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癌症殺手」還是「讀心專家」?不充電機器人為我們打開了另一扇窗

文 | 胡蝶

來源 | 智能相對論(aixdlun)

你見過不用充電不用電池的機器人嗎?

可先別笑,還真有!

最近韓國首爾大學的研究者研發了一款名為「hygrobots」的微型機器人。它不僅能夠爬行和前後蠕動,還能像蛇一樣自如地蜷縮,更神奇的是,它不需要電池也不需要充電,而是靠吸收空氣中的濕氣來為自身提供能量。

說實話,它單純從外觀來看確實不像是擁有著複雜結構和精妙功能的微型機器人,還長得跟被剪碎了的塑料片一樣,平淡無奇。但是事實是,它小小的身軀里的確蘊藏著神奇的能力。

從向植物「取經」而來的研發靈感

吸收濕氣就能提供能量?這款神奇的小機器人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其實呀,智能相對論(微信id:aixdlun)了解到,它的設計靈感源於植物。我們都知道,松果的鱗片在潮濕時緊閉,在乾燥時則打開,這樣可以使它內部的種子傳播得更遠。這種機器人的靈感也就來源於此。它不是由植物材料製成,而是模仿其背後的機制。

「hygrobot」的執行器採用吸濕的敏感膜組成的納米纖維的靜電紡絲生產的定向排列,從而迅速膨脹和收縮來縱向響應濕度變化。基於非對稱摩擦係數加大整頓振蕩彎曲運動定向運動。簡單來說,就是這個小機器人由納米纖維製成的兩層組成:一層吸收水分,而另一層則不吸收。當機器人被放置在潮濕的表面上時,吸濕層膨脹,使機器人弓起;吸濕層變干後機器人回落。這個過程循環往複,便能使機器人移動。它們可以通過吸收地面或空氣中的水分來改變自身的形狀和大小。

這樣一台完全依靠吸收空氣中水分來運行的機器人是很有價值的,因為空氣中的水分是一種全天然的能量來源,源源不斷,不費成本;而且也沒有毒性,不像電池有可能會發生爆炸。這也是這種微型機器人未來或許能用於人體內藥物運輸、為人類治病的關鍵。

「hygrobot」——治療疾病方面的冉冉新星

由於這款微型機器人在能源提供、運動機制等方面的特殊性,這讓科學家們看到了它在未來應用於醫療行業的巨大可能性。

由於自身體型小、結構簡單,所以很容易根據不同的場景需要製成不同的形狀。為了檢驗它的潛力,研究人員將用抗生素浸泡過的「濕度機器人」放到覆滿細菌的培養皿上,它能自行穿過培養皿,留下一條殺過菌的小道,像毛毛蟲蠕動留下的粘液痕迹一樣

按照相同的原理,將來這些機器人也可以僅靠使用皮膚或者人體內部水分來推動自己,將藥物輸送到人體各個部位。此外,由於它們對空氣中的濕氣非常敏感,除了在人體內運送藥物之外,還可以配備感測器,根據對其他氣體作出的反應來檢測人體生理環境來診斷疾病。

由於這種機器人體型極小可以進入人體內部,所以在未來對於很多外部儀器無法做出準確診斷或者不方便治療的疾病——比如說腦部、婦科和內臟之類棘手的領域,期待它能夠大顯身手。而且它能夠在指定區域精準用藥,所以在疾病治療的療效提高和成本降低方面,或將掀起一場革命。

江湖人送「癌症殺手」絕非浪得虛名

對於很對人來說,癌症仍然是困擾他們的「不治之症」。腫瘤是人體細胞無限制增殖以及病態地無限吸取養分,導致身體某一個部位的細胞生態變化的一種疾病。惡性的腫瘤便是癌症。目前醫療界對癌症還拿不出什麼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案,癌症診斷書就像是死神的名帖,一旦被它的陰影籠罩,就等於半隻腳踏入了鬼門關。

但是現在這個能像毛毛蟲一樣蠕動機器人,或許能為廣大癌症患者帶來福音。

這款微型機器人使用的是納米纖維材料,非常有韌性且不易破損,這為它在複雜的人體內穿行並且將所運載的藥物完好無損地送達指定治療區域提供了保證。

因為,遏制癌細胞增殖的藥物早就研發出來了,但是傳統的藥物「敵我不分」,對於正常細胞和腫瘤細胞都有很強的殺傷作用。在使用常規用藥手段時,藥物還沒到達腫瘤處,就在血液循環過程中被身體吸收了一大半;而在藥物到達腫瘤處之後還能能被吸收多少,也不能夠確定。因此在目前的醫療手段下,患者並不能夠大量使用這些藥物,否則不僅病情沒有得到多少緩解,反而身體卻因為藥物的副作用而垮下來。

而有了這種新研製出來的機器人之後,就可以準確無誤地將藥物輸送到腫瘤處發揮作用,而不會在半途中對身體的健康細胞造成損傷。

除此之外,這款機器人不用電池也不用充電,這就避免了與含有硅或重金屬的可植入裝置相關的毒性風險,也能避免可能對人體造成的「二次傷害」。

練兵還需幾何,方到用兵之時?

說到用於治病的可植入裝置,值得一提的還有水凝膠機器人。其實,「hygrobot」並非首個被應用於生物醫學領域的小型機器人。去年,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團隊在《科學機器人》(Science Robotics)雜誌上發表了關於自行研發的水凝膠機器人這一成果,它由磁鐵激活,通過局部劑量性釋放化學藥物來治療腫瘤,達到更高精度的靶向化療。顧名思義,水凝膠機器人採用的製作材料是與生物相容並且能進行生物降解的基於基於聚乙二醇(PEG)的水凝膠,對於人體和環境來說都更為友好。

至少在可植入裝置的材料上,可降解的納米纖維和水凝膠就預示著人類進了一大步。

此外,基於DNA摺紙術來組裝和製備DNA納米結構並實現相應功能的技術也日漸成熟,這是一種類似於製作微型複雜晶元的攝影構圖技術(photo-patterning technique)。材料能夠通過埋入不同的生物化學模式,來響應DNA的特定指令(如彎曲、摺疊等),達到改變形狀的目的。這一技術大大提高了微型機器人的適用層面,使它能夠在不同環境下改變自身的形狀,來達到更好完成工作的目的。

水凝膠機器人需要外部的磁鐵激活和引導,這一點也提高了裝置的操控難度和對磁鐵的要求,並不便於身體內部複雜器官的治療。相比之下,「hygrobot」沒有這個困擾,但是要使它精準地移動到指定部位並釋放藥物也需要後續的研究優化。如果能夠在這一方面取得突破,那麼我們相信它在藥物運輸、組織修復甚至破壞癌細胞植入等方面的潛力將令人矚目。

所以很有可能不久後的未來某一天,當我們生病時,只需要吞下裝著微型機器人的膠囊,他們在進入我們的身體後,能夠承載著治療疾病的藥物,並且根據我們身體的不同構造變幻自身的形狀,避開所有的障礙精準地到達「目的地」,釋放藥物或者消滅病原體,完成許多在現在看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除了「癌症殺手」或許更是「情緒大師」

不過,這款機器人帶來的想像力還不止於止。

因為它還有一個「身份」——情緒大師。

如果有一天,你能讀懂卧室窗台上你養的那盆多肉在想什麼、或者你家的貓主子對你的「伺候」是否滿意,甚至你能夠監控你侄兒的抑鬱症並且穩定病情,這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天方夜譚?或許微型機器人的發展,真的能讓這一切變成現實。

從生理角度來說,抑鬱症的形成是因為神經遞質中多巴胺和5-HT等物質濃度降低而導致大腦額葉和邊緣系統的病變。在臨床中也通常通過增加單胺類遞質的含量來治療抑鬱症。

這種對濕度敏感的微型機器人可以像個「家庭護理員」一樣待在抑鬱症患者的身體里,每當患者體內多巴胺和5-HT濃度下降時,能夠及時地發出反饋,並且移動到相應區域釋放單胺類遞質來緩解抑鬱症癥狀。

開個腦洞,人、動物和植物的情緒在細胞生理機制層面有著共通之處。人和動物主要是依靠大小腦的機制、神經元和激素的分泌來影響情緒,而我們目前則是通過測量記錄植物體內生物電流的變化來觀測植物情緒。微型機器人的投入可能將動植物情緒的研究直接提升到分子層面,將微型機器人放入其體內,由於它本身不含有金屬也不需要充電等可能影響生物磁場的因素,所以可以將來自設備的干擾降到最低,大大提升得到的研究數據的可信度。

不管是微型機器人直接反饋動植物的情緒反應也好,還是提供相關數據供研究學習也好,它勢必能夠大大推進這一領域的研究發展。想像未來,我們能夠通過在寵物主子體內或者心愛的盆栽體內植入微型機器人,就能感受到它們是怎麼跟你無言地「撒嬌」、「委屈」或者「吐槽」了。從動物到人類的交流或許算不上什麼,但是植物跟人類的交流能夠真正稱得上是跨越物種的交流。

或許,這是微型機器人在人與大自然萬物和諧相處方面最值得銘記的意義——讓一切有靈之物的情緒能夠被感知、被理解,用後科技時代的產物,完成人類最原始的夢想。

總結:微型機器人,正在向我們打開另一個世界

從醫療到勘測、從製造到國防,各種各樣的機器人開始應用於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機器人向微型領域的發展,則意味著人類工作的精細化、精準化,將人類探索的層面不斷放大到細胞級別甚至分子級別。我們將從無限接近生命起源的角度來探究生命的意義。有的時候看起來令人束手無策的問題卻有可能在微觀層面上迎刃而解。

因為自然界在本源上是相通的,宏觀層面上截然不同的兩個事物在微觀上卻有可能具有共通之處,這個小小機器人或許在不經意間就為我們推開了一扇「玄牝之門」。

智能相對論(微信id:aixdlun):深挖人工智慧這口井,評出鹹淡,講出黑白,道出深淺。重點關注領域:AI+醫療、機器人、智能駕駛、AI+硬體、物聯網、AI+金融、AI+安全、AR/VR、開發者以及背後的晶元、演算法、人機交互等。


推薦閱讀:

從互聯網進化的角度看AI+時代的巨頭競爭
第一期 | 人工智慧技術情報分享
世界類腦AI巨系統研究綜述,論ET大腦是不是全球首個類腦架構AI
郝景芳《人之彼岸》,人類迎接未來世界的正確姿態
如果未來人工智慧有了思維,感情,我們需要怎麼應對?

TAG:人工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