏在屋頂上,兩條胳膊像兩條繩子,整個人好像掛在了天上。

3、松腰,臀部有下坐之意,尾閭像一個鉛錘,向下沉墜。與雙掌形成對拉之勢。這一點與第二式的要領相同,但是拉伸的線路更長了,涉及的部位更多。後背、脊椎,特別是腰椎會有被牽引拔開之感。

這個動作,在八卦掌中即是八卦掌腰功第一步。不太理解的人可以理解成其實就是「伸個大懶腰」之加強版。可以在沒事的時候多練練,緩解疲勞效果很好。

那麼,為什麼要練習這個動作呢?

因為易筋經是鍛煉整個人體的功法,這就要求我們做到開全身的關節,伸展全身的經筋,並且促進氣血周流全身。而人體的各個部位,因為日常生活習慣的影響,鬆緊程度是不一樣的,有的地方比較松活,如手腕、腳腕、頸項。有的地方就發僵、發死,最關鍵的就是腰椎。要均衡鍛煉,就得把各部位協調一致了。那麼,就得針對最不靈活的地方下手。

以前講「活腰」的時候就說過,腰椎五節是身體上下通道的樞紐。

而上下不通,則是普通人身體第一大弊病(或者也可以理解為,身體上下聯繫薄弱)。此處也是健身和習武之人所第一要處理、解決的問題。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所在,就是腰部(所以諸家拳譜、功法中都對腰部極為重視,論述頗多)。

足三陰三陽經,是從頭到腳的縱向經筋,也就是氣血上下運行的物質通道。而腰部就像一段各條河流交匯的「黃金水道」。

普通人因為久坐、少運動等原因。腰椎這段河道都不通暢,就像塞滿石頭和淤泥,只剩一點曲曲折折的孔徑,勉勉強強能通點水過去。大概處於湊合能用,不影響日常生活的程度。

而欲練功求健康之人,則必須將這個通道予以加強。這個「加強」不是一般人概念里的練粗、練壯,而是「打開」。就像疏通河道一樣。通過練習托天式,可以有效地放鬆腰部肌肉,打開腰椎五節,把阻塞通道的石頭和泥巴(緊張的肌肉、粘連的筋腱)清走。上下通道打開,易筋經的鍛煉效果才能充分顯現出來。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腰部放鬆不是一天、兩天能達成的,需要堅持日復一日地長期堅持練習才行。

通過練習松腰,可以明白到內家功所說的「放鬆」,真是一種功夫。是一個需要長久練習長期積累才能逐步進步、逐步深入、逐步達成的目標。

但是,也不必畏堅畏難,只需抱定「天天練習總會有進步的,只要有進步,對身體總會有好處的」的信念就好了。久久為功,必有所成。

以上三個小功法有了真實體認之後,再練易筋經才能直接步入正規。磨刀不誤砍柴功,請有心的朋友們好好揣摩,細心體悟。

P.S.:題圖來自網路,圖侵刪。


推薦閱讀:

如何「挑」一隻趁手好用的建水紫陶蓋碗
溯源:茶葉雅稱的一些故事
關於建水紫陶,有哪些常見的謠言與誤區?| 第一篇:製作工序
儺戲人物(一)

TAG:中國傳統文化 | 站樁 | 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