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嘆氣,因為永遠都會有更難的事在後面|KY創始人寫在年末:是什麼讓「喪」成為新的時代病?

上回推完 我們為什麼總是這麼「喪」?| KY觀影:《無問西東》以後,有不少小夥伴來後台留言,要求我們具體談一談「喪」。他們說,的確可以感受到自己和身邊人的喪,但卻不是很理解「喪」這種感受到底是什麼,應該如何看待和應對它。

因此,我們今天再來談一談「喪」。

大約兩年前,「喪」還被叫做「反雞湯」。當時KY推送了一批粉絲們的信念感悟,標題叫做「別嘆氣,因為永遠都有更難的事在後面」,引發了大量的共鳴。

從那時起我們就發現,很多90後不再相信明天會更好,也不再相信只要堅持、努力、樂觀,就能取得想要的未來。在2016年,葛優癱是他們的生活狀態,馬男則是他們的世界觀。

(2016年走紅網路的「葛優癱」與馬男)

如今葛優癱和馬男都已經不再那麼火了,「喪」的狀態卻一直延續了下來。經過對KY粉絲們的一系列訪談,我們總結出「喪」這種情感中所包含的複雜又微妙的內涵:

· 判斷自己很大概率無法得到理想中的「美好生活」。

· 感到自身努力的渺小和無意義,因而無法對美好的未來懷抱預期。

· 這種「無法得到」並不全是自己的錯,甚至很大程度上不在自己的控制中,因此隱隱懷有「不公平」的微妙感受——這種隱藏的憤怒並不指向某個特定的人,不如說是指向給自身造成巨大壓力的整個世界。

· 喪並非是「全無慾望」。恰恰相反,喪是因為還有所欲得到的事物、卻沒有途徑可得。對自身當下所擁有的感到滿足的人,並不會「喪」。

· 喪也是一種自我保護。因為已經預先為「自身」和「外界世界將給予自身的反饋」做出了負面的預判,把努力的過程表現得頹廢且漫不經心,就能夠在真正面對負面的結果時,用面無表情掩蓋內心的難過——人生本來就是如此啊,我早就知道了不是么?

在某種程度上,喪是一種價值與行動失調後產生的心理狀態。在價值上,對於生活在這樣的世界上、對於自己每天在其中的行動,都感到並沒有什麼意義。單行動上,卻無法停下日常的努力,「該幹嘛還得幹嘛」,否則可能連現有的生活都無法維持。

因此,喪並不必然是抑鬱的狀態。喪也不必然是真的生活很糟,可能在別人眼中,這個自覺很喪的人的生活是有希望的,工作、學習、人際的功能也都是正常的。但這並不意味著長期處於喪的狀態中,會對我們的生活毫無影響。

19世紀哲學家克爾凱郭爾曾把人分為「旁觀者」和「行動者」,他認為雖然這兩種人都存在著,但真正意義上的「存在感」卻並不屬於惰性的、不活躍的事物;真正的「存在感」只屬於面對了自身的處境、並為自己做出選擇和決定的人。

處於「喪」的狀態里的人,既是行動者也是旁觀者。自己一方面主動選擇作為自身的旁觀者,看著作為「被動的行動者」的自己,並憐憫甚至嘲笑這個行動者的毫無希望。喪著的我們主動放棄希望感,以此逃避在希望中漫長等待的煎熬、以及希望落空時的痛苦,卻不明白「希望感」本身就是「幸福」這種感受的所在。

當然喪不喪並不全然是個體的選擇,我們的、尤其是年輕的90後、95後們的「喪」到底從何而來?

1. 失落的自我

「喪」不只是中國90後95後們面對的問題。在經濟發展更發達的西方世界,哲學家查爾斯泰勒在2001年,就曾在《自我的根源》一書中提出,現代人的最典型的道德困境是意義感的喪失,或者覺得生活沒有意義,缺少方向感,沒有確定性。

現代人已經有意識面對「我是誰」、「我為何如此」、「我應當如何」等一系列關於自我身份感的問題,卻很難獲得這些問題的答案。

我們可能意識不到,它首先和「神」的失落有關。在過去,人們感到自己的生命與某些更「高大」的精神相連,這種相連帶來的是人在命運面前的謙卑感,以及自身有所依靠的聯結感——無論這種更「高大」的精神是愛國的、革命的、宗教的、還是道德的。即便是我們的上一代,他們也曾經從「為建設祖國做貢獻」中找到生命意義的依託。

而當下的社會中,一切更「高大」的精神都顯得落伍、陌生、甚至在95後的世界裡接近消失。此時,我們只能從自身的意志中尋求「我是誰」的答案。

但我們自身的意志,某種程度上也是不存在的。我們看似享有為自身做選擇的自由,實質上,仍然生活在「無可逃避的框架」之中。每個社會、文化,都有一套解釋價值的框架,他們各不相同,但每個人都無法生存在框架之外。框架限定著哪些事物的價值是更優的。

在一個價值多元,相對均衡的框架中,人們自由選擇的空間比較大。例如,利他與金錢,權力與安寧。而在我們所身處的這個框架中,金錢與權力的價值地位,遠高出其他各種價值。在這種情況下,所謂自由的選擇其實並不存在。因而,通過自我的選擇才能彰顯的「我」的意志,以及對「我」存在的認同感,也就無從建立。

找不到強烈、明確、充滿意義的存在感,是「喪」的第一個原因。

2. 自我表達與服從社會機器之間的矛盾

找不到「我」的存在,如今的我們又是什麼呢?

我們看到這樣一個社會:那些富有的、有權力的,過著聲色犬馬的日子,曾經被階層區隔造成的「看不見」,被社交媒體打破。更多人埋頭苦幹,努力把自己變成一架巨大的機器中「更加重要」的齒輪。可即便投入再多,與上一階層之間的差距如此巨大而顯然,以「階級躍升」作為目標根本無法成立。此外,還有遠為更多的人在互聯網看不見的地方,被這個世界遺忘。

令人們感到很喪的其中一個點,是一天天到來的衰老。光這一點,就足夠令人對生命感到悲觀。現在的人比過去的人更加害怕變老了,就是因為如今的我們並不全是我們自己——我們也是社會機器中各自位置上的齒輪。

經濟和技術已經發展到了這樣的階段,傳統工作世界已經快被顛覆,工作崗位的要求日新月異。如果不保持學習,變老以後的自己很可能就會不再被工作世界需要。

雅斯貝爾斯在《時代的精神狀況》里寫,「當生命變成單純的功能時,…青春作為生命效率最高和性慾旺盛的階段,成了一般生命之被期望的類型。只要人僅僅被看成是一種功能,他就必須是年輕的。倘若青春已過,他就要努力顯得青春猶在。」

但,人畢竟是人,我們 「成為自己」的慾望與生俱來,並沒有因為實現的難度就真的消失。我們依然渴望施展自身的意志、渴望有比「服從工作需要」更自由和更深層次的表達。這些都是我們本質的人性的部分。

諷刺的是,當社會變成了巨大的機器運轉之後,它也依然需要我們這些本質的人性部分的存在。它需要我們用創意應對變化,用思考改善流程,否則這台機器的效率就會崩塌。儘管它日復一日在宏大的層面消磨著我們,在微觀的層面上卻依然需要我們的意志。

有著「成為自我」的慾望,卻要在很多時候放棄自我,但又不能完全忘記/殺死自我——每天在體內消化著這些矛盾的年輕人於是紛紛「喪」了起來。

3. 嚴肅的表達已經落伍,

嘲諷是新時代的痛哭

消費和娛樂,是消解社會嚴肅性的兩種利器。我們在物質世界中或快樂、或焦慮,當整個環境都變得「輕鬆」和淺薄時,個體鄭重其事的嚴肅表達也就顯得不合時宜、格格不入。我們鮮少發朋友圈訴說自己的抑鬱、無望、無能為力,以此相反,我們「咆哮」、大笑、發展出以自嘲為核心的黑色幽默。

喪,就是在這種「輕鬆」的社會中,人們找到的一件安全的、自我表達的外衣。人們心照不宣,接受自己的喪和他人的喪發出的信號,「你喪我也喪,大家都一樣。」

這起到了幾個重要的功能:一方面,它管理了自己的預期,不要對自己太有信心,也不要對結果太有期望;另一方面,當眾人都處在這個狀態中時,這對於群體中的個體來說,就可以不再是一個問題。它能更幫助我們把生活的不如意,歸因於自身以外的東西,比如整個社會結構的問題。

更有一點,如今的我們,由於城市間的遷徙,都像原子一樣散落在社會裡。而社會淺薄化的不可避免的後果,是人與人之間深度鏈接的難度加劇。我們可以一起吐槽說段子,不表示我能把脆弱的一面託付給你。此時,一種「類社會群體」的現象就出現了,無論是一起玩蛙還是一起喪,爆款也是因為人們比起從前,更有意願去做「大家都在做」的事情。

在無所皈依的社會裡,皈依群體文化似乎是我們獲得歸屬感的唯一途徑,也是少有的、能讓我們找到一點兒身份感的方式。在這種「一致行動」中,孤獨也得到了暫時和表面的緩解,容許我們有一線的喘息。

首先,你需要避免自己從「喪」走向真正的放棄。

當你能夠對自身的「喪」有意識、有覺知,能夠把它放在時代與社會的層面去理解;當你能夠理解你所處的「此刻」,是歷史的一段,它承載了過去,也將影響未來——你就已經具備了一種「歷史性」的眼光。歷史性的眼光,能保持你內在的嚴肅性,能避免我們完全被當下的社會文化消解、全然地沉入日常。

我私以為,對抗「喪」、消費文化、娛樂至死帶來的虛無感等一系列「當代病」的核心,就是「維持自身內在生活的嚴肅性」

你不能簡單地籠罩在「喪」的情感中。那將會阻礙你積極地追求你本可以實現的東西。我們每個人的自我都不是靜止的,它是一個不斷生長、反覆被敘述的過程,具有無限的深度和無法窮盡的可能。

雅斯貝爾斯說,人不願意僅僅活著,他要決定選擇什麼和捍衛什麼。如果不是這樣,他就是把生活當做了單純的生存來接受,他就該聽從一切(他人)代他作出的決定。

很喪的我們,也一樣無法逃避這個問題。你必須作出選擇,在選擇中找到所欲捍衛的事物和價值——你也許終將失敗,但在你放棄之前,它都不被叫作失敗——然後在捍衛的過程中找到「存在」的意義。

但如果你放棄了向上的掙扎,放棄了誠懇的投入,也許,你的作為人的本質將被進一步消解,你會融入到這個消費與娛樂的社會背景中去,從而變成一種只具有「客觀性」的存在——你變成了時代巨大幕布的一部分。

雅斯貝爾斯這樣問:他是命定了要服從那些似乎「決定了一切所發生事物」的強大力量的統治?還是終究會找到他能夠自由邁進的道路?對此,我沒有答案。

在這裡只能用一位粉絲的話做個結尾——「且喪且前行」。每一代人都痛批過他們自身所處的時代,如今喪得不行的我們,卻正是「更好的時代」的希望所在。

願我們都能保持思考,保持痛苦,保持希望和等待。

以上,晚安。

預約和心理援助查詢

想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心理問題,請關注KY心理課:【KnowYourself】KnowYourself,宇宙中最酷的泛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跟誰學官網

點擊查看過往高贊回答:

年輕人千萬別碰哪些東西?

有哪些看似很傻,實則聰明的行為?

戀愛中不合適就分手是什麼心態?

為什麼一部分女性不喜歡生孩子?

有哪些細微但是高效有用的習慣?

點擊查看相關微信文章:

別嘆氣,因為永遠都會有更難的事在後面|KY創始人寫在年末:是什麼讓「喪」成為新的時代病?

推薦閱讀:

TAG: | 心理學 | 年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