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學習預測地震,信得過嗎?
每年平均有約10000人不幸命喪於地震災害。如果遇到大地震,那數字可謂觸目驚心:
2004年,超過230000人在印尼里氏九級大地震引起的海嘯當中遇難;
2010年,超過200000人在海地七級地震中身亡;
更別提08年的汶川大地震,至今都是很多人心裡難以癒合的傷口。
這幾天,四川九寨溝發生了里氏七級的地震 ,很多海子因為山體滑坡而喪失了往昔的美麗。
蛤蟆出街,地震雲,看這些都沒啥卵用!
不止你一個人這麼想:如果能提前向公眾發出地震警告,居民們就能在天災來臨之前做好撤離準備,那麼傷亡數目就能大大減少了!
某種程度上,地理學家早已能對地震的發生作出估算,注意,僅僅是大致估算而已。根據以往的觀測數據,對未來地震進行周期性預測。舉個栗子,美國加州的聖安德魯斯斷層(San Andreas Fault),1906年曾製造了里氏7.8級的舊金山大地震。學者研究出這裡的地震周期大致是22年。根據規律,預言下一次地震會在1988年到1993年間發生,而實際情況是,地震發生延遲到了2004年。
這是目前地震預測精度的大概情況,很多時候,誤差還要高上很多個量級。這種預測對於前期工作幫助較大,比如提高建築防震等,但對地震發生時拯救生命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像預測天氣預報一樣,精準到天地預測地震發生,那真的是造福萬民了。
遺憾的是,目前並沒有一個可靠的方法,來精準地預測地震的發生。科學家做了大量嘗試,研究他們認為可以預測地震的各種徵兆:前震、電磁干擾、地下水文變化——甚至是不尋常的動物行為(比如地震前夕大量蛤跑得快等),不過這些都不太奏效,連你們常說的「地震雲」,也被證實是人們的自作多情。
活在動漫里的「地震雲」
AI 或是精準預測地震的「救世主」
事實上,在20世紀90年代,就有人嘗試著用機器學習來預測地震,但收效甚微。不過有些人不想對難題低頭,位於美國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曼哈頓計劃的主導者),這裡集結了地球上最優秀的物理學家、地理學家以及——程序員。他們堅信,AI 極有可能是破解這個難題的「救世主」。
他們給機器輸入原始數據,這些數據都來源於實驗室模擬地震發生之前,之中、和之後持續進行的大量測量。 然後,他們通過演算法篩選數據,查找當人造地震發生時發出信號的可靠模式。
真實而準確的地震預測,將是接下來 AI 的研究方向。
讓AI聽懂地震的「閑言細語」
首先,在實驗室模擬斷層。通過抽動中間地層的方式,在實驗室中模擬地震,並在層間放置岩石混合物來模擬真實斷層。這種實驗地震系統已經被地理學家熟知,在地震到來時,地層間的混合物會開始掉落並伴有特殊聲響,同時地層也會周期性地滑動。
在這個過程中,研究組發現了一個問題:這些「地層運動」所發出的聲音,能否用於預測下一次地層運動發生的時間?之前從未有人在該信息中,發現可用於預測工作的特定模式和規律。所以這次,研究人員將採集到的聲波信息送入機器學習演算法當中,期望從中發現一些被地理學家忽略的東西。
事實表明,實驗結果印證了他們的想法。研究人員將滑動窗內採集到聲波送入演算法,並要求其給出地震發生的可能性預測。演算法的準確度令人吃驚,「結果顯示,我們只是讓 AI 去「聽」模擬地震發生時的聲音信號,它就能精確地預測出距離地震發生前的剩餘時間。」 研究人員報告說。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機器學習為何能做到這一點?研究人員先假設這是由於地震先兆要比我們想像的弱,在現實世界中很難被準確記錄。機器似乎成功捕捉到之前被地理學家當作雜訊忽略的信息。「我們使用機器學習進行的分析,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研究人員稱。
離真實預測地震,AI 還有多長的路要走?
既然在實驗室可行,那麼,該方法可以準確預測實際地震的發生么?
面對這個問題,研究人員顯得很謹慎。他們指出,實驗環境與真實地震還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真實地震中的壓力,要比實驗中大上好幾個數量級,同時岩石溫度不同也會造成聲波差異。
研究人員下一步的目標是:儘可能接近實驗環境的條件下進行地震預測。例如選在帕克菲爾德這種地震多發地帶。「該區域地層物質所發出的聲音可能跟實驗環境很像」。
對該方法的最終檢測,自然是看其在真實環境下能否準確預測地震發生。這項工作相當繁雜,需要未來多年的觀測研究。
總之隨著這項新技術的應用,該研究組已經在傳統學界掀起了不小的風浪。如他們所說:「地震科學的變革已經開始,而這一切將由AI來推動。」
機器學習 | Udacity
譯者:黃燜雞
編輯:小咪
文章參考:http://arxiv.org/abs/1702.05774: Machine Learning Predicts
推薦閱讀:
※城市雲腦研究之三,人工智慧在城市雲腦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
※透過產業AI的發展歷程,看阿里的「愚公移山」精神
※中國腦計劃顛覆性創新之路九,進化的方向,突破達爾文進化論局限
※人工智慧爆紅,能否成為聯想轉型的一支奇兵?
※人工智慧浪潮襲來,人才儲備卻成致命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