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塞繆爾巴伯《弦樂柔板》—悲情輓歌

音頻鏈接:music.163.com/#

文/林琪雨

《詩·大序》曰:「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語言的盡頭是音樂的開始, 音樂的盡頭是舞蹈的開始。

2004年,BBC的「今日」欄目的聽眾投票選出的最悲傷的古典樂就是這首《弦樂柔板》,這是一首蘊含巨大悲痛力的曲子。

《弦樂柔板》其實算不得嚴格意義上的交響樂,原是巴伯的《弦樂四重奏》中的第二樂章,1936 年他將此章改編為了管弦樂。

1936年正是巴伯春風得意之時,此時其獲得美國羅馬大獎在義大利遊學,身邊有自己的終生伴侶梅蒂諾,怎麼會寫出如此悲傷之曲也是個難解的謎。

1938年1月的時候巴伯送了一份樂譜給托斯卡尼尼,托斯卡尼尼隨後沒附加任何評論就把樂譜送了回來,這讓巴伯十分生氣。托斯卡尼尼才通過梅諾蒂向巴伯解釋說他打算指揮這曲子,退回樂譜是因為他已經記住了全曲。據說托斯卡尼尼直到首演前一天才再次看樂譜。

該曲由托斯卡尼尼於1938年11月5日指揮NBC交響樂團首演,首演在洛克菲勒中心的第八工作室,首演同時通過電台向全美轉播。首演後該曲獲得盛譽無數。

紐約愛樂樂團前首席大提琴洛恩·芒羅說:

即便你不熟悉巴伯的柔版,音樂的感染也會讓你確信,你欣賞到了一場絕妙的演出。無論對於樂手還是觀眾來說,演繹好這首曲子就像經歷一場宗教儀式。

亞歷山大·J·莫林(Alexander J. Morin)說,

這部作品「充滿了悲哀和憐憫之情,讓人忍不住流淚。

奧林·唐斯指出,巴伯這首曲

「在整體和細節上都達到了完美的地步,如同一件精美的手工品。」

在《指揮家選集分析》一書中,約翰·威廉·穆勒(John William Mueller)用了20多頁的篇幅介紹弦樂柔板。

這是為數不多的在冷戰期間還在蘇聯上演的曲目之一。

這首曲子已成為安魂曲代名詞,是典型的哀樂,葬禮、地震海嘯、恐怖襲擊之後,都有這首曲子的身影。肯尼迪總統葬禮上演奏的就是這首《弦樂柔板》;2001年「911」事件後,指揮家斯拉特金第一時間指揮自己的樂團在音樂會上臨時加演這首作品,後來演出視頻被上傳到網路,其點擊突破五百萬人次;2008年「512」汶川地震後國內的一些音樂會上,也出現了這首作品。巴伯去世六天後,伯恩斯坦親自指揮紐約愛樂演奏這首「弦樂柔板」來悼念他。

比爾·麥格勞克林認為巴伯的這首柔板在美國的地位就是埃爾加的威風堂堂第一進行曲在英國的地位。

《弦樂柔板》也被用於眾多影片之中,比如《象人》、《野戰排》、《羅倫佐的油》、國內電影《8節課》。

在電影《野戰排》中,《弦樂柔板》響起,從林中升起陰霾和哀傷,它不再只是配樂了,它的經典,它的反覆盤旋,把一場戰爭升華到永恆的人性反思: 「我們不是和敵人作戰,我們是和自己作戰,敵人在我們心中」。

巴伯1910年出生於美國一個具有深厚音樂底蘊的家庭,他父親是醫生,母親是鋼琴家,姨媽姨父分別是歌唱家和作曲家。巴伯從小就很有天賦,7歲就作了人生第一首曲子,並立志要成為作曲家,在九歲的時候給他媽的信這麼寫的

我寫信是為了告訴你一個不太好的秘密,知道後請不要傷心,因為這不是你我的錯,我就直說了:我確信我想成為一名作曲家而不是一名運動員。求你不要讓我去踢足球來忘掉我的未來職業理想,我一直不知如何向你坦白這件事,這幾乎讓我發狂。

巴伯12歲成為教堂的管風琴手,14歲考入費城的柯蒂斯音樂學院。畢業後到羅馬深造,28歲寫了《弦樂柔板》。他是一位同性戀,18歲時遇見了他的終生伴侶——歌劇作曲家梅蒂諾,兩人相伴終生,巴伯1981年去世,享年70歲,梅蒂諾2007年去世。梅蒂諾是義大利裔的美國人,他倆都是科蒂斯音樂學院的學生,兩人都兩度獲得普利策音樂獎。梅諾蒂曾為巴伯的作品《瓦妮莎》編寫過劇本,還修改過巴伯的《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劇本。

樂曲分析

《弦樂柔板》(Adagio for Strings,Op.11a)運用一個悠長而級進時的旋律線條作為主題,持續重複了7 次,可以分為三大部分,可算作是一個單三部曲式的結構形式。在反覆過程中,按照「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交替出現順序發展,使音色不斷變化,音量不斷加強,經歷能量積聚,再到能量釋放的過程,形成一個拱形的旋律結構形式。在作曲技術手法上運用對位法,同一主題不斷摸進,有時重疊,頗具賦格音樂的魅力,使音樂的發展連綿不絕、絲絲入扣,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此曲的和聲手法比較傳統,屬調式和聲範圍,但在運用上較特殊。如:樂曲從下屬七和弦開始發展,而結束在屬和弦上,沒有解決到主和弦的結尾,給人留下悠長的回味。其次,值得一提的是,此曲運用不太常見的4/2拍,其特點是拍速度、拍值長、節奏重音間隔遠,但作曲家運用和聲、復調和曲式上的手法,不僅沒有使這樣節奏的音樂顯得冗長、拖拉,反而增強的樂曲的凝聚力,使音樂在集聚能量的同時,深深觸動著聽者的心弦。

參考文獻:

維基百科,Adagio for Strings,Adagio for Strings

田藝苗:《塞繆爾巴伯<弦樂柔板>》,mt77.com/mqjs/othermusi

賈琦:《解析巴伯<弦樂柔版>的藝術魅力》,載《黃河之聲》2012年05期


推薦閱讀:

遇見帕格尼尼(上)
對於貝多芬而言,一封遺書能帶來什麼?
【吟遊詩人】李斯特的巡禮之年·瑞士
《音樂美學》讀書筆記——2. Absolute Music by Thomas Grey

TAG:古典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