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寒笛:混得不好,就別去思考!

一個常見卻總被忽略的問題

我最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吳老師,我是做A行業好,還是B行業好?我是進A公司好,還是B公司好?

這時候,我一般會詢問對方進展到哪一步了:是已經拿到offer了要做決定,還是尚在面試環節?

對方的答覆往往是:還沒開始投簡歷呢,我就想提前思考一下。

其實這樣的思考,就和調戲已婚女同事一樣,沒有任何實質意義。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如果你對於對方行業和公司完全不了解,他們提供的職位、薪酬、工作內容你也不清楚,你很難判斷這個機會適不適合自己。

況且不是你選了某個行業,或者某個公司,你就能順利進入,所以這樣的思考和糾結沒有什麼實質意義,就跟我小時候糾結「長大了是娶陳慧琳還是孟庭葦當老婆」一樣。

一個常見但總被忽略的問題就是:你在踏出求職的第一步前,想得太多,糾結太多。

遇到這種情況,我的建議很簡單:不要多想,你覺得這個行業或者公司有可能適合你,你就投簡歷或者找關係去面試,拿到offer再說。

很多你起初很疑惑的問題,都會在面試過程中迎刃而解。

無效思考

當然,這篇文章要談的不是求職問題,而是一個更大、更宏觀的命題:思考。

我發現很多人對於現狀不滿意,但是又無力改變。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無效思考太多。 雖然大家都知道思考和行動應該相輔相成,但是95%以上的人,最大的問題都是無效思考侵佔太多時間精力。

就像一個房間,總是裝了很多沒用的東西。再怎麼精心布置,還是覺得擁擠不堪。

如果一個人混得不好,多半是兩個原因:

第一,他思考的結果是錯的;

第二,他思考的結果是對的,但是他沒去行動。

不管是哪種情況。減少思考,甚至階段性的放棄思考,對他都是有益處的。

第一種情況,如果一個人思考的結果是錯的,那減少思考就相當於止損了。這種情況就少想,多做,多做鐵定有價值的事情,多跟著牛逼的人做事。就像你地圖有問題,跟著導遊和識路的人走就對了。

第二種情況,一個人想的是對的,但是想了沒去行動。這時候也需要減少思考,因為你行動力太差了,大部分時間、精神和能量都放到思考上了,所以要把這部分能量騰出來,轉化到行動力上。很多人抱怨自己沒有行動力,我覺得問題沒說到根兒上。根本原因在於無效思考太多,稀釋了你做事的精力和興奮感。

很多事情,說起來複雜,做起來也複雜,但其實關鍵點就那幾個。

你把握好幾個大原則,執行下去就行了。而你要是站在原地想,很多思考都是想當然的,是錯誤的。想兩天和想兩個月,沒什麼本質差別。

我剛上大一的時候,因為演講比賽認識了英語學院的一個漂亮女生。

我反覆糾結:

我到底是不是真喜歡她呀?

她對我有沒有意思呀?

她是北方人,我是南方人,會不會有文化差異呀?

她要是拒絕我怎麼辦呀?

結果搞得自己很痛苦,糾結了兩個月才敢約她出來吃個飯,吃飯期間她提起自己上周剛答應一個學長的追求(當然,現在想來也可能是她編的一個借口)。

這件事讓我懊悔不已,要是自己不糾結這麼久,早點行動說不定就成了,或者早點死心了,也不至於受這兩個月的罪了。

很多時候,人活得不快樂,就是太閑了,胡亂思考。比如文藝青年群體,總容易多愁善感,本質上還是因為沒有事做,容易東想西想。

所以你也很少見到哪個大忙人活得非常痛苦,一般都是閑的人活得痛苦。所以減少無效思考,也能增加你生活的快樂程度。

假設你每天清醒的時間有16個小時,每個小時出現一次所謂的「無效思考」(這個頻率其實不算高),每次佔用你5分鐘的時間,那麼你一天下來胡思亂想的時間就達80分鐘,一個月下來就是2400分鐘,即40個小時,一年下來差不多是500個小時。這500個小時簡直就是白白浪費了,還不包括它牽扯的精力和注意力。哪怕你減少其中的30%,你的人生效率和幸福感也會大大增加。

大部分人都覺得自己很聰明。當然確實也有真正的聰明人,但是大多數人,還是高估自己智商了,不然都考上清華北大了。

大多數覺得自己格外聰明的人,反倒容易載跟頭,就像出事的都是老司機,淹死的都是會水人;覺得自己是個傻子的人(當然,這個比例確實也很少),埋頭苦幹反倒容易把事兒做成,也不容易隨便掉入什麼陷阱。

如果你對於現狀不滿意,可以評估一下自己是不是花了太多時間和精力在無意義的思考上面。現代人除了油脂和蛋白質攝入過量以外,確實也大量存在思考過量的情況。

其實真正的深度思考,不需要太頻繁,每周一次就可以了。每周一次回顧這周的經驗和教學,其他時間都應該埋頭苦幹。

想要創業,先做一下市場調研;

對現在工作不滿意,把簡歷先在網上投一投,測試一下市場行情;

聽說了某個發財新機會,找懂行的朋友聊一聊,了解一下;

喜歡某個異性,先在微信上聊一聊,或者約出來吃個飯。

現在就行動起來,比呆在原地空想要有效和快樂得多。一旦你動起來了,踏出了第一步,後面的事情其實都沒有那麼難。

最後再補充兩個自我管理的工具,幫助大家減少無效思考,多去行動,多去做有價值的事情。

兩個工具

1.「刷牙數數」法

我以前牙齒經常出問題,經常有蟲牙的問題。原因在於總是刷不幹凈牙,因為我這個人沒啥耐心,你要我每次判斷把牙刷乾淨沒有,我也不知道怎麼判斷。你要我耐著性子多刷一會兒,剛補完牙還有點動力,過一段時間就草草了事了。

後來我自創了一個辦法,就是給自己定個規矩:每次刷牙的時候,左邊刷一百下,中間再刷一百下,右邊再刷一百下。

這個規定執行起來也不是很難,更重要的是,我不用每次糾結自己刷乾淨沒有,反正次數達標就OK了,結果牙齒就很少再出問題了。

後來我把這個「刷牙法」推廣到很多其他事情上:給自己要做的事情定一個數量標準,盡量把事情程序化。

比如我全職創業的時候,我給了自己半年期限。半年做得起來就做,做不起來就回去上班,結果做成了。

我看一個新劇,耐著性子看十分鐘,要是十分鐘之內都吸引不了我,我就放棄了。

買股票後,設置一個止損點,跌倒原價80%以下我就全賣了,也不用每個價位都糾結一番。

包括買比特幣也是這樣的,我給自己定下了一個規矩:如果跌到每個8000美元以下就買,沒有就算了。所以現在一直沒買,也沒有被套牢,哈哈哈。

美國有一個搭訕達人,發明了一個「三秒法則」,即你看到美女之內的三秒一定要開口搭訕。

其實也是在利用「刷牙數數」法的原理,因為你要是拖太久,想太多,就不敢開口搭訕了。

用「刷牙數數法」,制定一個數量指標,能有效減少無效思考和糾結的時間和精力。

2.請教牛人

很多事情,你想不明白,很可能是你水平不夠,或者你鑽牛角尖了。

你要是想不明白,你就去問比你牛的人。

比你牛的人,往往經驗比你豐富,格局比你大,站的高度更高。

怎麼判斷一個人比你牛呢?就是他掙的錢比你多很多,就說明他比你牛。

我小的時候,沒啥主見,覺得誰說的都是對的。上到學校老師,下到計程車司機,講的事情都挺有道理的,我也不知道該聽誰的。

後來我就有了一個篩選原則:拿不準的事情,去請教一下比我更有錢的人。

結果一試,發現這個方法雖然不是100%管用,但基本是80%的情況管用。

他們哪怕不能提供一個詳細具體的解決方案,也會提供一個有價值的思路,讓你知道該怎麼去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你想想身邊有哪些靠譜的牛人,你多去向他請教,或者跟著他干,或者模仿他干,這個方向肯定是沒有什麼大問題的。你要是身邊沒什麼牛人,你來問我,也是可以的。

結語

人這一生其實真的很短暫,真正有時間、精力幹事情的,也就這麼幾年。如果把大好光陰浪費在無效的思考上,其實是很划不來的。

如果你過去幾年的表現,都沒達到你自己的預期。

你期待2018年有所改變,那麼我給你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建議:不是增加,而是刪除。

刪除你大量的無效思考,為你人生的CPU騰出運行空間。

混得不好,就別去思考。

另外,我的公眾號:吳寒笛可愛多(微信ID:whdkad),我會講一些私藏乾貨。沒什麼財務野心,想看雞湯的朋友就不要關注了,心靈比較脆弱的朋友也不要關注了。

推薦閱讀:

「片面的事實就是謊言」這句話對嗎?
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會變的是什麼?
大家是怎麼面對人生低谷的?
如果你的父母從來沒有教你什麼,有哪些能力是必須的並且可以通過自己後天培養的呢,請問要怎麼培養呢?
哪篇文章讓你有最刻骨的感受?

TAG:思考 | 糾結 | 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