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的缺失,讓這些白茶故事成了笑話!
白茶說早期的文章裡面,我們不止一次強調常識的重要性,現在看來,還是需要繼續強調。為什麼?就在前些天的白茶故事徵集當中,很多關於白茶的故事都成了笑話,問題就在於常識的缺失。
下面,我們選擇幾條故事徵集的留言,逐個分析一下,看看問題出在哪裡。
「一茶會,一茶友,我的福鼎白茶都是產自兩千米以上的高海拔」
常識:福鼎境內最高海拔1141米,地處磻溪。太姥山主峰覆鼎峰海拔917.3米。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具體的海拔數字不代表茶樹生長的海拔,而且目前福鼎白茶業界比較統一的看法是海拔不超過800米的白茶,味道比較好,並非海拔越高越好。
「一茶會,一茶友,我只喝全日晒的白茶,你這茶曬的不錯,陽光味足,席主不好意思說到,這是太姥翠芽!」
常識:1、太姥翠芽是福鼎老牌綠茶針,而綠茶的工藝里沒有所謂的「全日晒」。2、「全日晒」是個為概念,所謂的日晒銀針,即便是在白天,也不會全程日晒,要避開中午強烈的陽光,避免灼傷葉片,特別是在萎凋的初期階段,更要留意。另外,白茶的萎凋過程需要足時,非一日可以完成,所以萎凋過程必然過夜,夜晚的萎凋是在室內進行的。整體來講,沒有全日晒的白茶。
「一茶會,一茶友,我的基地有二萬畝福鼎大白茶」
常識:福鼎大白茶,又稱白毛茶、華茶一號。因為產量不如福鼎大毫茶(華茶二號),所以在歷史上、產量上已經退出了福鼎白茶的核心地位。目前福鼎境內,超過90%的茶園是福鼎大毫茶,其餘不足10%的茶園種植的是菜茶系樹種、福雲系樹種,還包括少量的金觀音、早逢春、歌樂等等。
另有數據稱,2015年統計福鼎大白茶種植面積3.5萬畝,福鼎大毫茶種植面積13.7萬畝。然而,無論是哪一種數據,一家企業或者個人擁有2萬畝福鼎大白茶茶園,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茶會,一茶友,我今年明前荒野壽眉做了1000斤」
常識:1、福鼎白茶在明前採制的基本上只有白毫銀針(包括精製過程中產生的茶衣)和牡丹王,天氣比較暖的時候還有特級牡丹。2、明前採制壽眉,一是采不到,茶針還沒有長開太多,二是從效益上來講,如果真要把做銀針和牡丹的料子去做壽眉,也是無法理解的。3、荒山茶產量低、採摘難度大,做到1000斤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專註白茶100年」
常識:1、在新中國建國之後,因為與蘇聯的關係經歷過風波,而蘇聯是個典型的歐洲國家,比較青睞的是紅茶和黑茶。所以包括福鼎在內的很多茶葉產區都經歷過「綠改紅」「紅改綠」,白茶在當時的福鼎並非「一手遮天」。2、上世紀50年代中後期開始,中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茶農是無法自主決定生產的,特別是在「割資本主義尾巴」的階段,私自做茶是非常危險的事情,那個階段的白茶生產基本都是有國營茶廠組織完成的。
「一茶會,一茶友,我家有02年銀針80擔」
常識:1、一擔,是100斤,80擔,也就是8000斤。而2017年,福鼎白茶當中,白毫銀針的產量是80萬斤上下。同期數據,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的種植面積是21萬畝,換算下來,一畝茶園能產白毫銀針不足4斤。這意味著8000斤銀針需要2000畝茶園。2、2002年,消耗2000畝茶園的白毫銀針產量,而且是自存,在一個生產主要供應出口的年代,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可惜當年的產量數據找不到,但是即便找到了,也可以從邏輯上進行判斷,那是不可能的。
文章最後,我們再強調一點:常識與邏輯,可以讓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不攻自破,或者輕鬆探知其可信度的高低。這對每一位茶友來說,都是有用的。
推薦閱讀:
※白茶葯香,有作假的嗎?
※白茶散茶、餅茶真的只是形狀區別嗎?
※老白茶, 請放過單純的小白吧
※福鼎白茶和政和白茶有什麼區別,哪個正宗?
※40萬的老白茶就因為這一招,露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