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繁雜的古代工藝,如今還能用在首飾設計中嗎?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中國的「工匠精神」自古有之,莊子就說過「技進乎道」,而中國古代的首飾設計工藝更是有過登峰造極的時代,即便到了今天,我們也仍然可以運用這些技法。
螺鈿
螺鈿,又稱螺甸、螺填、鈿嵌,是一種根據畫面需要用螺殼與海貝磨製成人物、花鳥、幾何圖形或文字等薄片,再鑲嵌在漆器或木器上的裝飾工藝總稱,也可用於金屬和其他表面的裝飾。
按鑲嵌材料螺鈿漆器可分為硬螺鈿和軟螺鈿。唐代以前採用硬螺鈿,將產自中國近海的貝螺打磨,直接鑲嵌。而宋元明清時期流行的軟螺鈿中的「七彩螺鈿」,使用的是產自太平洋西岸、琉球、東南亞等地的一種進口貨,色彩鮮艷的「蠑螈海螺」。將螺貝放入鍋中煮上4天4夜,用鑷子將螺片層層剝離、揭取,之後再放入白醋或蘿蔔汁內浸泡,使之變軟變柔韌,這樣當它附著在曲面的漆器上時也就不會導致破裂。
百寶嵌
百寶嵌是在同一件器物上有選擇性地鑲嵌多種經過加工的珍貴材料,從而達到突出構圖主題和強化裝飾效果的目的,該工藝出現於明代,在螺鈿鑲嵌工藝的基礎上,加入寶石、象牙、珊瑚以及玉石等材料形成百寶嵌。
百寶嵌成的圖案花紋會隨著照射光線角度的變化,發出各種各樣的光彩,主要出現在中國古典傢具以及工藝美術品上。進入清代以後,百寶嵌發展成為傢具製作的重要鑲嵌技術之一。通常百寶嵌工藝多用在漆器上,硬木傢具上也有不少。
螺鈿和百寶嵌工藝複雜繁瑣、耗時長久,歷來都是供皇帝貴族使用,主要嵌於器皿或傢具之上,使原本單一的漆器或金屬更加華麗富貴,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在現代,由於螺鈿和百寶嵌所用的原料價值並不高,但工藝的繁瑣導致匠人耗時之久,工費之高,這是現代人難以接受的。所以螺鈿和百寶嵌工藝越來越少用於大的傢具之上,往往一些器皿和首飾上能見些許蹤影。
琺琅
琺琅是一種塗料也是一種工藝,是以礦物質硅、鉛丹、硼砂、長石、石英等原料按照適當的比例混和,分別加入各種呈色的金屬氧化物,經焙燒磨碎製成粉末狀的彩料後,再依其琺琅工藝的不同做法,填嵌或繪製於以金屬做胎的器體上,經烘燒而成為琺琅製品。
根據製作方法大致可分鏨胎琺琅、掐絲琺琅、內填琺琅(即嵌胎琺琅)、透空琺琅、畫琺琅等。
鏨胎琺琅▼
掐絲琺琅▼
內填琺琅▼
透空琺琅▼
掐絲琺琅和嵌胎琺琅很久就在國內出現,歷史記載可追溯到宋元時期,但真正能在國內製作應是元代成吉思汗進攻大食,將該地工匠俘虜押回製作,並將該技藝傳入中原。至明代,永宣宮廷中開始廣泛製作應用掐絲琺琅,之後的景泰時期最有名氣,即人們俗稱的「景泰藍」。
畫琺琅則出現較晚,於十五世紀中葉在歐洲佛朗德斯發明,十五世紀末在法國中西部里摩日(法國的景德鎮),以內填琺琅工藝為基礎,逐漸發展成畫琺琅重鎮。隨著中西方貿易交往,從廣州等港口傳入國內。當時稱謂「西洋琺琅」或「洋琺琅」。清代宮內的畫琺琅製作主要是在康熙三十二年,琺琅作與玻璃廠成立之後才開始研究製作和發展。
相比其他工藝來說,琺琅工藝不管在商業珠寶還是當代首飾里,其運用一直十分廣泛。
琉璃
中國古代,玻璃也叫琉璃、陸璃、頗璃等,它們之間沒有本質區別,僅是透明度不同而已。不太透明而有光澤的玻璃飾件叫做料器;而呈半透明有玻璃光澤的飾件稱為琉璃;透明度較高的器物叫做玻璃。
琉璃作為中國古代對玻璃的稱呼是一種狹隘的說法,現在琉璃一般是指加入各種氧化物燒制而成的有色玻璃作品,現今無論是光學玻璃、平板玻璃、水晶玻璃或是硼砂玻璃等材質所創作的作品皆通稱為玻璃藝術品,由此可見琉璃只是玻璃的一個種類,其範疇遠較玻璃要小。
中國古代製造玻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只不過那時人們叫它琉璃。直到西方國家的玻璃傳入中國以後,才有了玻璃的叫法。西方的玻璃是由鈉鈣元素組成的,而中國的琉璃所含的元素是鉛和鋇。
最初製作琉璃的材料是從青銅器鑄造時產生的副產品中獲得的,經過提煉加工然後製成琉璃。琉璃的顏色多種多樣,古人也叫它「五色石」。到了漢代,琉璃的製作水平已相當成熟。但是冶煉技術卻掌握在皇室貴族們的手中,一直秘不外傳。由於民間很難得到,所以當時人們把琉璃甚至看成比玉器還要珍貴。
國內的琉璃首飾主要停留在比較傳統的老琉璃珠串,國外許多藝術學院則有專門的玻璃專業,而且玻璃藝術風格也較為多樣化。
歡迎關注SODO官方微信(搜索:sodo_art)
如有設計求職、專業技法、職業提升、求職作品集方面的問題,可私信宇文妍諮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