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知識越來越沒用
上海陸家嘴併購聯盟(ljz8848)
Ada Lovelace是著名英國詩人拜倫之女,被後人公認為第一位計算機程序員
1
一位清華大學本科法學
碩士金融博士傳媒的學生
如此炫麗的履曆本來可以秒殺
99.9999%的中國學區房出來的學生
但在清華肄業生高曉松面前
被一刀刀凌遲
高曉松的潛台詞是,
你都讀到博士了
還需要我們這幫搞娛樂的
來給你指點人生迷津
這不是笑話嘛
這位清華博士生當場被懵逼狀
一直沒怎麼看過高曉松節目
長這麼丑還上電視
但看過這個視頻片段後
我明白為何那麼多人追捧了
知識還是有它的魅力的
當知識成為嘲笑挖苦憤世嫉俗鄙視鏈的刀鋒
就可以在娛樂界行走江湖了
這位清華博士本來可以指點高曉松的
音樂界版權搞那麼差
音樂產業融資也不容易
音樂產品如何傳播更是難題
作為法學金融和傳播學背景的他
最應該問高曉松的是
你音樂產業總是搞不大
我可以給你提供解決方案啊
你讓一位娛樂明星給你博士指明方向
人家心裡也崩潰啊
所有人都知道
自從邁出大學校門那一刻開始
從幼兒園到大學近20年的知識
都將一一還給老師
他們得重新學習
來自一份社會調查結論說
63%的農村小孩沒機會獲得高中教育
來自一位女博士的自述說
放棄20萬年薪讀來的博士學位
再也找不到之前的好工作了
看起來不相關的現象
其實都是相關的
背後是一場深刻的知識社會重構
錯誤的知識學習
非但無益而且誤導終生
就如許知遠那樣
只能被馬東吊打被用戶圍毆
知識總會過時
獨立思考和正確認知
才會避免清華博士那樣被凌遲
2
殘酷的是人們對知識社會的重構所知甚少
中國每年有2000萬小孩上鋼琴課
有2000萬小孩上畫畫班
有2000萬小孩上英語課外課
還有無數小孩在學習各種才藝課
遺憾的是,
當他們完成了家長期待的任務之後
就不再玩音樂或者繪畫
也基本不使用英語進行跨文化深度學習
曾經問一位帶小孩上了多年鋼琴課的媽媽
你有跟孩子一起聽鋼琴曲嗎
一起討論和分享音樂嗎
幾乎沒有
媽媽覺得這是小孩學習的知識,
她也不懂鋼琴和音樂
她的任務就是督促和提供學習機會
幾乎每位學鋼琴的小孩都成為
父母在外人面前炫耀的可能
父母們從未想過
音樂是生活的一部分
是家庭內部進行交流和探討的重心
作為知識的音樂和
作為分享的音樂認知
其結局當然不一樣
音樂是生活的一部分繪畫也是
而不是一種熟練的技巧和知識
當父母聽過的鋼琴曲足夠多
可以與孩子進行交流和推薦時
那產生的助推力是穿越宇宙的
3
在所有的知識譜系中
人們大概最為畏懼的是哲學
因為大部分人看不懂
為什麼日常生活中,
雞湯黨和養生黨比較流行
為什麼周小平和六神磊磊都有極高受眾
為什麼愛國主義在底層更受關注
為什麼自由主義更受中產青睞
並非每個人都有機會
進行哲學知識的系統訓練
卻不妨礙每個人的行為觀念
受某種哲學理念的驅使和奴役
比如倫理學層面
柏拉圖認為存在四種美德
智能、勇敢、節制、正義
智能就是把靈魂中的理智表現出來
亞里士多德認為幸福有三種形式
以滿足慾望為主的生活
熱心於政治為國家服務的生活
致力於精神世界的生活
哲學領域探討許多概念和範疇
這讓人們望而卻步
實際上它們僅僅一種思維方式訓練
比如經常被提及的一個問題
老媽和媳婦同時掉進水裡你先救誰啊
如果受過哲學訓練問題很容易回答
比如可以回答為:
先救最愛我的那個人呀;
也可以回答為:
先救我最愛的那個人呀
為什麼這種回答可以躲開問題的陷阱呢
因為「愛」是更高層面的認知
比如哲學家是如何討論靈魂這個概念呢
柏拉圖會說,
靈魂有三個部分——理智、意志力與慾望
這樣討論問題就簡單了
在所有的哲學方法論中
形而上學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概念
英文叫Mataphysics
使用形而上學記住兩個維度就可以了
是什麼(What is there)
像什麼(What is like)
任何事情終究都逃不開
是什麼像什麼兩個維度
當你描述不清是什麼
就用像什麼
康德在描述啟蒙這個詞
《道德形而上基礎》就說得簡明扼要
啟蒙就是讓你有勇氣行動
4
哲學體系不管如何複雜
無非觀念和邏輯兩個體系
觀念體系就是世界是什麼
比如幸福是什麼
公正是什麼
美是什麼
約翰· 斯特亞特·穆勒說功利主義
其實就探討一個核心問題
幸福是什麼,民眾的福利如何獲得
幸福與道德之間的關係
康德認為,兩者沒有關係
休謨、邊沁和穆勒都覺得道德是幸福的基礎
複雜的觀念體系是一種認知模式
邏輯體系則是一種認知工具
邏輯體系有推理歸納演化
簡單來說就是一句話:
邏輯就是任務分解
當我們說一個人沒有邏輯的時候
其實說的是這個人觀念體系出了問題
並不是邏輯出問題
邏輯不負責價值觀是否正確
不負責是否正義是否幸福是否美
那是認知觀念問題
邏輯只負責可靠性完備性一致性
舉個栗子吧
為了富國強兵這個觀念
壞的邏輯是:
計劃經濟+控制+戶口+貨幣緊縮
好的邏輯是:
市場經濟+人口信息和資金流動自由
再比如企業如何做品牌
邏輯1是:控制行為
潛心研發+廣鋪供應鏈+加強內部管理
邏輯2是:引導心智
無形資產+消費者定位+新品類開闢
當我們說獨立思考的時候
其實一方面是構建觀念和價值體系
也就是形而上學方法
另一方面是構建邏輯體系
也就是任務分解能力
觀念體系和邏輯體系會像DNA那樣
是一種雙螺旋的難解難分
學哲學其實也沒有那麼枯燥的
5
知識越來越沒用
是因為它可能妨礙認知和探索精神
在1970年代之前
現代計算機還沒有什麼程序可言
只能使用打孔卡帶
來輸入命令和控制計算過程
打孔卡帶最早應用在紡織業
紡織機在提花時使用針鉤提起特定經線
然後橫杆會向前推動經線下方的緯線
法國人雅卡爾1803年發明了打孔卡片
來控制這一流程
卡片上的孔可以決定針鉤和橫杆
在每一輪編織的動作
從而實現複雜圖案的自動提花
梭子每織一層緯線都需使用新打孔卡片
有了打孔卡片
精細的織錦就像是智能機器生產的
一張普通的絲織肖像畫
一般由24000行絲線織成
每一行絲線的編製都是由不同的
打孔卡片來控制
1803年生產的精美絕倫的絲織肖像畫
蒸汽機動力和打孔卡帶結合
直接改變了當時的世界經濟競爭力
中國的紡織怎麼能抗衡
其給出了重要的啟示:
富有創造力的天才提供創意
善於動手操作的工程師
負責將創意和概念變成真正的發明
非常殘酷也非常遺憾的是
在我們所有階段的基礎教育中
既不鼓勵自由想像力
更不提供動手能力
簡單說吧
當我們學習電磁效應時
何曾親手拆過電機呢
或者親手拆過電路板呢
或者親手拆過發動機呢
沒有
愛因斯坦15歲的時候,
家族剛好是做電機生意的
就經常幫家人修理電機
從而早早對電磁學有理解
在26歲時就寫出了震驚世界的相對論
當知識不能與想像力結合
不能與動手能力結合
不能與團隊結合時
知識就變得越來越沒用
否則難以理解
同為輟學的比爾蓋茨和喬布斯
竟然主導了計算機發展方向
美國矽谷的計算機歷史博物館
大廳展區正對大門有尊雕塑
是一位女性雕塑
名叫Ada Lovelace
1843年她才27歲時就率先提出了
通用計算機的一些概念
被認為是現代計算機的先驅
Ada有位大名鼎鼎的詩人父親拜倫
但她繼承了父親的敏感和才情
卻鍾情於數學
在她17歲時就對數學有很高的了解
Ada那時正協助巴貝奇構造計算機器
以求得微分方程近似解
巴貝奇從法國人雅卡爾發明的
紡織機使用打孔卡片控制
受到啟發
在兩百年的計算機探索歷程中
重大理論和技術創新
30歲以下的年輕人主導了一切
無論是圖靈機還是香農的資訊理論
無論是貝爾實驗室、德州儀器和
仙童半導體的晶體管的發明
還是Intel三傑諾伊斯、摩爾和格魯夫
發明的微處理器
都不是知識而是對未知的探索
起了決定性作用
6
知識越來越沒用
是我們總想佔有知識
是我們總是用錯誤的學習方法
好的鋼琴老師會在三次課之後
就讓學生享受和弦伴奏魅力
玩音樂的樂趣和打基礎並不矛盾
充滿想像力和樂趣過程很重要
如果大學生在學校基礎會計原理時
不能一周之內吞下整本書
然後剩下的時間開始研究年報
等著一節課一節課學習就浪費時間
大部分人學完就會忘
思維學科就有點思維學科的思辨精神
動手學科就有動手學科的樂趣
實務學科就有介入實務學科的勇氣
當一位博士找不到工作
當大部分農村小孩上不了高中
問題都不可怕
可怕的是認知能力的失去
來源:商業史記(better-of-u) 作者: 小遷 原名:為什麼知識越來越沒用——知識簡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