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林語堂:什麼是真正精緻的生活

作者:曼之恆(富書籤約作者)

一、「中庸」的智慧

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標準,孔子把中庸認定為最高哲學。

朱熹說:「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其精髓是:不偏不倚,不走極端,因時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

但要說真正將中庸之道完美付諸實踐的人,非林語堂莫屬了。

他17歲時,就以第二名的成績畢業於廈門尋源書院,考上了上海聖約翰大學,四年之後,又同樣以第二名的成績畢業,被應邀去清華大學教書。

在我們看來,第二名雖然也代表著不俗的成績,可似乎總令人捶胸頓足,扼腕嘆息。

彷彿只是差幾步,就能登上那個惹人艷羨的閃閃發光的高峰。頗有種「既生瑜,何生亮」的遺憾。

況且,無論是考試還是比賽,人們總是會記得首屈一指的第一名。

而第二名與第一名雖只有一步之遙,就要人們被遺忘,永遠生活在聚光燈的外圍,處在一個不尷不尬的地界上「斯人獨憔悴」。

但是在林語堂看來,第二才是最高的智慧和境界。

他始終認為,第二雖然沒有第一那般吸引眼球,鶴立雞群。但是卻處在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境地,不同於第一名傲視群雄的高處不勝寒,第二名往往更為輕鬆自如,來去從容,不用在意別人的眼光。

而林語堂的中庸之道,還體現在「半玩世」的態度上。

在《生活中的藝術》中,他這樣評價「半玩世」:

我認為半玩世者是最優越的玩世者。這種學說,就是指一種介於兩個極端之間的那一種有條不紊的生活。這種中庸精神,在動作與靜止之間找到一種完全的均衡。所以理想人物,應屬一半有名一半無名;懶惰中用功,在用功中偷懶。我相信這種中等階級生活,是中國人所發現最健全的理想生活。

林語堂自然也是一個資深的「半玩世者」,在寫作上從不連續作戰,一般是寫完一部作品,就休假一兩個月,完全將自己投身於悠閑的假期時光。

著名養生學專家洪昭光曾經說過:「養生的關鍵在於平衡。既不能過於壓迫自己,也不能放鬆和懸空自己,在二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勞逸結合。太過於急功近利,反而會適得其反,長期下來,無異於飲鴆止渴。」

當你翻過了一座山之後,不要想著如何越過下一座。不妨先停下來,欣賞一下山腳下的鳥語花香,草長鶯飛。

在養精蓄銳之後,你會發現,不僅做到了愉悅身心,自己的效率也未必會降低。

二、不泯的「童心」

林語堂的一生都保持著天真隨性的態度,即使到老也像個「老頑童」。他說:

我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像一個小孩子進入一個大叢林。時或停步仰望星月,俯看蟲花,在叢林行進的過程中,他沒有方向,沒有規矩,獨自遊盪,或行或止,隨心所欲,一切皆從自己的本能出發。

而他最引以為豪的,就是自己身上始終沒有被泯滅的那一顆童心,他評價自己「一點童心猶未滅,半絲白鬢尚且無」。

即使到了80歲,也愛和自己的外孫們一起玩耍,他將自己小時候的照片剪下來,和兩個外孫的照片拼在一起,名之「三個小孩」。

明朝時,李贄就提出過「童心說」,所謂「童心」,就是赤子之心,「一念之本心」,就是一顆毫無造作,絕對真誠的本心。

童心,是最寶貴的一種態度。

  • 保持童心,並不意味著懵懂、無知和幼稚。而是即使看透了世間繁華,仍然保持著對世界的熱愛,對生活的希冀,對新事物的追逐與嚮往。

仔細觀察身邊的人,我發現,大多有趣的人,都有著一顆「童心」。

他們熱愛生活,對於一切新鮮事物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探索欲。而他們陽光般的笑容,積極的生活態度,也是增加好感度的一個重要原因。

金庸先生的《神鵰俠侶》中,很多讀者都對老頑童周伯通表現出了很大的興趣。

因為他為人毫無心機,天真爛漫。他的一身功夫都是「玩」出來的。

關於他,有一段這樣的描述:

他做事完全不顧前因後果,乘興起來興盡而返,時而為長風破浪的海上騎鯊客,時而與人打賭追逐窮疆極塞,整個世界對他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遊樂場。

林語堂與周伯通,他們身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雖然都因為成就而深受後人景仰,讓他們絲毫不以為然,雖有大人物之形而無大人物之勞。將功名看作是身外之物。

這種天真,這種豁達,使他們暢遊於天地之間,不為俗事所累,不為勞務所憂

三、「吃」中的哲學

  • 1、食材的「相得益彰」

林語堂一向是很講究「吃」的,而對於烹飪,他自己也有一套心法。

比如,他在講述竹筍炒豬肉,和白菜煮雞這兩道菜時,說道:

竹筍和豬肉在一起煮,可以使肉味更加香濃,同時竹筍也因為吸收了豬肉的香味而更加可口。白菜煮雞也是一樣,雞味滲進白菜里,白菜味也鑽入雞肉中,相得益彰。

看起來簡簡單單的菜譜,卻蘊含著相互促進、相互調和,互利共贏的原理。

無論是做菜還是做事,都要儘可能考慮到可配置資源的特性,使它們的結合產生最大化的收益。

  • 2、「吃」中看性格

林語堂對食物精於品味的態度,是極為讚賞的。

他是個螃蟹愛好者,在《京華煙雲》中也寫了其中的人物莫愁吃螃蟹的細節:

「她把螃蟹的每一部分都吃得乾乾淨淨,所以她那盤子里都是一塊塊薄薄的,白白的,像玻璃,又像透明的貝殼一樣。」

他認為凡是喜歡吃螃蟹、雞爪這類費而不惠的的食物的人,在生活中往往更加堅韌頑強,更加富有生活情趣,也更能經得起挫折的打擊,這樣的人往往熱衷於享受生活,敢於挑戰。

因為這類食物雖然吃起來比較費勁,還沒什麼內容而言。但是有的人卻喜歡這種「探索」的過程,而並不重視吃進去的「結果」。

因此很多時候,人生最大的快樂,並不在於擁有什麼,而在於追求它的過程。

  • 3、「吃」與「痴」

在林語堂的作品《蘇東坡傳》中,蘇東坡執政期間造福百姓,受到了杭州百姓的尊敬和愛戴。

而他發明的東坡肉,做法更是精細,美味,流傳至今,成為杭州名菜。

而如今的許多「東坡肉」,卻是有名無實,雖然做法效仿古人,但其原料卻欠缺,「瘦肉精」、「注膠肉」等大行其道,在這種情況下,純正的「東坡肉」已不多見了。

況且在快餐和外賣佔主流的今天,人們對於「吃」已沒那麼關注和講究了,對於美食的欣賞和味覺也在不斷鈍化。

林語堂認為,對「吃」的鄭重態度,造就了我們這個民族獨特的血統。中國的自古以來對食物要求的精細程度,也反映了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對於食物的「痴迷」並不是指不計後果地暴飲暴食,而是對於美食文化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不將就。

「痴」在這裡變成了一個褒義詞,面對某件事物,若無痴迷之心,又何來深沉的愛好、探索的慾望和欣賞的雅趣?

四、放低的「姿態」

林語堂很是欣賞老子「尋向低處」的人生智慧。

所謂「尋向低處」中的「低」字,並不是「人生低谷」的「低」,而是「低調收斂」的「低」。

  • 放低姿態,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手段。

槍打出頭鳥,一個人若是太招搖,難免會引起別人的嫉妒,從而成為「眾矢之的」。

「戰爭之神」拿破崙,曾經擺出不可一世的態度,豪情滿懷地對部下們說:「我比阿爾卑斯山還要高」。

可他最終的結局呢?

滑鐵盧戰爭中慘敗,最終淪落到荒島,化為一堆枯骨。

  • 聰明的人,從不招搖炫耀。

他們低調踏實地做事。在別人談天說地、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時候,他們在暗中努力進取,然後在眾人始料未及的情況下突然來一個「華麗的轉身」。

一個低調的人,他的表現永遠不會大過他的能力。

茅盾曾經說過:「只有竹子那樣的虛心,牛皮筋那樣的堅韌,烈火那樣的熱情,才能產生出真正不朽的藝術。」

像林語堂這樣真正的大師,從來不會把自己擺在一個極高的地位,以期待別人的瞻仰。

在他的自傳體小說《賴柏英》中,表現出自己的「高地人生觀」:大山的高大以及山外有山的境界使得個人在其面前顯得極其渺小,這種謙卑感使人在天地面前充滿了敬畏之心。

這種思想,養成了他不張揚、不高調、圓潤而柔和的性格。

  • 放低姿態,不是去壓抑自己,而是能夠更清醒地認識本我;不是去奉承諂媚,而是以謙和的態度,對待周遭的人和事;不是自卑和怯懦,而是一種表現自信更加理性清醒的方式。

稻穗結得愈飽滿,愈會往下垂;

一個人愈有成就,就愈要有謙和的胸襟。

  • 把頭低下,把態度端正,積極進取,才能擁有精緻的生活和精彩的人生。

作者簡介:曼之恆,富書籤約作者,95後中文系學生,熱愛音樂、中外文學和文學評論,標準文藝女青年一枚,將讀書和寫作視為一生的事業,微博@曼之恆、簡書@曼之恆、頭條號@曼之恆。本文首發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萬新中產生活學院

推薦閱讀:

人究竟能倒霉成啥樣
在人生一些重大選擇,應該是理性的謹慎,還是感性的勇敢?
我是應該堅持現在?還是應該追逐夢想?
你在過去的人生中什麼時候最高興?
什麼事讓你發現這個人值得深交?

TAG:林語堂 | 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