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兇險,人言可畏——圍觀7月互金江湖有感
一次史無前例高規格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
數位金融監管高層處理從傳聞變為公開事實;
多家充滿傳聞故事的公司債券離奇大跌;
一個著名網貸平台創始人高調宣布退出;
一個堪稱全球最大的互聯網金融平台因為一個微信截圖發生的債權轉讓風波;
……
這一切,都發生在2017年7月,一個波瀾壯闊、精彩紛呈的月度。即便在若干年後,在中國金融發展史上,這也極有可能是一個不得不提的特殊時點。
對於前面三件事,因過於敏感,筆者不敢妄言;但對於後面兩件事,乃至於背後折射出的問題,作為投身金融創新的一員,筆者頗有感觸,有話想說。
局部調整並非昭示行業的興衰,擠出泡沫,回歸金融本質,互聯網金融還會有大發展。
老周終於屈服了,在當前的監管風向下,他縱使英雄了得,也無力合規地完成紅嶺創投這艘巨輪的順利轉舵。
一個千億交易額的互金平台,動輒數千萬甚至上億元的大標,這是紅嶺創投的成功秘笈,是紅嶺鐵杆投資客的共同圖騰。但在監管眼中,這是必須搬走的擋路石,哪怕老周用自己的錢解決了標的壞賬,實現了剛性兌付,成為了投資人的英雄。嚴格說來,這也是金融,但不是監管要的金融。
於是,老周退了。無論是真退,還是換張皮,或是隱忍三年徐圖轉型,這都不重要。這件事情只是代表了一個網貸江湖的落幕,悲愴,但必然。
如果說紅嶺創投事件是新形勢下的平台轉型之殤,那麼陸金所事件可謂創新金融領域的公眾信任之殤。
陸金所竟然也會面臨這樣的窘境和誤解,放在過往,打死我都不會相信,但它真的發生了。
三兩句粗劣、莫名的微信對話截圖,造就了民眾的恐慌,大家本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紛紛掛單轉讓,於是造就了全球互金歷史上的奇蹟——單一平台單日發標41.6億元。
更可怕的是,各種版本的流言在市場上紛紛傳播,更是加速了投資人的出逃。
但與此同時,也有一批明眼人趁機抄底,大量收購債轉項目,一天多時間,數十億元的債轉就全部售罄。
風波雖然停息,但帶給業內人的震撼卻餘波未去。風一動,人心就跟著轉了,說好的信任呢?
如果陸金所都不行了,讓背後的世界50強平安集團情何以堪?如果金融創新的大旗倒下來,讓金融監管又情何以堪?
無論是紅嶺創投面臨的「大標轉小標」,或是陸金所風波可能的源頭「金交所產品下架」,都只是新監管形勢下的行業局部調整,還遠未達到昭示行業興衰的地步。
只要回歸金融本質,筆者堅信互聯網金融仍會有大發展。
因為互聯網金融的本質還是金融,實體經濟離不開金融服務的支持;互聯網改變了金融服務的效率,客戶需要這樣的效率。
所以無需為陸金所擔心,甚至老周肯定還會王者歸來,不信可以走著瞧。
合規有階段性的標準,取決於監管的定義,但不宜放大,否則就是錯殺
讓我們看看近期最具代表性的互金監管要求——叫停金交所和互金平台中的違法違規業務。這個監管要求源於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小組下發的《關於對互聯網平台與各類交易場所合作從事違法違規業務開展清理整頓的通知》(以下簡稱64號文)。
但請大家注意,要清理整頓的對象是什麼?只要是互聯網平台和金交所開展合作都必須清理整頓嗎?並非如此,只有其中違法違規的部分業務才是監管目標。
但事實上,監管要求一經發布,媒體聲音就一面倒地選用了「叫停」、「絕境」、「鬧崩」、「封殺」等關鍵詞來形容互金平台和金交所的全新關係。
在此之前,螞蟻金服招財寶、京東金融、陸金所等大型平台都存在大量與各地交易所合作的業務模式與產品,與金交所的合作絲毫沒有影響它們的安全性與品牌價值。相反,平台尤其是大型平台選擇與金交所合作,恰恰是為了合規,為了在保障客戶安全的前提下增加優質資產的供應量,以滿足更廣泛客戶的普惠金融需求。
一定程度上,在這個時候,是否與金交所合作,代表的是互金平台的實力與安全性。
所以,監管的要求代表的是階段性的政策,合規中的「規」代表的也是階段性的標準,一切都取決於監管的定義。
並且,這個定義不要輕易去做延展解讀,更不宜為了博眼球而擴大定義範圍,這會傷害到其實合規的一部分好人。
公眾要學會辨識金融風險,這是政府、監管、從業者和消費者共同的責任。
對金融創新多一分信任,金融一定會還實體經濟更多精彩。
為什麼公眾對於陸金所風波的傳聞會輕易從眾?
為什麼媒體對於金交所政策的解讀要放大範圍?
為什麼新的監管形勢會日趨「嚴緊硬」?
某種程度上,是因為曾經有太多「假金融」、「壞金融」嚴重傷害過老百姓,遠的有e租寶、快鹿,近的有善心匯,無不是涉及人數眾多,社會影響惡劣。
於是對於金融,尤其是金融創新,公眾失去了信任,媒體帶上了有色眼鏡,監管「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過一個」。
但這是一個健康的行業環境嗎?這樣就能真正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嗎?這樣有助於經濟發展嗎?
當然不是!遠遠不能!
任何國家和社會都有罪犯,任何行業領域都有規則的破壞者,我們可以通過法律和規則來減少這類人的數量和破壞程度,但很難徹底消滅。
於是公眾對於風險的辨識能力就非常重要。哪些是監管體系下的金融服務?什麼是合情合理的金融產品?購買金融服務中必須要關注什麼?這是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
在歐美髮達國家,財商、金融安全是青少年基礎教育的一部分。但在我國,除了高等教育的部分專業外,絕大部分老百姓都沒有接受過這類系統教育。
這個職責,誰來擔?
在金融風險教育方面,政府、金融監管、金融從業者、消費者都應當承擔各自的權責,青少年教育、高等教育、社會教育、行業教育、媒體宣傳、企業社會責任、民眾自學……沒有任何一方可以置身事外,必須多方構築立體的金融風險教育體系。
當每一個老百姓都了解金融,了解金融風險後,「壞金融」將失去套利乃至生存的空間,監管可以更關注行業發展與創新,合規的金融從業者將更專註地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
所以不應去質疑和反對金融的創新。監管提出明確的「硬框架」,消費者用專業的風險識別構築的是「軟邊界」,在這樣的雙重範圍內,金融的創新只要符合金融本質,能夠提升金融服務效率或風險管理水平,都是應當鼓勵和支持的。也只有這樣的金融,才能持續助力實體經濟的快速發展。
如果能這樣,還有什麼理由不對金融行業、不對金融創新增強信任呢?
信任是一種力量,可以讓監管更有效,讓從業者更高效,讓消費者更放心。
信任,讓金融更美好!
本文作者:
程瑞,男,平安普惠品牌總監。
2007年加盟中國平安,
相繼在平安產險、平安信保、平安普惠任職,
擁有豐富的金融行業一線市場經驗。
推薦閱讀:
※資本市場讓你虧錢的深刻經歷有哪些?
※雖然現在困難阻阻,但是我依然不能停下腳步,金融行業花落知多少?
※「恐怖分子」索羅斯的真實身份居然是…
※魔都金融民工的一天
※你的airbnb,開還是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