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金帳汗國語言不通怎麼溝通?

最近與瀛寰大佬聊到一個問題。

金帳汗別兒哥是如何在沒有字典的方法學會與他的封臣的語言。

原因非常簡單,因為他是透過欽察人翻譯來學的,因此他的掌握起來的難易度較一般人低。因為他有對照語,只是在學習過程中會產生比直接學習產生更多的中介語。

好了,汗和那顏有翻譯,但萬一你只是個一般的蒙古人。

你不遠萬里,跟著大汗從蒙古跑到羅斯來,大汗賜給你土地和家奴。

你作為你自已阿寅勒(牧戶)的管理者,盯著羅斯人和欽察家奴。

你聽不懂他們說的話,那該咋弄?

有關蒙古人究竟如何學懂這些語言目前史學界尚在爭論中,而蒙古上層貴族的語言是何時被洗成欽察語也是有爭議的。目前只是可以確定龐大數量的奴隸階層。

而這群人是不是洗走了他們的蒙古主子的語言和文化,怎麼洗,何時洗,咱也無法下定論。

但咱能夠拋磚引玉一下。

首先,學習一門語言並不複雜,可以很簡單,大部分語言你辭彙量有500~1000個單字就可以應付生活了,當然文法是個問題,沒有文法書的年代這個問題先放一邊,只能透過溝通法不斷修正。

其次,人類有共通的思考丶行為方式,吃喝拉睡丶喜怒哀樂是全人類共通價值。按認知論的觀點來說,不管差異再大的兩個民族,都必定有共同語言。

其三,符號及象徵,人數在文字發明前就懂在洞穴創作壁畫。畫出來的東西就算語言不通,但也能夠了解大約意思,文字只是符號的一種而已。

其四,身體語言,全體人類自然身體幾乎一模一樣,在語言還沒演化出來前,就和猿類一樣以身體語言溝通。用手指指物丶托腮丶盤腿丶舉手指在嘴前示意安靜的這些動作,遠比人類的文明史久遠。

按照海恩斯的語言學習五段論,第一階段的沈默時期我們要模彷他人說話。當然別人也需要學習我們的說話。

以下回到金帳汗國現場:

(蒙語以漢語代替,古俄語以俄語代替)

我:「我」

指指自己

「你」

指指羅斯奴隸

再三重複此行動

羅斯奴隸:「Я」

指指他自己

「Вы」

羅斯奴隸指指你

排除奴隸破口大罵的可能性,就是這樣慢慢累積辭彙量。

由於金帳汗治下除羅斯人和欽察人外還有保加爾人丶阿蘭人丶莫爾多瓦人...etc

你學習的語言數量可能得非常多。

但有個好消息,不少本地人都能掌握兩種語言,你只需要學懂其中一兩門,

其他可以讓別的家奴為你轉譯。

第二個階段是早期的生產階段,你在這個階段已經學會了基本用語,諸如食物丶水丶睡覺丶你丶我丶他丶熱丶冷丶屎丶尿....etc等基本單詞,你要嘗試把他們組成片語。

回到金帳汗國現場:

我:「Я голоден」(我餓了)

指指桌上的碗

第三階段是言論的出現,你開始可以使用名詞丶動詞,掌握句型的變化。由於中古時代沒有字典丶文法書(修士們有文法捲軸12卷,不過寫希臘文,還是別添亂了)更沒有手機。你的發言對母語使用者來說,必定聽起來怪怪的,那不重要,你可以藉由不斷的模彷修正,最好多找幾個人來練,因為與同一個人長期鍛煉容易引起語言反饋(俄+蒙)。

我:「С чем лучше идти на охоту на кабана. 」(用什麼去獵野豬較好)

你指著武器櫃的武器

第四個階段是中級流利。在這個階段在中世紀時已經等同母語使用者(絕大部分人受教育水平比這更低)。此階段有大約6000字的辭彙量,可以使用更複雜的句子結構。 也可以分享他們的想法和意見。第五階段是不必要的,因為古俄語單詞沒有破萬,也沒有任何認證考試。而且達到這階段需時五到十年,期間你極可能因為瘟疫丶天災丶戰爭或某些意外而死。

有關蒙古人如何學會被征服民族語言這個一直是個謎,我也不打算為此下定論,但他們可以在毫無工具書的狀況下學會了別種語言,而且有如此多的個案。

我認為他們是可能透過溝通法來理解溝通信息的含義,也就是持續定向回饋的方式,語言學上我們稱之為「理解性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當然,過程中肯定出現無數的歧義,必須經過無數次的反覆練習丶無數次的修正。但當你學到的辭彙量越多,你能組成的句子數量也成幾何級數上升。

當然,文法是其中最大的硬傷,但語言本來就是一種不斷推進過程的產物,任何地方的古語和現在同地方的語言文法大部分差異極大。蒙古人的征服帶來了他們的語言,他們的語言就和俄語融和在一起,永遠成為了俄語的一部分。語言是用來溝通的,溝通是雙向的,沒有對錯之分,能理解就好。對與錯都是應試教育的產物,文法也是一樣,沒有對錯之分。古人聽說讀寫中,大部分人只能聽說,讀寫只是小部分人能做到,文章要寫出來要能看懂,因此需要有統一的修辭和格式。但對絕大多數的中世紀百姓來說,能溝通就好。

感謝各位閱覽,歡迎金帳汗國的同好提出意見,分享及討論。

Хорошо~!


推薦閱讀:

TAG:蒙古歷史 | 語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