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萬聖節淹沒的重陽節

這個周六,10月28日,九月初九,重陽節,查了一下這個周末的親子類活動,全是萬聖節的。

萬聖節,在中國,尤其在大城市,是一年比一年火,而且在眾多的中國的,外國的節日當中,最深入小朋友的心,最被小孩子們熟知。

每年的萬聖節都在10月的最後一天,但商家基本上都提前一個月開始預熱

而大大小小的各類兒童親子機構,為了迎合孩子們繁忙的課餘時間,更會把萬聖節的活動紛紛提前到萬聖節前的周末來進行。

於是,今年過節之怪現象:萬聖節提前預熱,重陽節變「崇洋節」,與熱鬧紅火的西方「鬼節」比起來,傳統節日似乎被人遺忘了。

但是,萬聖節到底是怎麼來的,人們到底在慶祝什麼,如何讓孩子了解?如何讓孩子參與?

先來說說萬聖節是個怎樣的節日吧

萬聖節,是西方的一個節日,最初,人們是為了將在這一天來臨的鬼魂嚇走而打扮成妖魔鬼怪的樣子。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變得含有喜慶的意味。大家極盡所能的將自己打扮得鬼模鬼樣,讓鬼節變得趣味有激情。 萬聖節期間,許多公共場所乃至居家院落,都會布置上很多裝璜,諸如各式鬼怪呀、南瓜燈呀、還有黑貓以及巫婆的掃帚之類;孩子們會穿上每年不一樣的萬聖節服裝,拎著南瓜燈的提簍去挨家挨戶地討糖,說是「trick or treak」。

現在的萬聖節已經完全沒有了宗教迷信色彩,它成了一個孩子們的節目,也是年輕人化裝舞會的節目。隨著西風東漸,在我國,萬聖節也漸漸成為孩子們被允許挑戰一些恐怖意味東東的特殊日子,各種各樣奇思妙想的萬聖節活動層出不窮。

如今萬聖節在幼兒園,小學,校外培訓機構,都算得上是個重大節日,會有化妝晚會,會有做南瓜燈的功課,甚至會有邀請家長和孩子一同盛裝(萬聖節化妝)出席的慶典。更不要說各類機構策劃籌辦的各類活動,各種商家名目繁多氛圍營造。

那麼面對這樣色彩濃重的西方節日,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們去渡過呢?

這個時候,面對單純的孩子,如何過節,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教機。

社會對節日的活動一直做著正面的引導:

要求大人教育孩子們不做恐嚇性的惡作劇,也要求大人帶孩子一起出門(一般是大人架車停在路邊,小孩去敲門討糖)。要求孩子只許去門口有節日布置的並點了燈的人家,否則不去打擾。另外討糖過程的始終必須站在大門口等待,不許進屋,討回的糖也要交大人檢查後才許吃。對接待孩子的人家也要求不給自家製作的食品也不給未包裝的食品。公共場合以及居家周圍的節日布置都是自願的。鬼臉南瓜燈、白網黑蜘蛛等,都已經成節日的裝點,全然沒有了駭人的鬼魅色彩。

在多數參加萬聖節活動的家長的心目中,萬聖節沒有什麼更為特殊的意義,就是有趣,熱鬧,孩子們喜歡,畢竟,我們自己的國家,沒有一個節目,能這樣讓孩子們放開去淘氣,理直氣壯去討要糖果,隨心所預地把自己和爸爸媽媽打扮成想像中的樣子,更不要說親子一起動手做南瓜燈的溫馨場景,一同手牽手提著南瓜燈在夜色中行走的溫暖感觸……

這樣一個原本有些驚駭的節日,在孩子們眼裡變成了搞怪,創新,更多歡笑的日子,孩子們不知道什麼叫崇洋,不知道什麼叫媚外,更不知道什麼是宗教,適合他們的,他們就欣然接受,並樂在其中。每一年的萬聖節,孩子們心中留下的多是快樂的記憶。

對於萬聖節的活動,只有極少數的家長會介意這個西方的鬼節,會覺得鬼魂之說對於孩子而言會有不好的影響,而把孩子置身於恐懼鬼怪的氣氛底下,徒增無謂的懼怕,另外也只有極少數的孩子會被一些鬼怪的造型氛圍嚇哭,更只有極少數的孩子會借這樣的一個機會去進行負面的惡作劇和行動,表現出一些惡劣的行為。既然只是少數情況,多數家長孩子都是不介意,不會太多考慮,只要開心就好。

但不考慮,不介意,不等於不存在,所以在參選萬聖節兒童活動時,要優選非常適合孩子們的主題,能釋放孩子的無限創意,開心歡樂滿滿。

萬聖節,往往離不開鬼魂與恐怖,但其實孩子們對於「妖魔鬼怪」的認識也許與成人完全不同,而過分保護孩子讓他們遠離這些黑暗題材也未必是一件好事。所以,我們不必通過血腥的造型或恐怖的畫面把對「妖魔鬼怪」的恐懼傳遞給孩子,我們可以打破常規,用一種溫暖而唯美的方式,給孩子們帶來歡樂和感動!

哪些活動更為適合孩子們呢?

創意

孩子的創造力是無限的,所以借萬聖節這個名頭,讓孩子自己設計自己的服裝,自己製作有自己特色的南瓜燈,自己繪製自己面具,都讓他們樂此不疲,並讓成人為他們的創意驚嘆。

淘氣

難得有這麼一個節日,允許孩子們淘氣,搞怪,把活動設計得新奇,有關卡,有趣味,能讓孩子們藉此時機來適當地淘氣,釋放自己

禮儀

討要糖果的環節,不是搗蛋,討人嫌,而應該藉機教會孩子禮貌的談吐,有教養的禮節,有禮貌的感謝

親情

有些節日是一定要和爸爸媽媽一起過的,對小孩子來說,萬聖節就是其中一個,如果孩子穿上的是媽媽親手縫製的服裝,如果孩子手中提著的是爸爸幫助切割製作的南瓜燈,如果一家三口精心裝扮盛裝出現,你猜,在孩子的心目中,這和爸爸媽媽一起歡慶的時光會留下怎樣的印記?

可說的太多,從本心來講,我們依然不希望萬聖節的南瓜比起重陽的茱萸重要得多,西方的鬼魂們比中國的鬼魂有趣得多。

王維的那首膾炙人口的<九月九日至山東兄弟>,是小學生必背古詩詞,甚至很多幼兒園的孩子也會背,可算是千古名作,婦孺皆知。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描寫的就是重陽節。

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是我們中華傳統節日——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漢代已有重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的風俗,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在重陽節,大家可以賦詩作畫,用詩詞來抒懷,做重陽糕,飲菊花酒,登高賞秋,佩茱萸,觀菊花,敬老愛幼,這麼豐富的內容,這麼美好的節日,怎麼能被越來越熱鬧的萬聖節給淹沒呢?

每一個中國的節日,都有自己的出處故事,而這些故事,都適合講給孩子們聽,當我們了解了萬聖節的來歷,也應該把重陽節的來歷故事告訴孩子。

在眾多的中國傳統節日里,重陽節大概是最能體現中國的傳統美德的,因為它還有一個名字---老人節,而在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孝。

1989年農曆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老人節,重陽節,是很特別、很難得見到的傳統節日,在倡導和諧社會、孝道為先的今天不應被「冷淡」,尤其被洋節日「沖淡」。

九九重陽,敬老思親意漫長,帶上家中的老人一起賞秋觀菊,一起歡座一堂,一起做重陽糕吃重陽糕,一起把尊老敬老體現在生活中,藉助這樣一個特殊的節日為自己的孩子言傳身教,才是真正潤物細無聲的教育。

在提倡宣揚傳統文化的今日,在家長們越來越重視語文,得語文者得天下的時代,在更多的傳統文化進入孩子們的課本與試卷的今天,我們會發現,原來每一個中國的傳統節日,都蘊含著古人的智慧,古人的生活情趣。為什麼不把我們自己的節日過得更有意義呢?

重陽節,一樣可以有豐富有趣的活動

時維九月 序屬三秋

重陽之際 福壽康寧

吟詩賞秋:把學過的詩詞帶到真實的場景中,讓文字之美通過五感來體會,遍賞故都秋色,美的滋養勝過課堂的背誦

登高言志:現在的孩子除了文化課的補習,家長們也紛紛給他們報各種各樣的強身健體的培訓班,羽毛球,藍球,足球,乒乓球,棒球等等,可金秋九月,山光正好,為什麼不帶孩子走向戶外,去領略大自然的秋景,去體味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把生活過得精緻與美好:美食自己做,佳肴敬長者,為家中老人做重陽糕,獲祝老人們「高壽」,大家一起吃重陽糕,百事俱高。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用心營造一個溫馨的儀式,一家人一起來過重陽節吧。


推薦閱讀:

TAG:教育 | 萬聖節 | 中國傳統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