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談思維的三個關鍵轉變

很久沒有寫思維的文章,特別是在寫完思維的邏輯和思維的框架後,對於理論層面的自己也不太想寫,但是對於實際案例層面的寫起來又比較花時間,而且案例基本在IT專業領域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明白。

我們前面寫過思維的模式,也一直在強調思維中最重要的是模式匹配,今天接著這個話題展開談下思維的關鍵三個轉變,在談的時候結合了IT領域的一些思想,也感覺這些思想和思考方法對所有領域都使用。

1.從緊耦合到松耦合(解耦的最終目的是靈活組裝和匹配)

在軟體設計開發裡面,我們經常會談到松耦合和解耦,其原因就是盡量保證各個模塊充分自治,受外部其它模塊影響最小。而在SOA架構裡面如果談到松耦合,其核心的原因是松耦合是進行靈活組合和編排的基礎。

思維的最終目的是解決問題,當我們面對一個具體的問題解決後,就有了問題和解決方法:

問題A-》解決方法A

那可能在我們頭腦裡面就存儲了這麼一個關係,即遇到問題A用解決方法A去解決。如果我們頭腦裡面都是去存儲這種信息,那就是我們說的緊耦合,試想一下問題成千上萬,我們得存儲多少解決方法和知識點?這種窮盡和大量記憶存儲的方法顯然是不現實的。那我們實際要做什麼呢?即將解決方法分解為細粒度知識點。

問題A-》解決方法A(知識點A1, 知識點A2,知識點A3)

任何問題的解決都是已有的知識點的組合和組裝。問題和知識點時間是完全松耦合的,而解決方法只是知識點的靈活組合而已。我們只要有了最基本的知識點,就不怕任何形式的問題。

就類似我前面談售前技術建議書一樣,客戶的招標要求千差萬別,但是你只要有了(業務方案,技術方案,部署方案,實施方案,運維,人員,案例,報價單模板)等基礎知識點,你就可以應對所有的售前方案,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講客戶的招標要求或需求分解為一個個的需求點,同時將這些需求點映射到你已有的知識點上。

通過解耦,我們沒必要去存儲和記憶大量粗粒度的解決方案內容,我們只需要關係問題能否分解到已有的知識點上,只需要培養知識點如何根據問題進行組裝和編排的能力即可。也正是這個原因,任何一個問題解決後,你都要思考有哪些可復用的知識點可以入你的知識庫,而不是將該問題的解決方法入庫存儲。

2.從靜態到動態(動態的目的是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

第二點我們想談的是從靜態到動態,因為最近我們在做PPT彙報材料評審的時候發現一個關鍵問題,即靜態內容多,而動態內容少,講最終結果多而講分析過程少。

在講PPT製作的時候我曾經談到過,對於PPT的呈現只有兩類,一類是動態呈現(階段,流程,活動,演進),一類是靜態呈現(組成,架構)等。而這兩類呈現必須相互結合,相對來說動態呈現更加重要,只有動態呈現能夠說明一個事物實際內部各個組件之間是如何運作的,而只有了解了內部運作你才可能東西事物內部機理

從PPT的呈現回到我們思維邏輯上也是同樣的道理。

當我們去了解任何一個事物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前期我們可能只是了解下事物的結構和組成,但是如果你真想去深入了解事物,那麼就必須從這種靜態的組成轉變到對動態的組成過程的研究。即事物是如何動態發展演進到當前這個結構的?只有這樣你才能夠洞悉事物內部各個組件之間是如何協調運作的。

我們平時太注重結果,而忘記了對這種科學思考過程的關注。而實際上再好的結果本身都不具備可複製性,而只有科學的思考過程和方法本身是可以複製的。你得出一個好的結果不代表你就很牛逼,中間有很多偶然性;但是當你自我論證是通過很好的方法和過程,得出了這麼一個結果,那這種過程本身就具備了舉一反三能力。

原來我寫過一篇文章,談搜索引擎之毒,為啥這樣談?所有千奇百怪的問題,你到互聯網一搜馬上就搜索到答案並解決掉了,那麼這個時候你不會再去深究回答者是如何進行問題分析和思考而得出答案的,即你隨時搜索到了答案,但是你沒學會是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從靜態答案到去尋找答案是如何分析出來的,本身也是靜態到動態的過程。

3.從泛化到抽象(抽象的目的是最小化記憶,並提供為了演繹的入口)

在互聯網時代,當前人和人比較的一定不是記憶能力,而是問題分析和解決能力。而這個能力裡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當你拿到問題後,你知道從哪裡入手去解決,即問題的入口在哪裡。

我原來談到過,互聯網是一個海量的知識庫,每個人都可以獲取到,你自己的電腦裡面可能也有一個你自己歸納整理好的大的經驗庫。這麼多信息一定是不需要記憶的,需要記憶的僅僅是能夠通達知識的索引。通俗點來講就是當問題來了的時候,你知識在哪裡拿到最能解決問題的資料。

泛化和抽象,實例和類都是偏IT領域的一些辭彙。但是這些詞對於思維領域同樣適用。你平時看到的東西,實踐的東西,學習到的知識都很多,你需要做的就是進行歸納和抽象,形成你自己的概念模型,形成自己能夠記憶的最小知識集,這個知識集最後就是索引信息。

有了索引我們就能夠按圖索驥。

索引類似於軟體設計中最高的抽象層次,即介面的定義。介面中只有方法,沒有具體的實現。而索引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只需要知道不同的問題究竟應該用什麼的方法來解決,這個方法究竟是怎麼解決的?我們不需要記憶,我們只需要找到我們存儲或網上存儲的資料即可。

不同場景下不同的問題究竟應該用什麼樣的方法解決,正是我們在思維裡面談到過的,對於一個人最有價值的能力,即模式和方法論。所有的實踐我們都在積累我們自己的模式庫和匹配庫。

比如你原來做開發工作,轉到做軟體需求和業務顧問工作,你的模式庫做一次更新。

你從做財務域的顧問,轉到做供應鏈域的顧問,你的模式庫做二次更新,後續再轉域無任何問題。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但是萬物沒法全部窮舉和了解,我們要做的是記憶1這個索引。


推薦閱讀:

思維陷阱
為什麼我們需要多元思維和跨學科技能?

TAG: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