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九世紀,做「佛系」青年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最近,「佛系」這個詞一夜之間紅遍微信朋友圈,不少人都在自己的生活里找到共鳴。什麼是「佛系青年」?據說,佛系青年不爭不搶,不求輸贏,有也可以,沒有也行,一切隨緣。 但真·「佛系青年」的自我修養,可不是這樣就夠了。
我們發現,對「佛系」的熱追簡直是我們人類一直在乾的事情。倒轉時空,讓我們看看,在完全不同的時空背景之下,「佛系」青年的人生是什麼樣的?
- 誰是十九世紀「佛系」青年優秀代表?
回頭看看,「佛系」態度在很多年代都曾流行過。誰是過去的「佛系」青年代表?腦海中第一個想到的,也許就是瓦爾登湖邊的梭羅。
28 歲的梭羅選擇在1845年的美國的國慶日,住進了在瓦爾登湖湖畔的小木屋裡。為了表達對物質財富過度追求的不滿,他在瓦爾登湖湖畔森林中親手搭建起一個小木屋,距離康城市區只有 1.6 公里,自己種豆子、蘿蔔、玉米和馬鈴薯。
「不僅要觀日出和黎明,如果可能,還要瞻仰大自然本身」,梭羅寫道,他認為只有自然的生活才是好的。
也許是受「佛系」態度的引導,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許多美國作家、經濟學家、人類學家都開始主張一種外在簡樸、內在充盈的生活方式。
梭羅身處的時代,正是美國由農業時代轉向工業時代的轉型期,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拜金和享樂主義悄悄蔓延開來,這或許也與我們當代的時代背景顯現出某種相似之處。
- 全世界對「佛系」的迷戀也不是一天兩天
現代人對「佛系」的迷戀也並不是從這個月才開始——韓國製作人羅英石在三年前就曾推出了一檔新節目《三時三餐》,至今播出已經三季,而每一季網友評分都在 9.0 以上。
和常見的搞笑綜藝不同,《三時三餐》展現的是自給自足的有機農生活。第一季中,成員們離開都市、前往農村,廣闊的高粱地和開放的灶台成了攝像機捕捉的主要場景。
他們在鄉村裡為每一頓飯而努力,自己釀酒、燒湯、做泡菜,重新發現了種地、生火、煮飯的樂趣。
每個來到節目的嘉賓都會說節目太無聊了,連主演都嚷嚷這個節目遲早完蛋,但卻讓觀眾欲罷不能。網友評論說「真的非常平淡,結果竟然莫名其妙開開心心看完了」,「明明是簡單到極致的節目卻看的津津有味」,也有人一語道破:「就因為是平淡的日常,更能引起共鳴」。
大受歡迎的還有類似題材的電影。今年的北京國際電影節,為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專門安排了專題展映,套票在 46 秒內就被觀眾全部搶光。
了解是枝裕和的人都知道,相較於擅長製造戲劇衝突的電影導演,他更像是一個平凡生活的記錄者,「讓事情慢慢生長,然後拍它」。
在《海街日記》中,就有太多讓人回味無窮的簡單的生活細節。導演選擇拍出姐姐打理庭院里老梅樹的情景:消毒,除蟲,飽含期待之心的看梅花開,摘梅子,釀梅酒,與姐妹對坐對飲。
從《步履不停》的天婦羅和鰻魚飯,到《海街日記》的梅子酒和沙丁魚,他以白描的手法將家庭日常娓娓道來。觀眾樂於沉下心,跟隨導演溫柔敦厚的鏡頭,咀嚼一茶一飯的瑣碎細節。生活的天然和淳樸的美,從每個平淡的鏡頭裡滲透出來。
為什麼平淡的東西,卻讓人慾罷不能?
英國獸醫吉米·哈利上世紀寫下的《萬物有靈且美》或許回答了這個問題。2015 年,這本書在國內再版後登上了圖書網站的暢銷榜。
「活潑的生命完全無須藉助魔法,便能對我們述說至美至真的故事。大自然的真實面貌,比起詩人所能描摹的境界,更要美上千百倍。」吉米·哈利在書中寫道。他寫土地,寫村子,寫鄰居,寫動物,他會跑到山頂的草原上享受沒有雜質的陽光……他的文字打動了千千萬萬英美讀者。
其實在國內,如果你留意,初戀題材的青春校園劇也開始回歸。在《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和《你好,舊時光》里,少男少女穿著寬鬆的校服,騎著單車,小心翼翼守護默默發芽的情愫,打動觀眾的不是轟轟烈烈的傳奇,只是淺淺的、純純的愛意。
- 當我們追求「佛系」的時候 我們在追求什麼?
其實「佛系」並不是真·出世,更多的是一種對簡樸平靜,精神豐盈,不強求的生活態度的嚮往。這種態度不僅僅是一個流行一時的身份標籤,而更多的是根植在人們的心裡的對淳樸自然生活的眷戀。
在生命的最後兩年中,盧梭寫下《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在碧茵納湖中心的聖皮埃爾島,盧梭獨自面對幾顆星星和點點翠綠,他寫道「我所懷念的幸福是種簡單持久的境界,本身並無強烈刺激之處,但它持續愈久魅力愈增,最終在時間中得到一種極致的幸福」;
莊子在《知北游》中論述「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認為人應當保持自然的本心,與天地相近,與萬物相通。
不僅在形而上的方面,中國人也在世俗生活中秉持著對淳樸生活的迷戀以及對自然製品的喜愛,這滲透在生活的每個細節中。經典小說《紅樓夢》里描寫平兒化妝用的胭脂是「上好的胭脂擰出汁子來,淘澄凈了,配了花露蒸成」,粉是用「紫茉莉花種,研碎了,兌上料制的……輕白紅香,四樣俱美」。
在日本,人們則將對淳樸自然之美的體味融入茶道和庭院審美當中。「侘寂」美學在日本擁有著不可取代的重要位置。日語中「侘」的原意中有樸實、簡陋的意思,受到佛教禪宗的影響,這個略帶貶義的字演變為一種美學,成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兩千多年前的莊子,啟蒙運動的先賢盧梭,兩百年前選擇湖畔棲居的梭羅,俗世生活中的人們,與今天城市寫字樓里的「佛系青年」在精神上彷彿遙遙呼應。也許我們內心對歲月靜好始終保持著不變的期許,這種態度不管在過去還是現在,都沒有改變。
對於現代生活中的人們來說,這樣的態度反映在很多人開始偏愛更加平和從容的人生態度,追求有機食品,衣食住行都堅持使用純天然原料,希望為人處事能夠更加簡單……「佛系」標籤的紅極一時,只是他們之中小小的一角折射。
只是,在現代文明的大背景下,去堅持這份追求也更不容易。
理解人們對於天然材質的喜愛,對於單純生活的喜愛,御泥坊也在以自己的努力支持著這份追求。在生產護膚品的過程中,御泥坊對取材用料上更多了許多「較真」,從原材料的第一關開始,到製作生成的每一層工序,都希望能夠盡自己的努力,貼近原始和自然的狀態。
秉承「至純至凈」的天然養膚理念,御泥坊為消費者提供一種天然純凈的護膚選擇,帶給大家簡單、愉悅的護膚體驗,支持現代人對純凈自然之美的追求。
點擊觀看-御泥坊面膜,你不了解的國貨力量!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