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看 | 說說你的工作
2012年底,叢二說他所在的《健康女性》雜誌要開一個圖書推薦的專欄,每月推薦同一主題的3~4本書。為了讓我自己多看幾本書,我開始每月寫一篇,直到2015年12月他離開雜誌。偶爾翻出來,還有一些其他的話可以補上去。偶然翻翻,拿出來充數。有的地方我會補上點兒新的句子。
大家從學校里畢業,免不了走上工作的道路,從事各式各樣混口飯吃的職業,一個行當做久了,總會有一些形形色色特別的事可說。比如,不久之前,我一個文科出身卻不慎進入了聽力技術公司的朋友向我生動地講解了置入腦內的助聽設備。這次要介紹的四本書,有的讓人心裡大吃一驚,有的卻很熟悉,都和職業有關。
辦公室
作者:胡晴舫
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第一本,必須要推薦《辦公室》這本書,裡面有我們在日常辦公室里可以遭遇到的大部分情況,小團體小政治小人物,大家各懷自保的鬼胎,又有點兒小情趣小夢想小瘋癲,被胡晴舫寫得生動、具體,人在辦公室,有時候很煩人,有時候很可鄙,有時候又唯唯諾諾無計可施,非常可憐。上班這回事說到底好像就只有「忍」和「熬」,難怪疲憊、迷信、抑鬱在辦公室到處流竄,所以她以開始就說「辦公室是一座瘋人院」。
胡晴舫像很多類似的專欄作家一樣,善於在每篇里都說出幾句可供引用讓人似有共鳴的話,所以讀的時候很爽,並不需要跟自己所處的辦公室有什麼實際關聯。她似乎是看透了,可看透也好,沉浸其中也好,好像沒有什麼太大差別。我也有認識的人致力於講解辦公室的「智斗」,破解各種招法。有時真的運用起來,大概也是躲過初一躲不過十五,早晚露出真身。前幾天我的一個感嘆是:「一些年紀小的時候看不上的做法,現在覺得那都是萬惡的社會大家互相逼出來的。不那麼做,不是自己倒霉就是你的團隊和或你在意的人倒霉。」在讀過這本書之後的這許多年裡,我回想最多的是「沒有偉大的辦公室文學」。
世界上沒有偉大的辦公室文學。
在這個時代里,機械製造的特色便是我們的人格:單一、呆板、無味、重複、規格化、無個體性。工作場所是整個人類社會的縮影……當政治意識形態破產,哲學退了流行,文學不再具有撫慰人心的作用,工作就是新的宗教,工作倫理就是新的道德,工作職能就是新的社會角色。公司就像一個社會,總是在強人政治和多頭統治之間猶疑不定。
錯把妻子當帽子
作者:奧利弗·薩克斯
說到「瘋狂」,我們有可能對日常遇到的人做了錯誤的判斷,這是我看了《錯把妻子當帽子》才知道的。就像標題寫的這種情景,如果我遇到了把妻子當成帽子的人,第一個念頭就是他瘋了,但他可能只是腦和神經出現了問題。奧利弗·薩克斯是一位神經病學家,他描寫病人們遇到的困境、他和他的團隊為病人們想的解決方法,時不時讓我對病人和醫生都生出一絲憐憫。有一天也許我也會把熟悉的人真的當成帽子,也許會失去判斷或失去記憶,會喪失分辨圖形、語言的能力。想到他寫的那些事都是真的,人會突然間失去對身體的控制,大腦會剝奪你任何權力,讓你繳械投降,沒有任何預警,我就不得不珍惜似乎還健全的每一分鐘。
罪責
作者:費迪南德·馮·席拉赫
刑事律師費迪南德·馮·席拉赫的書是對良知發起的挑戰,他在薄薄的書里講了一系列案例,主人公們,都是他的委託人或涉案相關人,大多數人,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他們有著背後的理由,或狡猾或意外地逃脫了罪責,也有人無辜蒙冤,被投入大獄多年。語言簡練、利落,比起薩克斯醫生要冷靜得多,這大概是出於律師的職業素養,文字間的氣氛有一種臨危不亂的穩定氣場,卻輕鬆說明了「現實生活比小說狗血」這一時不時讓人生疑的真理。想想看,那些惡性犯罪的實施者,可能就在我們身邊,這念頭讓真實故事顯得苦澀,恐怖,後勁十足。
助手這行飯
作者 : 葛西理一
最後要推薦的書是《助手這行飯》,它是我偶然看到的漫畫,以為會搞笑輕鬆,可並不盡然,作為漫畫助手,作者一邊抱有成為漫畫家的夢想,一邊做著並不輕鬆的漫畫家助手工作,時不時會非常忙非常累,書里雖然有些知名漫畫家的八卦趣味,可大多卻像受盡折磨的辦公室故事,到了後半,作者被診斷出了抑鬱症,每天不得不拿著一大塑料袋的葯。
這些書都像在說,只要稍微不想糊弄,還有一絲想做好的意思,那世上就沒有輕鬆的工作。當胡晴舫滿心厭倦走進辦公室,當薩克斯醫生看到無法恢復的病人的背影,當席拉赫律師眼睜睜看到有人逍遙法外,當葛西理一吞下藥片重新開始為漫畫家畫背景,工作,佔據的何止是時間和力氣,還有身心、頭腦,奪取的是精神,我們好像別無選擇,又甘之如飴。□
本來我也想像別人那樣寫一下2017年總結,但幾個月過去了,回想了幾十次去年全年發生的事,於我自己,最重要的莫過於查出多生牙、一口氣拔掉6顆牙,但從5月拔牙到現在,對於那最初兩個月的疼痛,要不是我寫了好幾篇的話,根本想不起來了。人類果然是好了傷疤忘了疼。而眼下,戴牙箍的不適很難捕捉,時不時不太能順利吃飯,牙齒間的感覺微妙、曖昧,不易言傳,可要挨餓的恐懼卻非常實在,每一頓都吃得拼了老命。
其他,就只剩下工作了。
認為自己並不適合現在的工作,至今仍然是這種感受。
· 缺乏和人交流的基本耐心
· 說話容易造成誤會
· 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
這三點互為因果,足以在一個需要跟很多人溝通的工作上造成惡性死循環。
(最近剛知道這種圖叫文氏圖……)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缺點。
可是,2017年又是工作能力成長的高峰,經歷了很多考驗,雖然過程不愉快,結果也還沒到值得誇獎的地步,要說舒適圈,好像是一天沒待過……
與此同時,我一邊不耐煩一邊很焦躁,實際上又很相信我和我的同事們能夠最終完成那些堆積如山的瑣碎構成的困難,我也越來越多地感受到周圍人的用心良苦。她們讓我又安心又感傷。
在完成了這些之後,一年結束之際,重新翻到寫著年度計劃的一頁,發現自己個人的事情沒有一項真的完成了。角色扮演很成功,小號玩出了記錄,本體一籌莫展。
我想起在設計周期間去參加一個活動,一位以前見過的女士問我:「你做白塔寺的項目有什麼意義呢?我自己是必須要回答意義這個問題的。不然我肯定不會去做。」她沒去看過,所以我也低頭說「好餓啊,哪裡有吃的」就走開了。項目的意義我很清楚。甩開腮幫子講個90分鐘也不是沒可能。
但她也問到一個我不知道該怎麼對自己回答的問題,這幾年一再自問的問題:這一切,對我有什麼意義。
我不是先想意義才動手的類型,而是先想有沒有辦法走至少一步,然後就去走,沒有時間給我捋清意義與得失。我也迷信似地認為肯定有意義。這是冥冥中的安排。但我需要更結實的回答支撐四處漏氣的我。
也許今年會更清楚,希望今年會更清楚。
推薦閱讀:
※為了能在德國碩士畢業以後有個好的工作開端,應作哪些努力?
※找外貿方面的工作,bec含金量高還是雅思托福這些?
※銷售人員應具備哪些軟實力?
※豌豆莢的員工工作方式是什麼樣的?
※如何培養只對自己忠心的下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