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克納《第四交響曲》-布魯克納難題
音頻鏈接:Bruckner: Symphony No.4 In E Flat Major
文/林琪雨
該曲的副標題是浪漫,布魯克納自己的話是
浪漫,就是執著至忘我的境界,以亢奮的感情,徜徉於森林中。
第四交響曲在1874年1月2號日開始動筆,僅僅是在完成第三交響曲初稿的兩天後,可見他當時的勤奮與靈感豐沛,當年11月完成該曲,這應該是他所有交響曲里寫作速度最快的,奇怪的是布魯克納似乎從未想要快點上演,大概他本人也覺得這是個不太成熟的作品,這應該是他九首交響曲唯一一首剛問世就被作曲家本人貼上失敗作標籤的,布魯克納隨後在1878年進行大規模的修改,然後又覺得第四樂章不夠好,1880年又寫了一個新的第四樂章。
該曲於1881年2月20日由漢斯·李希特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首演,演出大受歡迎,據說每個樂章結束時,布魯克納都要到台上鞠躬致謝。
布魯克納的大部分交響曲都因為他人意見而大幅度修改自己的作品,最後產生了不同版本,無法查究布魯克納的創作原意,這就是音樂學上著名的「布魯克納難題」。
比如他這首第四交響曲,就至少有七個可以識別的版本。這一術語在1969年由音樂學家Deryck Cooke發表了一篇《簡化布魯克納難題》的文章後引起英語國家音樂學家的跟風研究,隨後這一術語廣泛流行。
對布魯克納的評價非常兩極化。勃拉姆斯說布魯克納的音樂根本就不是作品,而是一個騙局,是古典主義的災難,過兩年就會被忘記。
彪羅對他的評價是一半天才一半傻子。
推崇者當中就有馬勒,馬勒專門編了一個第四交響曲的版本。
布魯克納去世幾十年後,納粹也非常推崇布魯克納的音樂,認為他的音樂代表了德國的精神,希特勒在1937年的一次慶祝儀式上甚至拿出了布魯克納的半身像,德國電台播希特勒去世的新聞的背景音樂也是布魯克納第七交響曲的第一樂章。
至於布魯克納本人,確實是個比較怪的人,他是個少女控,他堅持結婚對象必須是處女,但終生未婚。終其一生他都在不斷地寫求婚信,對象都是十幾歲的小姑娘,他在70歲生日後還給一個小姑娘寫了求婚信,而他只活了72歲。
他1874年的日程表詳細的記錄了所有他有好感的女性的名字,他的日記更是記錄了所有他寫過求婚信的女性的名字,這是一個非常長的名單。他在教女學生時被指控行為不當,後專教男學生。
布魯克納還對死人非常感興趣,他的卧室里擺著他母親的遺體照,當舒伯特的棺材在1888年被打開時,他雙手牢牢抓住舒伯特的頭顱,直到被人拉開才放手。 他對貝多芬的屍體也做了同樣的事情。
參考文獻:
朱偉 :《布魯克納的交響曲》,載《三聯生活周刊》 2011年第23期。
Josef Anton Bruckner: A Composers Approach and an Overview of His Symphonies.
https://www.gustav-mahler.eu/index.php/personen-2/422-bruckner-anton-1824-1896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