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學霸的學習方法論

這篇和醫學沒有直接關係。是因為後台有很多朋友,特別孩子家長留言,問我有沒有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所以我想寫幾點和大家分享。

首先聲明,我不是學霸。我小學和中學的成績常年在中等偏上,好的時候班裡前十,差的時候跌到二十幾也是正常。唯一一次期末考試班級第一還是趁著爸媽不在把金庸小說全集看完的那周,基本沒複習,純屬運氣。高考時也就考了一個不痛不癢的632分,夠上浙大,不夠上北大清華。

我本科畢業的平均GPA是3.69 (總分4)。我的醫學院更奇葩,考試是不記分的,只有及格或不及格,而且是可以帶回家在網上考的,信任你不作弊。匿名制,只要及格,除了你自己,沒人知道你的分數。學校的說法是把我們當成「為自己和病人負責的成年人」來看,所以不需要監視我們考試。

就學習方法論而言,我可能沒有真正的學霸有發言權。這裡僅我個人看法,供大家參考。

好的學習氛圍

回想了一下自己的學生時代,我覺得對我影響最大的因素還是一個好的學習氛圍。這裡要感謝我父母,他們在學習上沒有給過我什麼壓力( 我媽把壓力都轉移到鋼琴上了),也從不查我作業,考試分數有些上下他們也不太當回事。

唯一的要求是晚上不能看電視,當然他們自己也做榜樣,不看電視,還有是必須10點半上床睡覺。但其餘就隨我自由在房間里做事,也不查我。這種輕鬆的環境讓我從來沒覺得學習是件很痛苦的事。

我從小就喜歡看書,而且是各類雜書。爸媽沒有特意要求我看書,只是家裡有一面牆的書架,從地板到天花板,放滿了各種書籍。我放學回家早,自己東翻翻西翻翻,就把這些書全看了個遍。也養成了喜歡看書的習慣。

我就讀的效實中學,是一個以學習環境寬鬆出名的學校。基本沒有補課,作業量相比其它重點中學也少很多。老師的總體水平也很高。

這些都是自己無法控制的外因,但讓我覺得很幸運的地方。

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

很早我就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 (雖然爸媽也沒少幫忙)。

剛上小學時,由於在幼兒園沒上過提前教育(我的幼兒園就是每天瘋玩),所以連拼音字母都沒學。剛開學就很受打擊。那時我媽跟我說,你拼音不好,是因為你以前沒學過,不用灰心,只要努力,就能追上去。她鼓勵我每天放學回家時坐在她的自行車後面背拼音,然後這個小挫折就很快過去了,也幫我樹立了自信心。

就像前面提到的, 做作業從來是自己的事。晚上回家吃飯聊天,然後一家人就自管自做事。爸媽有自己的事情做。我房門一關,他們也不知道我在幹什麼-當然大多是時候是學習,練琴, 但看看小說,聽聽音樂,寫寫日記的時間也是很多的。

所以我很早就建立的一個概念就是學生的任務就是學習,為的是自己以後有更多的選擇和良好的發展,就像家長的任務是兼顧家庭孩子事業等等。 (成年以後才意識到成年人的任務比孩子的任務繁重一百倍啊,什麼先苦後甜,都是騙人的,所以好好享受學生時代吧)。

找到學習的動力

在沒有找到做醫生的理想之前,所謂的動力其實是很膚淺的,但也挺有效。

記得我的第一個動力是小學時我媽許諾,如果連續10 個拼音聽寫拿一百分,就給我買一個自動削鉛筆器。那時很流行那種手搖的自動削鉛筆器,殼子花花綠綠的,有不同的動物形狀,我一直想要一個,所以動力滿滿的。當我把自動削鉛筆器捧在手裡那種幸福的感覺,現在想來還很美。

後來很長一段時間,我的動力就是快點把作業做完,讓我有多餘的時間做喜歡做的事情,比如看雜書,聽音樂,編故事。所以我每天都盡量在學校把作業寫完,這樣晚上有時間預習第二天的功課,第二天上完課後作業做起來又很輕鬆,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高中時候,我明確了想要出國留學然後考醫學院這個目標,爸媽也很支持。這成了我最強有力的動力。

高二的暑假我去上海新東方補習,為考雅思做準備。記得那時一個人寄住在新東方附近一個高校的學生宿舍里,每天一早去上課,上完一天課後晚上接著自學英語,然後每天晚上跑步。當時我超迷 《柴可夫斯基鋼協第一部》,所以晚上跑步聽的就是那個,雞血滿滿的。一個多月的時間,我沒有缺過一節課。新東方班裡不乏有很多想要出國留學的同齡人,但很少有幾個是用心學的,遲到早退逃課的不少,像我這樣努力的找不出幾個。暑假結束我的雅思考了7.5分。

由於北美的醫學院是本科畢業後才申請的,也有不少過來人告訴我考醫學院非常難。但由於目標明確,又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居然也讓我撞進了耶魯醫學院。

因為奔著申請醫學院的目標,我把大學四年的課程壓縮成了三年提前畢業,所以大學期間每年暑假我都要做科研加上課。申請醫學院的那個暑假,我在一個實驗室做全職研究,每天從家到實驗室單程自行車就要1個小時,但作為唯一的鍛煉時間,我還是很享受來回2個小時的蒙特利爾城市騎。每天晚上我還要上文學史課,有一大堆文章要讀,剩下的時間就是為醫學院申請做準備。

那時陪伴我的是很多莫扎特和巴赫的音樂,邊聽邊學起來特別容易進入狀態。每天早上6點起床,晚上11點睡覺,生活很有規律。一個夏天下來,人晒黑了,但身體更壯了。現在回想起來,那是我最辛苦也最享受的一段時光。由此可見有一個明確目標的動力是多麼強大。

意識到學習是一輩子的事

我爸經常說,要把學習當吃飯一樣,每天來一點,這樣既不會撐著又不會厭煩。我特別認同他的理論。

作為醫生,「學到老活到老」應該是最好的寫照。剛入醫學院時,有個教授曾說過,你們現在學的知識,等你們畢業時有一半已經過時了。雖然有些誇張,但也差不太遠。醫學領域的發展非常快,經常有新的理論和療法出來,很多是推翻以前的,所以如果不能經常更新知識,很快就會落後。現在,除了臨床的工作外,我基本上每天都要讀文獻和學習。

有人做過研究,住院醫畢業五年後,如果沒有不斷的學習和知識更新,這個醫生水平就會下降很多(外科之類動手的是例外),所以醫生不是越老越好,要看醫生本人有沒有持續學習。這也是為什麼在美國的醫生每年都要滿足一定的「醫學再教育學分」 (CME), 每幾年要重新進行執照考試,以保持執照有效的原因。

所以,選擇了醫生這個職業,就要一輩子當學生了。但很多別的行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做金融的需要不斷了解經濟和市場變化,做廚師的需要不斷學習不同的烹飪和菜式來創新。 即使不需要在工作中太多學習,人的一生中學習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開車,用電腦,打字,都是近二三十年普及的事,但成年人如果不學就被時代淘汰了。在學生時代就有這樣的意識,對我來說受益匪淺。

了解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說了這麼多,最後說說方法論。我的理論是,100個成功的人有100種成功的方式,不論成功學的書寫的再動聽,其實是不可複製的。學習的方法也是一樣,100個學習好的人有100個方式,其實也無法複製。

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比如我知道自己的強項是理解和邏輯思維能力,而記憶和方向感是我的弱項,所以中學時學地理就比較吃力,在醫學院時學解剖也比較吃力。需要花更多的時間,這是不得不做的事。我的醫學院班裡確實有「照相式記憶」(Photographic memory)的同學,也就是真正的過目不忘,但他也有他的弱點,所以就沒什麼好羨慕的了。

比如我知道自己對用耳朵聽過的東西容易吸收,記得住;而光看課本則容易打瞌睡。所以即使大學和醫學院時我的很多課是錄像的,可以睡懶覺不去上,很多同學也選擇自己看書自學,我還是會每節課都去上,需要的時候再聽一遍錄像鞏固。現在我也經常在開車或做飯的時候聽各類感興趣的播客(podcast), 因為我知道這是最適合我的學習方式。

比如我知道自己做很多事情是憑興趣,有興趣有目標才會做的好,所以我一直都給自己定短期和長期的目標,也盡量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比如我知道自己沒法長時間集中精力學習一個科目,所以我就安排幾個科目輪流著學,這樣可以讓我的大腦保持新鮮,學得進去。

這些都是適用我的方法,但對別人不一定適用。

最後,我覺得學習要會用巧力,會「偷懶」。 有時花一點時間思考、布局怎樣學習最有效率,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味的「傻學」、用題海戰術,是最不可取的,因為時間是最寶貴的資源。

希望我的這幾點心得,能對你有所幫助。

作者簡介:

冰球,美國耶魯大學臨床醫學博士(MD)和工商管理碩士(MBA)。現於美國排名前三的教學醫院做內科醫生和醫院管理。分答認證號:冰球醫生

推薦閱讀:

如何在第一年住院醫生時生存下來?
USMLE中Urology臨床知識匯總(1/3)
Dr. Diana D. Lee受邀參加2017年協和-霍普金斯老年醫學論壇
USMLE:美國醫學執業考試超過百年
參加USMLE考試,需不需要砸鍋賣鐵?

TAG:USMLE | 醫生 | 醫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