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hematica 歌姬計劃(2)—— 聽力訓練
歡迎來到 Mathematica 歌姬計劃,這一計劃的目標是用 MMA 像 Vocaloid 那樣調教自己想要的人聲電子音樂。
前情提要
在上篇文章中,我們研究了如何在 Mathematica 中調用 Cortana 音源:
yxlllc:Mathematica 歌姬計劃(1)—— 與 Cortana 的聯合本文為本系列的第二篇文章,在前一篇的基礎上,介紹如何運用 Mathematica 測量並獲取 Cortana 音源的基頻與共振峰信息。 2.1 節介紹將 Speak 函數產生的音頻流記錄為波形的方法, 2.2 節介紹基頻曲線(PIT)的測量方法, 2.3 節介紹正弦模型以及共振曲線的測量方法,以及最後總結。
由於本系列的核心重點是MMA編程,本文假設讀者對 DSP (即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數字信號處理) 以及物理聲學相關的基礎知識有所了解,將不會涉及理論部分的一系列推導。本文會盡量避免數學公式的出現,將重點放在編程實現的過程上面。
2.1 錄下 Cortana 的聲音
在上篇文章最後,我們新定義了 MySpeak 函數,使得 Cortana 可以成功說中文 ,解決了MMA 自帶的 Speak 函數不支持中文輸入的問題。然而,不論是原來的 Speak 函數還是新定義的 MySpeak 函數, 它們的輸出結果均是音頻流的形式。也就是說,這種情況下Cortana 姐姐的聲音是轉瞬即逝的,就像英語聽力考試一樣,說完了,就沒了,然後麥醬一臉懵逼。
考慮到麥醬的計算力有限(相比於C語言來說),要做歌聲合成的話,基於流的音頻實時處理是一件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所以一個直接的想法就是把音頻流產生的聲音「存起來」,變成波形數據的形式,可以被程序實時調用並做下一步計算。
一個最樸素的解決方案是,把音頻流直接錄製下來。"一遍沒聽懂就錄下來回家慢慢聽~",於是麥醬從肚兜里掏出了 AudioCapture 函數(11.2 版本最新函數):
展開上面畫圈的箭頭:
點擊這個「話筒」圖標可以設置音頻輸入設備:
我的電腦目前只能支持外錄,也就是利用麥克風硬體錄製環境中的聲音。有些電腦是支持內錄的,即定位音效卡上臨時存放音頻流波形信息的緩衝區,在播放時不斷將它們提取出來,相當於做一個「音頻流 ->文件流"的操作。就算電腦默認不支持內錄,我們也可以學習各種屏幕錄製軟體所採用的方法,配置虛擬音效卡欺騙操作系統,假裝外錄,實際上是內錄。這裡就不介紹具體怎麼配置虛擬音效卡了,總之配置好了之後,剛才的音頻輸入設備中會多出專門用來內錄的"虛擬設備"。選擇這個設備,然後在Cortana 發聲時點擊紅色按鈕進行錄製就行了。
正當麥醬調好錄音機準備開始給 Cortana 姐姐錄音時,Cortana 姐姐表示:"不用麻煩你翻錄了,我這有現成的錄音帶"。
原來,微軟校長早已考慮到像麥醬這樣的學生對聽力素材有著巨大的需求,於是在設計Cortana 這樣的 TTS 平台之初就提供了文件流輸出的功能。讓我們回顧一下上篇文章提到的微軟官方說明文檔:
SpeechSynthesizer 類注意看這一行:
也就是說我們直接調用這個函數就可以生成 Cortana 聲音的波形文件,直接拿到"錄音帶"!
於是我們稍微修改一下上次的 MySpeak 函數成為 VoiceData 函數
Needs["NETLink`"];LoadNETAssembly["System.Speech"];Options[VoiceData] = {"Rate" -> 0, "Volume" -> 100, "SampleRate" -> 44100, "SampleDepth" -> 16, "Channels" -> 1};VoiceData[string_, OptionsPattern[]] := Module[{synth, format, tmpfile, data}, synth = NETNew["System.Speech.Synthesis.SpeechSynthesizer"]; synth@Rate = OptionValue["Rate"]; synth@Volume = OptionValue["Volume"]; format = NETNew["System.Speech.AudioFormat.SpeechAudioFormatInfo", OptionValue["SampleRate"], OptionValue["SampleDepth"], OptionValue["Channels"]]; tmpfile = Close@OpenWrite[] <> ".wav"; synth@SetOutputToWaveFile[tmpfile, format]; synth@Speak[ToString[string]]; synth@Dispose[]; data = First@AudioData@AudioTrim[Import[tmpfile]]; DeleteFile[tmpfile]; SampledSoundList[data, OptionValue["SampleRate"]] ]
大概思路就是利用 NetLink 調用上述 SetOutputToWaveFile 方法指定 Cortana 輸出音頻文件的地址 (Close@OpenWrite[] <> ".wav"),作為一個臨時文件 (tmpfile) ,然後用 Import 函數導入這個 WAV 波形至 MMA 中,成功導入後將它刪掉。同樣像上次的 MySpeak 函數那樣,我們可以分別用 "Rate" 和 "Volume" 選項設置發音速度和音量,另外增加的選項是 "SampleRate" ,可用來指定採樣率,比如輸入以下代碼:
ssl = VoiceData["你好", "Rate" -> 0, "Volume" -> 100, "SampleRate" -> 44100]
運行後變數 ssl 被賦值為一個 SampledSoundList 對象:
在 MMA 中,SampledSoundList 對象可以被 Sound 函數作用,生成音頻播放界面:
Sound[ssl]
點擊左下角的三角形播放鍵就可以聽到 Cortana 姐姐說「你好」了。
2.2 抑揚頓挫
聲音的三要素是音調、音色和響度,人類語音自然也不例外。雖然麥醬現在獲得了錄音帶,直接聽還是聽不懂 Cortana 姐姐在說什麼,哪怕是漢語中最簡單的「你好」,於是開始思考如何把三要素信息從這些數據中提取出來。
我們首先考慮音調。無論什麼語言,「抑揚頓挫」都是體現說話者語氣和情緒的關鍵。在漢語中,語調的重要性相對更高,因為不同的「平仄」幾乎直接對應不同的漢字,表示完全不同的信息。在物理中,音調對應的是頻率,更準確的說,是基本頻率,簡稱基頻 (fundamental frequency)。在 Vocaloid 中,這便是 PIT 參數。
在 MMA 中,AudioLocalMeasurements 函數為這種測量提供了可能,首先打開幫助頁面:
展開"更多信息和選項" ,找到"頻率方面屬性":
果然提供了基頻的測量選項,再往下還有個說明:
其中參數 t 的含義比較令人費解,經過研究,它體現的是靈敏度,值越小對快速變化的信號等越不敏感,一般取 0.5 左右比較合適。對於 Cortana 這樣的女聲音源,minfreq 一般取 100 左右,maxfreq 一般取 400 左右。
於是我們把這些經驗性的參數都封裝一下,得到如下的 FBase 函數:
Options[FBase] = {"Range" -> {0.4, 110, 440}, "Partition" -> {1024/44100, 512/44100, HannWindow}};FBase[ssl_, OptionsPattern[]] := AudioLocalMeasurements[ssl, Flatten[{"FundamentalFrequency", OptionValue["Range"]}], PartitionGranularity -> OptionValue["Partition"], MissingDataMethod -> {"Interpolation", InterpolationOrder -> 1}]
其中 "Range" 選項的三個參數分別依次對應上述的 t , minfreq 和 maxfreq. "Partition" 參數表示對音頻的劃分和加窗,經過大量實驗,它們的默認值基本可以達到最好的效果,因此調用時可不做任何修改。比如對之前那段"你好"(變數ssl), 我們直接調用函數:
fbase=FBase[ssl]
運行後變數 fbase 被賦值一個 TimeSeries 對象:
在 MMA 中,TimeSeries 對象可以被 ListPlot 或 ListLinePlot 等函數直接作用,直接生成圖像,這便是基頻 (Hz) - 時間 (s) 曲線(Vocaloid里的PIT曲線)
ListLinePlot[fbase]
從上圖可以明顯看出一個雙「3聲」結構,跟漢語拼音長得是一模一樣。注意到「你」字「3聲」開頭的下降段非常短促乃至非常接近「2聲」,這是漢語口語的連讀習慣。
2.3 聽音識人識字
音調考慮完了,我們來考慮音色。對於人類語言來說,音色有兩個最大的作用:
- 區分不同的講話者
- 區分不同的音素
其中第2條直接決定我們為什麼能聽到」你好「。不同的母音或輔音,在頻域上各個頻段的能量分配差別是很大的。在激勵源(比如聲帶)不變的情況下,這種能量分配主要由發聲腔體的物理結構決定(比如是張大嘴還是抿著嘴),可以近似認為與激勵源本身的頻率(語調)無關。
現在我們不得不用數學來精確描述這個模型了。設 t 時刻激勵源的頻譜係數為關於頻率 f 的兩個函數 A(t,f) 和 ,分別表示振幅和相位。再設 t 時刻時腔體結構對頻率 f 的放大作用(共振)為 g(t ,f), 最終的波形是 a(t),則可以認為:
相當於認為跟腔體共振有關的 g 與跟激勵源有關的 A 和 是獨立的,可以分別寫開。這個近似對於母音是非常好的,因為根據語音學的定義,母音在發音過程中產生的氣流不會摩擦腔體,意味著激勵源與腔體之間不會產生無規則的相互作用(即輔音中的雜訊成分,比如齒音)。
由於任一小段時間內激勵源產生的是有周期的信號,傅里葉變換的結果 A 應該是離散的,也就是說:
這裡的 就是上一節測出來的 PIT 曲線, 描述的是離散化後的傅里葉級數中不同倍頻的振幅大小。
將它代入原式,在狄拉克 函數的作用下連續的積分會被轉化為離散求和:
激勵信號一般具有很強的隨機性。為了進一步簡化模型,我們假設激勵源在不同倍頻處的平均能量相等(類似於白雜訊),即給定 t 時刻不同的 都當成一個定值,這樣我們可以直接把所有的 都可以吸收至前面的 g 函數中,記為 G 函數:
這便是語音的正弦模型。給定 t 時刻,關於 f 的函數 G(t, f) 稱為該時刻的共振曲線。
在 MMA 中,並沒有測量共振曲線相關的函數,我們只能自己構造了。
WindowList[windowfunction_, n_] := WindowList[windowfunction, n] = Array[windowfunction, n, {-0.5, 0.5}];LSFKernel[scanf_, n_, samplerate_] := LSFKernel[scanf, n, samplerate] = LeastSquaresFilterKernel[{"Bandpass", (2 [Pi] scanf)/samplerate}, n];Formant[ssl_, fbase_, nwidth_: 2049, nshift_: 512, windowfunction_: HannWindow, fwidth_: 220, fshift_: 20, flimit_: 8000] := Module[{datalist, wdatalist, amplist, tlist, LineFit, func}, LineFit = Interpolation[#, InterpolationOrder -> 1] &; datalist = Partition[ssl[[1]], nwidth, nshift, {-nwidth, 1}, 0]; wdatalist = WindowList[windowfunction, nwidth]*# & /@ datalist; amplist = MapThread[ Sqrt[2/nwidth*Total[#1^2]/Total[#2^2]] &, {datalist, wdatalist}]; tlist = (nshift (Range@Length[datalist] - 1) + nwidth/2)/ssl[[2]]; func = LineFit@MapThread[{#1, LineFit@ Table[{f, #2 Total[ ListConvolve[ LSFKernel[ If[f == 0, {0, fwidth/2}, fshift*Floor[(f - fwidth/2)/fshift + 1/2] + {0, fwidth}], nwidth, ssl[[2]]], #3, Floor[(nwidth + 1)/2], 0]^2]^0.5}, {f, 0, flimit, Quiet@fbase[#1]}]} &, {tlist, amplist, wdatalist}]; Quiet[Expand[func[#1]][#2] /. (a_*func1_ + b_*func2_)[#2] :> a*func1[#2] + b*func2[#2]] &];
構造出的 Formant 函數將直接計算得到的正弦模型中的 G,大概思路是首先對音頻輸入信號劃分(Partition函數)並加窗(乘上 windowfunction), 然後根據前面計算過的基頻利用最小方均 FIR 濾波器 (LeastSquaresFilterKernel 函數)分離各個頻段的信號(帶通濾波),計算能量值並擬合出共振曲線。
你可能注意到 Formant 函數有非常多的參數,不過跟上一節一樣,經過大量實驗,它們的默認值基本可以達到最好的效果,因此調用時可不做任何修改。因此只需要前兩個變數作為輸入,分別是對應語音信號 SampledSoundList 對象(ssl)和一個 PIT 曲線 (fbase),比如我們將「你好」的 ssl 和 fbase 作為輸入:
G = Formant[ssl, fbase];
然後我們可以創建個動態來觀察共振曲線隨時間的變化情況:
Manipulate[ Plot[20 Log10@G[t, f], {f, 0, 8000}, PlotRange -> {{0, 8000}, {-100, 0}}], {t, 0, 0.57}]
為了更好的觀察,建議採用的分貝坐標來觀察曲線的演化,即做一個 20*Log10 操作,這裡就不上傳 GIF 結果了,只給一個截圖作為舉例:
上圖取自「你好」音頻的第 0.423 秒,此時 Cortana 正在發「ao」這個母音,可以看出有3個共振峰,分別在 1000 Hz, 4000 Hz 和 7000 Hz 左右。
總結
經過大量的聽力訓練,麥醬現在已經大體上熟悉了 Cortana 姐姐的聲音(建模完成),終於能聽懂講話的內容了!這為之後的首次歌唱做出了關鍵鋪墊。
推薦閱讀:
TAG:WolframMathematica | 語音合成 | DSP數字信號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