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與愛情:結構性失業與結構性失戀

結構性失業與結構性失戀

如果你是一名學生,大概聽說過「畢業即失業」這個說法。確實有無數求職者在找工作時屢屢碰壁,無法獲得一份令自己心滿意足的工作。

如果你是一名企業家,又會為了招不到合適的員工而發愁,明明有那麼多求職者,為何就沒有自己想要的員工呢?

這種現象叫結構性失業,一方面有很多職位空缺,另一方面又有很多人失業。理論上看,對新員工有需求的企業可以通過加薪來吸引潛在的求職者,而求職者長期找不到工作,也可以退而求其次,選擇更低薪資的職位。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失業了。

可惜,理論和現實總是隔著一條楚河漢界,從兩條簡單的供需曲線上,我們很容易就忽略了人性的複雜。許多人寧願失業也不願意從事某些工作,許多企業寧願忍受員工短缺的現狀,也不願意增加給新員工的預算。

人性的複雜除了體現在職位選擇上,與戀愛社交活動中也展現得淋漓盡致。類比結構性失業,我們可以造一個詞,叫「結構性失戀」:許多單身男士想找女朋友,許多單身女士也想找男朋友,然而因種種原因,他們並沒有走到一起。

結構性失戀的原因

有人說,只要教會一隻鸚鵡說「供給和需求」,那世界上就多了一個經濟學家。

其實,如果這隻鸚鵡還會說「成本和收益」,那這個世界上就多了一個優秀的經濟學家。

這隻鸚鵡分析起結構性失戀的原因,還頭頭是道:

1.從社會整體來看,結構性失戀是因為婚戀市場上的供給和需求不匹配,許多供給不是需求方所需要的,許多需求也不是供給方能提供的。

2.從個人選擇來看,結構性失戀的是因為戀愛的機會成本太高,收益不足,許多單身男女寧願選擇單身,也不願意付出高昂的成本,去主動尋求潛在的合適戀愛對象。

舉些例子。很多事業蒸蒸日上的都市女白領正處於單身狀態,想找個和自己情投意合,工作上也能互相幫助的白馬王子。許多農村大丈夫正在服「無妻徒刑」,想找個普普通通的姑娘當老婆,好傳宗接代。雙方就是典型的供需不匹配。

再考慮大學生或剛畢業的年青人,每天在手機上和朋友們聊天打趣,各個都像是戀愛達人,可在三次元里見面了,因為沒有表情圖可用,便不知所措,只能尬聊。原因在於,網路社交的成本更低,達到的收益更好。發一張「么么噠」的表情要比真正的親吻要簡單得多,一個「擁抱」的圖像也比真正擁抱彼此更容易接受。

以前寫過一首小詩,名為《青梅竹馬之死》,講社會流動扼殺了許多青梅竹馬般美好的愛情。中國依然處在經濟高速發展期,社會流動速度很快,換工作和搬家已經成了常態,換戀愛對象也是如此。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有無數的選擇,總把眼前人當作生命中的過客,以為下一個會更好。如此一來,縱有人潮人海,但人來人往中,三千萬個選項,我們一瓢也取不到。

從我身邊的案例來看,如果不是在學生時代就已經收穫美滿的愛情,那在工作時再找對象,就難很多了。這也是我一直規勸各位學生朋友們,戀愛要趁早,學長只能幫你們到這裡了。我最多只能紙上談兵,從心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等理論角度分析愛情,沒法給你們當紅娘哦。

結構性失戀的解決方案

有個朋友曾花錢去聽了泡學的課,我很好奇其中的內容,便讓她轉述給我聽,大意是:

1.要不斷讚美對方,人們總是喜歡那些讚美自己的人。

2.要加對方微信或其他聯繫方式,但不要第一時間聯繫,否則會讓對方以為自己很在意他。

3.要為自己幾天沒有聯繫對方而道歉,並約對方出來玩,盡量搶著為其買單。

4.多約對方出來玩,時不時拉近彼此的距離,比如幫對方拿東西,一起去遊樂場、電影院之類的地方。

5.在不斷讚美對方的同時,也可以表示自己配不上對方,只做普通朋友就好。

6.雖然嘴上說只做普通朋友,但還是要表達自己對他按耐不住的喜歡,逼迫對方立即選擇是和自己在一起,還是刪除聯繫方式,以後再也不見面。萬一對方為再不見面感到惋惜,就可能「一時糊塗」而答應下來。

7.如果成功,那麼恭喜你成功找到對象。如果失敗,那麼繼續下一位。

這個泡學的方案,和我出於心理學給出的方案,差異特別大。我會說:

1.要尋找和自己接近、相似、熟悉的人,這樣的人跟自己更合適。

2.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可愛的人,這樣別人才會愛自己。

3.要學會去愛別人,愛不僅僅是一種情感,它也是一種可以習得的能力。

可能心理學給出的戀愛方案太抽象,不如手把手指導的約會指南那樣細緻。我聽說,那些約會達人們在課堂上,連話術模板都寫好了,學員只需要在空格處填寫對方的名字,然後見機行事,按需說話,對方就手到擒來了。哪怕失敗了,只要反覆嘗試,說不定就會成功了。

不過,我還是更喜歡心理學給出的方案。我相信大家也更喜歡真情實意的拙劣,而不是處心積慮的捕獵。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認真想

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

認真想小助手微信號:Reason-A


推薦閱讀:

維度性抑鬱症心理諮詢與研究
讀書|人的知覺能力是先天就有的嗎?
你真的會花錢么
壞脾氣是怎樣煉成的
情緒的錯覺

TAG:經濟學 | 愛情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