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哭死也沒用!

很多人對於小概率事件都會很容易遺忘,除非它真真切切的發生在我們身邊。這幾天,朋友圈被天津大悅城發生的悲劇刷屏。一個父親抱著兩個孩子在靠近4樓玻璃圍欄時,不小心一個孩子失手墜落,家長下意識伸手想去拉孩子,沒想到導致手中的另一個孩子也掉了下去。最終,不幸,兩個孩子全部身亡。

做了母親之後,似乎聽不得看不得此類新聞,那張兩塊布蓋著孩子遺體的照片,我幾乎不敢打開,又有幾個媽媽能不恐懼?可是它又實實在在的發生在現實生活中,而且不是一起兩起。

懷孕快生產的時候,父母對我千叮嚀萬囑咐,不讓寶寶以後睡在我旁邊。理由是說他們在西安的時候,隔壁有個男的夜裡睡覺把他剛出生沒幾天的孩子給悶死了。父母親眼目睹了事發後爸爸的慘烈,「你是沒看到啊,我聽著都揪心啊,哎呦喂,這樣的事情想想都可怕……」,blabla如此這般,嚇得我後來每天晚上都時不時的醒來看看孩子有沒有被被子悶住。

奇怪的是同樣的寶寶安全問題,當我從網上買了專用汽車安全座椅給寶寶的時候,父母的論調卻變成了「這玩意這麼小,能用幾個月啊,你坐車抱抱手裡還方便點呢,白花那麼幾個錢,趕緊退了吧。」 跟他們講一旦發生事故的嚴重性,又列舉了某某新聞里因為抱孩子坐車,在急剎的時候而導致的悲劇,父母覺得我沒事瞎操心。

兩類都是安全問題,老人的態度前後截然不同。一類在他們身邊真真實實的發生過,所以他們千叮嚀萬囑咐。另一類他們只在新聞里看到過,沒有發生在身邊,所以不在意,覺得是小概率事件。

我們對於身邊發生過的事故,通常更有感受。而對於聽說過的事故,往往存在僥倖心理。關於兒童安全問題,國內各大媒體宣傳已經不是一次兩次。去年11月份,上海商場,一個奶奶懷抱男嬰坐扶梯,因為沒站穩,不幸導致男嬰墜落的事情發生,各大媒體也密集宣傳了一次孩子的安全問題。然而,此類事情還是在不停的發生,為什麼呢? 是不是因為,其實,我們總是心存僥倖。

家長失誤導致的孩子墜落、在車裡高溫致死,我們在新聞里見過不止一次,可是似乎我們總是在看完之後就遺忘了。作為父母,我們甚至不願或者不敢去看這樣的新聞,因為太害怕了。

然而,這些安全事故離我們的生活真的有那麼遠嗎?

Gene Weingarten(2009)的一篇報道揭示了這樣的一個無情世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是那個導致慘劇的父母。Gene Weingarten採訪了十幾位犯過同樣錯誤的父母和相關專家發現:這些父母不分年齡,不分經濟情況,不分種族,不分教育程度,唯一的共同點就是「父母」。

來自南佛羅里達大學的心理學家戴蒙對此的解釋是:「記憶是一個機器,而且它並不完美。我們會希望優先記住重要的事情,但我們負責記憶的神經細胞不是這樣。如果你會忘記電話號碼,你同樣也可能會忘記你的孩子。」

大腦中負責思考和分析的是前額葉皮層,負責瞬時記憶的是海馬體,負責控制那些本能和不自覺行為的是基底節。事件是否發生和之前父母的照料程度是無關的。有重要相關性的因素是壓力、情緒、缺乏睡眠、生活節奏改變。當父母處在巨大的壓力、失控的情緒、嚴重缺乏睡眠、生活節奏的高強度中時,基底節代替前額葉皮層,控制著我們的大腦和行為,理智思維則被弱化到極致。我們無力抵抗,結果就是,控制我們行為的,只是最基礎的基底節。被弱化的海馬體里的記憶迴路就像電腦程序一樣被強制覆蓋。除非記憶迴路被重啟——比如聽到孩子哭,否則記憶可能完全消失。換句話說,我們所設想的離我們很遙遠的事故,其實就會在我們最不以為意的時候,發生。

不要覺得悲劇離你很遠,倒霉的那個肯定不是你。生活中那些隱隱作祟的安全隱患,不會因為你的主觀判斷而不存在。

心理學所揭示的「無情真相」,可能會讓身為父母的我們提心弔膽,如芒在背,又覺得好像對這些小概率事件無能為力。真的是這樣嗎?

不,當我們開始意識到危險並不遙遠,當我們充分讓自己的前額葉皮層工作的時候,我們完全有能力防止類似事情發生。所以,也許,照顧好我們自己,保證一個安心的睡眠,合理適度的壓力,給自己充足的休息,在需要的時候,讓精力更充沛的人幫助你照顧孩子,一切,都可以避免。每一次對安全的重視,每一次的小心翼翼,都讓我們的孩子避免了一次危險。

Maybe nothing you can do , but do you can do.

文/yuanyuan

Reference:

Gene Weingarten.Fatal Distraction: Forgetting a Child in the Backseat of a Car Is a Horrifying Mistake. Is It a Crime? The Washington Post.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蘋果 macOS 爆出重大安全漏洞:無需密碼即可解鎖電腦?
在有漏電保護器的情況下,地線還有用么?
如何評價微博上千萬不要踩電梯踏板的專家建議?
騙術大全之義大利 | 100美元的幸運繩?這真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為什麼說「護人護己」才是汽車安全技術的最高境界?

TAG:兒童教育 | 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