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黑父母高材生的北大師姐這樣說
閱讀原文:
拉黑父母的高材生是如何培養出來的?最近一條新聞成功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
四川一地級市高考理科狀元,本科在北大,研究生在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這樣一位高材生,在六年前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
這位朋友寫了萬字書,以新聞的方式公佈於眾,如同巨石從高空墜落,重重地擊打著所有家長的心。
北大、留美,這兩個詞讓多少家長夢寐以求。這個家庭終於美夢成真,沒想到最後卻變成了一場噩夢。
究竟是為什麼?
讀完整篇新聞,我只看到兩個字--脫節。
父母和孩子感情脫節。
家庭教育和社會脫節。
1
父母和孩子感情脫節。
這對父母愛不愛孩子呢?我相信他們是愛的。否則不會為了孩子付出那麼多,也不會把孩子「從小到大的所有物品,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手工,都在家裡放著。」然而父母這樣的愛,在孩子眼裡卻變成了「他們所有的付出只是為了控制。」
父母的愛和孩子的感受為什麼會產生如此大的脫節呢?
1. 在孩子表明了不需要得到保護的時候,父母一味堅持。
從報道來看,這對父母養育孩子真的算得上無微不至。但凡下雨天,在下晚自習前,王猛的父母都會出現在教室的後門,『手上必備的就是一把雨傘和一雙雨靴,連續幾年都是這樣。』
擔心吹風淋雨可能會讓孩子著涼感冒。只要下雨,老兩口就會不辭辛勞地給孩子送傘。對孩子的關心到了這樣細緻的程度。老實說,可能有一大半家長都做不到。至少我自己肯定是做不到的。
然而孩子並不領情。顯然孩子的初中高中同學也不羨慕。不但不羨慕,還認為「父母的確在對王猛的保護上有些過度了。」
孩子上北大,父母特意請親戚照顧。孩子十分反感。然而父母並沒有把他的感受放在心上。在孩子出國以後,依舊找了個「老朋友」去照顧他,結果一樣引起了孩子的不滿。他向父母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可是父母還是一廂情願地要求孩子接受照顧。
2.在孩子極度需要得到保護的時候,父母卻一再忽視。
孩子小學時,因為不會剝雞蛋,遭到同學和親戚的多次取笑,「但面對取笑,家人從來沒有保護過我,不以為然。」
很顯然,這個孩子是一個非常敏感的人。別人的取笑對他造成了很大的困擾,讓他感覺到虛弱無力。這時候,孩子極度需要一個強有力的角色站出來幫助自己勇敢面對精神上的困擾。然而父母卻一再忽視了孩子的情緒和精神需求,任由孩子在虛弱無力中掙扎。
3. 在孩子需要自己作主的時候,父母一再干涉。
班裡要搞文藝演出,前一天班主任要求大家穿齊膝短褲參加,但 「我母親不由分說地讓我穿長褲,我提出帶上短褲備用的請求也沒被准許。」這位母親大概是堅信穿短褲會傷風。為了防止生病,這位母親一再無視孩子的請求。
孩子不顧母親反對,堅持上奧數。遇到麻煩的時候,母親只是冷言冷語地打擊。傳達給孩子的意思便是,「不聽你老媽的話,吃虧在眼前。你沒這個能力就別自己做主了吧。」
4. 在孩子向父母敞露自己的脆弱的時候,父母拒絕援助。
孩子去做心理諮詢,「諮詢師說我幾乎有了創傷性應激障礙的所有癥狀」。報告出來後,孩子給父母寄回一份,但父母依舊不以為然,「即便後來承認事實,一有機會就把責任推給我。」
5. 在孩子主動溝通的時候,父母一再地無視。
「看到兒子發來的決裂信,一開始父親沒覺得有啥特別,因為兒子類似的「抱怨」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就這一句話我們可以看出來,這個家庭是多麼地缺少交流。孩子的感受被一再漠視。
類似這樣的事情,在孩子成長的二十年里,大概是舉不勝舉的。
說到底,父母的眼裡根本沒有真正地看到孩子。
他們看著孩子長大,看到孩子的身體變化,看到孩子的技能增長,卻始終看不到孩子的精神需求。
這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情。對於人來說,活著的意義很大程度就是擁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們的感受、體驗和經歷才是每個人最獨特寶貴的財富。
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然而孩子的精神需求在父母那裡得不到回應。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就等同於父母根本不重視真實的自己。他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家裡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在這個家庭里,他生存的全部意義就是去滿足父母的種種要求。
一方面孩子看到了父母的種種付出,另一方面孩子認為父母並不是在為真實的自己付出。於是,孩子就會認為,父母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讓自己成為可以讓他們感覺榮耀的人。
「他們所有的付出只是為了控制。」——這就是孩子得出的結論。
2
家庭教育和社會脫節
除了父母和孩子的感情脫節,這個家庭的失敗之處還在於教育和社會脫節。
表面上看,孩子上了北大,還去了美國,在世界排名前50的大學讀研究生。怎麼看都讓人心生艷羨。
然而一旦深究起來,問題就出現了。
孩子動手能力差,人際交往能力弱。面對衝突更是不懂得如何正確應對。
導遊跟他開個玩笑,他瞬間僵住。
親戚給他開個玩笑,他「沒有忍住,猛地站起來怒視相對。之後,自然少不了一場爭吵」。
很明顯,這個孩子缺少兩種最基本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情緒管理能力。再加上動手能力差,表現在工作中,便是「績效評估下跌,不到一年只好離開。」此後的幾個工作也都不順利。
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仔細分析起來,卻也不是父母的錯。要怪只怪這個世界變化太快。
父母成長的年代裡,電燈是奢侈品,電話電視恐怕只有很少的人才見過。幾千年封閉的生活,讓個性無處發展。稍微有一點活力的人,就成了孫悟空,肯定是要被套上緊箍咒的。父母從父輩和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得到的直接體驗,就是只有把個性磨平了,人才能在社會上得到好的生存。於是這對家長一再壓抑孩子的情緒,無視孩子的種種抗爭,一味強調「你必須學會跟任何人相處」。擔心孩子學壞,就把孩子限制在一個封閉單純的環境,好讓孩子專心讀書,考上最好的大學,從此高枕無憂。
從某個角度來看,我們應該承認,這對父母的教育是很成功的。兒子從小到大,成績都是數一數二,而且行為一切正常。「有什麼問題想法都會給我們說,有一次還主動用別人的電話給我們打電話,回家也會說學校里的情況,甚至還會做幾個新菜。」
孩子自己呢,估計也是認同父母的教育的。在中學裡,成績就是一切。他大概是老師的寵兒,順風順水,一般都是別人圍著自己轉。雖然對父母有一點抵觸心理,但益處很大,也就接受了。
如果社會一直像過去的幾千年那樣慢悠悠地向前進,這個孩子估計會順利地大學畢業,然後被分配到一個不錯的機關,度過自己平安舒心的一生。
萬萬沒有預料到的是,隨著整個世界的技術大變革,短短的幾十年里,整個中國變了大樣!電話電視進入了千家萬戶,BB機早已經被淘汰,連iphone都已經換了八九代了。而網路更是把世界真正變成了一個小村莊。在這樣一個時代里,個人能力的重要性瞬間凸顯出來。
可是這個家庭卻還是延續著千年來的教育思路。培養出來的孩子除了成績好,個人能力卻十分缺乏。這個孩子一進入社會,立刻就遇到了各種挫折。
於是他以為自己到了美國問題就會得到解決。沒想到美國其實更加重視個人能力。
我在哈佛學習期間,接觸到的教授幾乎個個都是全能。他們的學術已經是全球領先,演講的時候總是從天說到地,侃侃而談。我們思維稍微慢一點就完全跟不上。他們和人打交道的水平更是高的很,除了管理實驗室,還要滿世界飛,宣講自己的學術成就,和同行們保持友好合作競爭的關係。每位教授都極度努力。學生們給他們發電子郵件,有時候是半夜十二點,有時候是凌晨四五點,總是能很快得到答覆。
體力、智力、情商、表達能力、交流能力、人際關係等等,和學術能力一起共同決定了他們的職業前景。
即使應聘實驗室技術員,缺少良好的溝通能力也是會瞬間out的。我的一位導師曾經給我說過一件真實的事情。她讀研究生的時候曾經給教授推薦一位專業水平很不錯的中國人做技術員。教授跟這個中國人聊了一下,很快就決定不要聘他。我的導師去詢問原因。教授說,「這個人握手軟綿綿,說話也沒有意思,我不想和這樣的人一起工作。」
這就是美國,綜合能力和個性的重要性不亞於,甚至超過了專業水平。
一個高分低能的人到了美國社會想要生存下去,遇到的障礙會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這個孩子就這樣憑著自己的成績到了北大,又憑著自己不錯的英文到了美國。每一次的跳躍,都只會他更加感覺到無能。無能的感覺引發了自卑。自卑激發了憤怒。而他的憤怒,因為自己的無能,只能發泄到父母身上。
3
家庭教育如何跟上社會進步的腳步?
如果社會一直安靜,這個家庭的教育無疑是成功的典範。不幸的是,他們恰好遭遇到社會的高速發展。
父母的愛和孩子的感受出現了脫節。情緒和感受被一再忽視的孩子,缺少對自己和他人情緒的認識,情商註定高不了。
家庭教育和社會嚴重脫節,無視社會的真實需求,一味追求成績好,最終得到一個高分低能的孩子。一旦進入社會,激烈的社會競爭很容易就壓垮了孩子,壓垮了這個家庭。
那麼,在面對這個迅猛發展的社會,我們新一代的父母究竟應該如何應對呢?這個話題太大,而且具體到每個孩子,需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來調整策略。不過總體來說,有三點尤其重要。
1. 一定要從小培養孩子的情緒力。
這是最重要的一點。情緒是孩子表達自己感受最直接的方式,是我們了解孩子內心世界的橋樑。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才能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被愛和關注。
孩子和父母之間溝通的橋樑保持通暢,父母才有可能真正成為孩子的堅實後盾。
除了接納孩子的情緒以外,我們還需要幫助孩子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掌握調節情緒的技能。情緒力是孩子保持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情商建設的堅實基礎。
2. 一定要從小加強孩子的社交能力。
絕不要因為擔心影響學業而禁止孩子和朋友們玩耍。孩子在和朋友們玩耍的過程中收穫的東西,比起背誦一百首唐詩,認識幾百個字來,可是重要太多了!
3. 絕不能把成績當作衡量孩子學習的唯一標準。
比成績更重要的是學習能力。比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學習興趣。未來社會的知識更新速度只會不斷加快。孩子們在課本里學到的知識很有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就被淘汰。只有學習能力和學習熱情才是讓孩子立於不敗的根本。
4
已經發生了脫節,該怎麼辦?
寫萬字書的這位朋友,大概是我的師弟吧。作為96屆的北大師姐,我有幾句真心話送給你。
人生的路上,你並不孤單。
我和你有十分類似的經歷,理解你曾經受過的傷害,也理解你的不容易!
暫時拉黑父母的確可以給你一個清凈世界,讓你的內心暫時地找到安寧。
然而,作為34歲的成年人,我們需要更快的成長。
你的萬言書,瑣瑣碎碎,還是那個不曾長大的孩子。
請記住,對父母的憤怒於你的成長無益,反而只會讓你陷在過去無法掙脫。
能不能跳出自己的小世界,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看你的父母?你也許從來不曾了解過父母的童年,不知道他們成長的歷程中都經歷過什麼樣的艱難困苦。限於自己的認知和能力,他們無法讓你得到更理想的成長,甚至很多時候阻礙了你的成長。但是他們已經是拼盡了全力想要給你更多的愛。僅僅是這一點,我相信,我們已經比大多數人幸運。
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你在家庭中受到的傷害,讓你終於找到了自己熱愛的職業,並把這份職業當作了自己的使命。你過去的經歷和痛苦,讓你能夠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感受。從這個角度來說,已經成為了你人生的財富。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接納不完美的父母。
這條路,不容易。
願你早日跳出過去,擁抱自己,擁抱父母。
往期文章幫助您認識情緒:
還在為孩子鬧情緒而煩惱?情緒是我們忠實的朋友!
嬰兒的情緒分化決定一生的情緒底色
http://weixin.qq.com/r/5kRCWnHEGyxkrTU59xH0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怎麼培養自己的女兒?
※我侄子快三歲了還不會說話,是不是自閉症?
※充滿壓力的青春期,打不得罵不得,家長是否只能靠「哄」?
※如果孩子問你「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你應該這麼告訴他
※我為什麼要聽話?聽誰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