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愛你,我錯了,但我想靜靜

文/須盡歡 校對排版/Z.T

上周,無意中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

從關注者的數量,到瀏覽量都相當高。好奇心驅使下,就點開了視頻,看了下。這一看之下,當真內心難受至極。腦子裡想到了很多。從父母的角度,沒有父母不為孩子考慮,極小部分除外;而從孩子的角度,難道真的會有孩子生來就為了去讓父母生氣嗎?自然也不是。

視頻的大概內容是一個小女孩在犯錯被父母批評認錯後,表達了一些自己的觀點:「我想一個人靜靜」。而她的父母卻不允許她有這種情緒的出現,並接連說了很多讓孩子或者說以孩子當時的狀況難以接受的話。將過程拍成小視頻上傳到了網上。

我真的很同情這樣的孩子。即便認錯了,也不允許有任何負面情緒的產生,動輒是「態度不好」或者面對微博上部分家長的評論「打一頓就好了」的思想。這是何其讓人難過的一件事。

很多父母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武斷和咄咄逼人是如何在將自己和孩子越拉越遠的,而在他們的觀念里,孩子就應該被他們所完全掌控,不能擺脫他們的控制。最好是沒有太多主見,說什麼都聽話的別乖寶寶。

所以,身為孩子,不能有任何的負面情緒?因為是他們的孩子,所以他們可以肆意控制著他們的情緒?只許笑,不許哭,即便是被聲色厲下的批評,也應該笑臉相迎,親切的回應著「我錯了」。

不不不,應該一面若有所思反思自己的錯誤,一面無比感恩父母的良苦用心。最好再配合著從「不服氣」到「恍然大悟」再到「深刻反省」最後到「感恩戴德」。

其實在孩子情緒激動的時候,父母也需要控制下自己的情緒。或者說,他們如果真的想讓孩子發自內心的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是不是也應該想到,作為一個批評者,一個成年人,尚且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身為孩子的她,能否迅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從情緒里扭轉調整過來呢?

可能在這個時候孩子的任何聲音在你們看來都是「借口」,「理由」,「無理取鬧」。即便是承認錯誤,也要反覆確認是不是發自內心的認識到錯誤,不然的話,「態度不好」的台詞也就不會蹦出來了。

我相信,在很多父母看來,這孩子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或者說就是態度不好。甚至覺得是父母之前慣壞了孩子才會讓這個孩子有機會忤逆自己的權威。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壓根沒有想過要給他們預留空間和緩衝。他們表達自己觀點,證明孩子錯了的慾望遠遠強過他們對孩子心理的關心。似乎一切都是演給旁人看一樣。彷彿有個肯定的聲音在耳畔迴響——「就應該這樣管教,這才是稱職的父母」。

不,稱職的父母有很多樣,並不是只有和孩子為是非對錯的事情上綱上線才是稱職的父母。

所以,視頻里的他們認為,認錯是不夠的,他們想要控制她的情緒,沒有我的允許,你怎麼能哭,沒有我的特許,你怎麼能有違逆。

「我要把她給自己預留的那點情面和尊嚴一併掠奪掉。」身為父母的他們是這樣想的嗎?

我特別害怕這種場景。讓人窒息。我不知道視頻里的孩子是什麼心情,但她的父母估計也沒有想過。若干年後我可能記不得那個曾讓我為之動容表達自我情感的女孩兒,但視頻里的女孩兒將會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刻。

視頻里的父母可能早已從讓孩子意識到錯誤的初衷變成了「我說的對的你就要無條件聽從,而且還要笑臉相迎,不得有情緒」。又或者他們在疑問,就這麼點的事情,用得著那麼難過嗎?認個錯有那麼難嗎?

這就如同傷口流血,你不給它癒合的時間,而是渴望瞬間癒合。有病了不去好好調理,想著葯一入口就立馬身體康復。加上有時候的偏執和武斷,你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孩子在想什麼。

所以視頻里的父母期望什麼孩子什麼樣的表現,開心的接受懲罰,然後發自內心感謝父母糾正自己的錯誤?

為什麼要這樣表現?

身為父母的他們在做錯事,面對指責的時候是這樣的嗎?任何一個成年人面對批評都會有那麼一剎那的尷尬和小情緒,而部分評論卻開始指責視頻里的小女孩的玻璃心了。

到底是誰玻璃心呢?是身為父母的強權形象重要,還是你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重要?

「吃一塹長一智」的她會不會也用偽裝來強行製造「家庭和諧」呢?

因為在最稚嫩最需要表達的時候,那點空間早已被強制掠奪一空了。而即便道歉又怎樣?承認錯誤又怎麼樣?該不被信任還是不信任,視頻里的父母無論孩子如何表達「我承認錯誤,我該批評」但就是得理不饒人。

僅僅是孩子沒有用他們期望看到的「態度」來接受錯誤。又或是在他們看來,孩子只是嘴上認錯,或者應付一下,內心是不承認的。不管這個「態度」如何,認識到錯誤本身就是進步。

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空間。即便是成人,在面對批評時也需要有時間來緩衝一下自己的情緒,無非是看誰能更快地的去調整了。在外面不會有旁人照顧到,但作為父母,多少關心一下,這是沒有問題的。

視頻中的孩子是有勇氣的,她在那麼小的年紀就知道表達自我,有自己的主見,這是很多已經成年人在面對威脅和恐懼時不敢展現的。而視頻中父母得理不饒人的表情讓人無比的難過,這是把自己孩子內心最後的一點赤子之心給強制扼殺撲滅。

有一種父母,他們會通過一種看似很有道理的言語把體罰變成一種規矩,讓孩子勉強承認自己的錯誤來完善這種體罰的合理性。稍有違逆,便是態度不好。

有多少孩子能禮貌的表達「我想要靜靜」。又有多少孩子連說出自己不開心的勇氣都沒有。我不知道該羨慕視頻里的這個小女孩兒,還是同情了。

這個世界上到底是孩子更容易接受自己的錯誤,去調整改正,還是大人呢?當問題出來時,孩子面對批評會反思,改正,可很多成年人卻會無視,逃避甚至把自己的錯誤合理化。這是雙重標準,是不妥當的。也很難給自己的孩子做一個表率和榜樣,更別提言傳身教了。

而這世界上最大的悲劇就是自己把原本可以更好解決的事情親手埋葬。不知道在幼小的她看來,這個家裡,是不是弱小的她就只能無條件的聽從強大的父母?

真正的家肯定不是這樣。家是可以暢所欲言的地方,家是可以在情感碰撞中發現錯誤改正錯誤的地方。家不應該有壓抑的空氣,不應該有畏懼責罰而不敢表達情感的時候。因為,這是家。

和父母的溝通交流,永遠不是一場身份不對等的遊戲,永遠不是一場僅因為身份和音量就能決定成敗的遊戲。但能呵護好家的責任和義務只能落在父母身上,你並不能指望一個八九歲的孩子就有成人般的遠見卓識,心胸眼光。

在一些父母看來,不允許任何質疑與反抗,還要表現出「我很快樂」的假象。這是不妥當的。嚴重的時候會造成「假性親密關係」。這個我們以後討論。

感恩父母,這是自古不變的道理。但視頻里父母的做法就是有問題。如果他們可以批評他們的孩子,他們的孩子自然也有權力去指出父母的問題。這才能更好的構建一個無話不談的家庭氛圍。

也正因為是父母,作為孩子才更應該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感情冷暖。如果有一天,你看不透你的孩子,或者她不願意和你分享任何自己的想法,單純就是迎合一張笑臉時,那才是最大的問題。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有說過這樣的話,「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而在我看來,這個世界上可能從來沒有什麼小孩兒和大人。就像電影《守望者》里說的那樣,有守望者監管公民,又有誰來監管守望者呢?

當然,大方向上,感恩父母,羊羔跪乳,烏鴉反哺,這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以上所有的觀點僅僅因這個視頻而有感而發,作為子女,當然也應該站在父母的角度為父母考慮,但大多數的孩子心智還沒有達到那種成熟的地步。這也是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扮演的重要角色之一。去幫助孩子建立更好的內心世界觀體系。

畢竟在她成長的漫漫人生,指責批評她的人會很多,但真正關心她在想什麼,是否需要給自己調整時間的人,可能真的沒有了。如果在家裡和在社會上,叢林中沒有兩樣,那家的意義又何在呢?睡覺的地方有很多,但家只有一個;溫暖的港灣有很多,但家只有一個;受傷的時候有很多,但能讓你最好療傷的地方,也一定是家了。


推薦閱讀:

春節假期結束,如何幫助孩子【收心】?
我家孩子太黏人了,怎麼破?
專註力培養的第二階段——安全與專註力:5歲
人生不易,聰明的父母怎樣領孩子走上「贏家之路」?
認識新年 | 大年初一,為什麼要拜年?

TAG:親子教育 | 親子關係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