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S級角色是怎麼評定的?淺談b萌論武體系的構建

論武是b萌的特色,不能不品嘗——常凱申(誤)

自有萌戰以來,評定角色戰力就成為一大傳統並延續至今,b萌自然也不例外。

觀眾們選擇沿襲其它萌戰的評定方式,即以字母來標示檔次,通常為S、A、B等,然後為每一名角色評定檔次。若某角色與某檔次稍有差距,但又不至於劃分到另一檔次,則在字母后標上加減號,例如S-級,A+級等等。

對於b萌來說,評定角色戰力具有一個非常好的便利條件,那就是人多,樣本大,用萌戰術語來說,就是散票為主且足夠多。在這種情況下,廚團不至於有過大的影響,所以角色的戰力足以在一定時間內保持穩定,不至於有上下的劇烈變化,進而影響到戰力的評定。當然,若發生了能大幅度改變票倉,或者改變散票優先順序的事件的話,還是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的,這就是後話了。

為構建論武體系,就必須找出戰力評定的標準,以及「標杆」,作為整個體系的根基,就像國際基本單位那樣。那麼,到底怎麼來找這樣一個標準呢?

起初,觀眾們將海選票數作為戰力劃分標準,例如以30000票作為S級門檻。這樣做不無道理,因為在海選時,一個角色的票數,大體能反映出這個角色的知名程度和受歡迎程度。然而,這種標準顯然存在不少問題:

首先是「本戰跳水現象」。具體的說,就是一些在海選階段得票數很高的角色,到了本戰往往不能表現出如海選一般的優秀戰績。在15年b萌中,最著名的例子當屬奈亞子,在海選賽中攬得32728票,卻被海選階段僅有24401票的牧瀨紅莉棲擊敗。

萌王是通過一對一的對決產生的,因此「優先度「比認知度更加重要

另外,海選每日票倉的浮動,也會影響對角色戰力的預測。例如,某些海選日,運營會進行推送,這樣會吸引大量路人前來投票,導致當日所有角色的票數虛高。(17年b萌採用「得票率」這一方法進行修正,可以說一定程度上削減了這一影響)

由此可見,以海選票數來評定角色戰力水平已不現實。那麼,能否以角色最終戰績來評定戰力水平是否合適呢?

答案也是否定的。同樣止步於128強的角色,有幸運ex的鹹魚,也有如灰原哀般的強力角色,因此按戰績評定更為不合適了。

即使,16、17年出現了用來保障熱門角色不會提前相遇的種子制度,也難以保證八強角色就一定是當屆最強的八人,更極端的,出現了康娜等角色戰力與戰績極度不匹配的案例。

在這種情況下,一種更為合適的評判標準被推上了舞台,這就是「票數比」。假設有a、b、c三名角色,發生了a與b,b與c的比賽,符合以下條件:

比賽原則上為一對一;

作品受眾,粉絲群不過度重合;

三名角色的戰力(在總票倉中的優先度)在這兩場比賽中沒有顯著變化;

那麼,可以採用這種方法:比較a/b與c/b,通過這兩個票數比來大致比較a與c之間的戰力差距。

從數學角度來說,「票數比」反映了兩名角色在票倉中的優先度差距,是非常適合用來評定的指標。但是「票數比」是兩兩相比的,若要建立一個能把眾多角色納入的論武體系,就必須找出標杆作為根基。而在15年的b萌中,就出現了五個戰力高且相近的角色:

亞絲娜,連續與多名實力相近角色交戰,最終獲得季軍,被冠以「月外萌王」的稱號;

遠坂凜,在半決賽中以61945票對59023票戰勝亞絲娜,獲得亞軍;

立華奏,在1/4決賽中以53098票對55653票惜敗於亞絲娜;

佐倉千代,在被saber淘汰後,與亞絲娜戰成56634票對59929票,獲得殿軍;

時崎狂三,在16進8的比賽中被亞絲娜以54290票比54133票的微小票差擊敗。(當日由於有其它兩場同樣膠著的對決,被後世稱為「聖誕大戰」)

亞絲娜將實力相近的多名角色串聯了起來,而她們則被定位為「S級選手」,作為b萌論武體系的標杆。由此,b萌論武體系被建立起來,並將其它選手納入其中,成為後人的談資。

附:2015年b萌萌組實力排行榜

筆者有幸提供了等比數列這樣一個構想,並由b萌吧吧友雪之萊因哈特實現出來。有一絲不同的是,筆者的劃分標準是,以2/3(約0.667)為一大級,2/3的三次根號(約0.874)為一小級,而上圖中的指數推算方法與筆者的標準差別甚微。

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說「a/c就一定等於a/b除以b/c」,這樣的公式是存有一定問題的,只是因為目前總體上確實近似於這個公式,所以才沿用至今。筆者相信存在更好的能描述萌戰的數學工具。


推薦閱讀:

我們來談談一個男人吧。
如何評價b萌中夏目與羅馬尼.阿基曼的對戰?
為什麼月廚認為對角色愛能用花了多少錢衡量?
如何評價B萌運營大規模刪除置頂評論中的回復?

TAG:B萌 | 萌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