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滋養」的本質:「讓孩子在一群不健康的人里,健康的活著」

最近被「如何看待北大留美學生寫萬字長文數落父母『過度關愛』,12年春節不歸?」的討論刷屏了。

留學美國的北大才子王猛( @日落騎士 ),寫了萬字長信給父母,控訴他們從小對他的嚴格管控和精神傷害。王猛說,為了療愈自己,解決心中的長期壓抑,甚至考慮回到母校攻讀一個心理學博士。他多次嘗試和父母訴說心中的苦悶,父母的反響永遠是「別抱怨了,你的抗挫折能力太弱,應該學會和各種各樣的人相處」。絕望之下,王猛拉黑了父母,12年都不曾回家過春節。

有句話是「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然而,很抱歉,這一次我選擇站在孩子的那一邊。就像在堅固的高牆和脆弱的雞蛋之間,我總是選擇站在雞蛋的一邊。

因為父母是成年人,他們有力量,很多時候都有選擇;而孩子太弱小,沒有力量,他們沒有選擇,只有任憑命運撥弄。

作為一名兒童教師,我真的見過一些孩子,在原生家庭中受到深重的心靈創傷,而父母根本不當一回事的。來自父母的每一句冷言冷語和每一次情感忽視,都像撞上一堵冷冰冰的牆,對孩子而言,都是二次傷害。

其實,我能理解這位準博士心裡的苦。活到現在沒發瘋,有成就,還有能力尋求心理能量進行自救,實屬不易。

另一方面,我也理解他父母的倔強、控制、不明就裡。

他父母那一代人,代際創傷太深了,從極度匱乏中掙扎著長大,因為自己從來沒有被溫柔對待過,所以不明白對待孩子除了簡單粗暴的訓斥還有別的方式。在他們看來,吃飽穿暖還供讀書,已經是天大的福氣。

連父母自身都從沒得到過無條件的愛,憑什麼認為他們有能力付出這種愛給孩子?

整件事是件悲劇。最悲傷的地方在於,沒有人真的是壞人,只是孩子尋求的和父母看重的實在南轅北轍。

王猛在年幼的時候,需要的是溫情和支持,而這些父母從來沒有給過他。

王猛父母那一方也很不解。他們覺得:我們已經儘力培養你了呀?讓你吃飽穿暖還上了北大,之後還出國留學,你為什麼要這麼對待我們?

只能說,雙方都有很深的內心創傷,區別在於王猛還年輕,還有機會治癒自己。而他父母,恐怕已經將內心創傷內化,成為了他們頑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一部分。想要那一類人充滿正能量、寬容且溫柔,是多麼難。

有人說,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不算錯。然而,我們也應當看到,命運也會決定性格。

生在什麼樣的環境,具備怎樣的基因和先天氣質,被怎樣的父母以什麼樣的方式養育,決定權全都不在孩子身上。

我有一個遠方親戚,她的經歷幾乎是王猛的翻版。不同的是,直到現在,她仍然沒能擺脫原生家庭對她的控制。

在很多年前,我們都還年少的時候,一度我和她曾經很親近。我們像姐妹一樣互相傾訴,分享自己的生活經歷。她幫助我練英文改簡歷,我幫她排解心中的憂慮。

她說,自己從小就被關在家裡,幾乎沒什麼朋友,也不知道怎麼和別人發展親密關係。她羨慕我總是有好多朋友,看起來似乎輕輕鬆鬆就能得到大家的接納。

她總是擔心,自己一輩子都無法找到心心相印的朋友和愛人,難以獲得幸福。

我鼓勵她說:幸福就像是沙發下的紐扣,不去急著找它,某天它自己會跑出來的。

她生日那天,我在國內無法幫她慶祝,於是拜託了一位朋友買蛋糕,悄悄放在她家的門口。受到蛋糕的她開心極了,說從沒有人這樣給過她生日驚喜。

那段時間,她整個人都陽光開朗了許多,開始和我描繪她想要的未來,還計劃著以後去做義工和國外旅行。

這看起來像是一個孤獨的少女終於對好友敞開心扉的故事。可是某一天,情形突然急轉直下。

她母親是個強勢的女人,一向牢牢掌控著自己的丈夫和女兒。他們的家庭生活像一座孤島,旁邊豎起堅固的高牆,不允許任何人靠近。她母親察覺到了女兒的變化,感到不滿,語氣不善的給我打電話說:

「我們不想和你再有什麼交往。別再纏著我們一家,你是在利用我們。」

而她寫了一封長長的、痛苦的信給我,在信中說:

「我這個家庭和你想像中的不一樣……我父母帶給我的傷害,很深的影響了我,你是不會明白的。我們(家)實在是無法接納任何人了,但是,請不要把這件事當作對你的攻擊……」隨後,她拉黑了我。

我一度為此事感到很受傷害。我實在不明白,沒有做錯任何事的我,為何會受到這樣不公正的對待。不過,那時候畢竟年輕,生活中值得的期待的還有許多。我很快就從打擊中恢復了過來,繼續自己的生活,漸漸淡忘了那件事。

聽說後來,她為了擺脫自己的父母,選擇去了很遠的地方念書。畢業以後,經歷了一些不順,無法順利的融入社會,最後兜兜轉轉,還是不得不回到她父母身邊,哪怕她知道那不是她想要的人生。

直到看到王猛的新聞,我才恍然意識到:原來她也像王猛一樣,從小在原生家庭中受到了那樣大的心靈創傷。我開始為她感到傷心。當一個孩子從小就被母親刻意的社交孤立起來,長大後想要重新獲得社會關係,該是多麼的困難?

我真的希望,有朝一日她能夠找到某種方式重獲內心的幸福安寧。

北大才子遠離父母的故事,和上面那個姑娘的故事,都證明了一點:即便在物質方面豐衣足食,也未必能換取孩子內心的幸福。無法滋養孩子心靈的父母,只會為他們留下心靈創傷。

至於真正合格的父母,則會站在「心靈創傷」的對立面,帶給孩子長久的「心靈滋養」。心理諮詢督導師 @某甘 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深以為然:

「心靈滋養的本質,是讓孩子有能力在一群不健康的人里,健康的活著。」

「在一群不健康的人里,健康的活著」,這句話有好幾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在一群不健康的人里,健康的活著」基本相當於大家常說的「精神富養」。

在原生家庭中被充分滋養過的孩子,他們在精神上是富足的。對於精神富足的人來說,哪怕在未來的人生中經歷了別人的孤立、冷落、嘲諷甚至欺凌,他們也會更容易振作起來,因為他們永遠有家這個溫暖的港灣,可以隨時回家「補充能量」,得到安慰。

對於心靈被充分滋養過的孩子而言,哪怕是「不合群」,也沒什麼可怕的。因為「不合群」為他們帶來的,除了孤獨,更多的是自由。

至於那些無法從家庭中獲取滋養的孩子,一旦他們在社交上受到了挫敗和拒絕,才更為致命,因為他們不像前者,他們「無處可去」。

「在一群不健康的人里,健康的活著」的第二層意思,是說孩子自我悅納的能力。

充分的經受過心靈滋養的孩子,必然是有愉悅的、感恩的、心中是有「富足感」的。這裡的「富足感」指的不是奢侈,而是他們相信自己是幸福的,擁有的已經足夠讓他們快樂的生活。

哪怕社會風氣病態的攀比一切,物慾橫流,金錢至上,這樣的孩子心靈仍然是自由的。他們知道自己是誰,自己需求的是什麼,不容易被表面的幻象蒙蔽,也不會盲目跟風攀比。

「在一群不健康的人里,健康的活著」的第三層意思,是說孩子有能力接納自我的不健康和不完美的部分。每個人都有不完整的部分,充分被愛過、被滋養過的孩子,並不會懼怕自己的不完美,因為他們深知自己不需要完美,仍會被無條件接納和珍惜。

相反的,沒能被充分滋養過心靈的孩子,反而更容易陷入「完美主義」的陷阱。心理督導 @某甘 提到了一個「未完成情結」:

「如果陷入到未完成情結里,一輩子可能都在怪圈裡轉。有時候想要得到一個具體的東西,但是得到後發現可能並不是自己想要的。那麼可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那個記憶里的東西曾經給我們的感覺或者是別的什麼,那個所謂具體化的目標物,可能只是一個象徵性的實體而已。」

就像前面案例中的王猛一直耿耿於懷的剝雞蛋事件和短褲事件,重點根本就不在那些小事本身,而在於一種父母與孩子之間感情回應的缺失。

在幼小的他最需要關懷的時候,父母沒有站在他那一邊,而是在他面前重重關上了情感的大門。這種情感的窒息,讓幼小的他呼吸困難,成為難以消融的內心創傷。

那麼,為了避免此類的悲劇再發生,父母究竟該怎麼做,才能充分滋養孩子的心靈?懂得滋養孩子的家長,應該避免怎樣的「雷區」? 我們的下期文章,會繼續討論這個問題。

To Be Continued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幫助,就請動動手指,幫我點個贊或轉發到朋友圈吧!

大家好,我是加拿大的兒童教師棉棉老師,堅持每周更新一篇原創的育兒文章,和大家分享我的工作趣聞、育兒經驗和兒童故事,也會不定期更新我的原創童話。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AliceandMagicBeans,或知乎專欄「愛麗絲與奇妙豆」,實時接收我下一篇文章的推送。

如果有育兒方面的疑問,歡迎從知乎的「值乎」向我在線諮詢。為保護兒童隱私,所有兒童姓名均為化名,案例中的兒童特徵也會經過適當處理再呈現。感謝理解。

商業合作請在文章後留言,直接聯繫本人。


推薦閱讀:

媽媽,如果我不是很聰明,你還愛我嗎?
不要過度信奉延遲滿足
父母與孩子賭氣,會讓他更加失控和危險!
老公只喜歡玩手機,卻不願意陪孩子

TAG:親子關係 | 兒童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