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21世紀搞君主專制的底氣何在?

關注中東的朋友,肯定對波斯灣周邊的那一群阿拉伯王權專制國家印象頗深:沙特、科威特、巴林、卡達、阿聯酋、阿曼,這六個國家,迄今為止依然保持了君主專制的政治體制。

在民主思潮席捲全球的21世紀,以沙特為首的海灣王權六國,還採用如此古老的政體,這放眼全球可謂十分罕見。而這使其受到外部世界的巨大非議,獨裁、暴政,頑固、違反人類歷史發展潮流等等,海灣王權國家,在某種程度上,已然成為愚昧落後的代名詞。

客觀的說,外部的這些負面觀感也不是沒有道理。但甭管民主鬥士們多麼對它咬牙切齒,無論自由捍衛者們多麼對它發自內心的痛恨,但至少迄今為止,海灣王權六國依然安然無恙,並沒有被民眾推翻。即便前兩年掀起驚濤駭浪的阿拉伯之春,雖然給沙特們造成了巨大的衝擊,但終究還是被彈壓下去,並未掀起時代變革的巨浪。

君主專制在全世界範圍內皆已作古的大背景下,這幾個海灣阿拉伯國家的王室究竟有何魔力,能將自己的世襲獨裁統治維持至今?雲石君在這裡做個解析:

石油與伊斯蘭教

相信所有對海灣六國有所了解的朋友,都會毫不猶豫的斷言:石油是王權專制能夠在這些國家繼續延續下去的根本原因。

海灣王權國家普遍石油資源豐富。通過出售資源,王室們不僅為自身聚斂了大量的財富,也有充分的餘力,給治下的百姓一個安逸舒適的生活。

雖然詩人說過:「生命誠可貴、自由價更高」。但詩人的話從來就充滿了不切實際。現實社會中,大家可以為了僅夠溫飽,最多也不過就是小康的物質收入,而把自己束縛在工廠、田間、寫字樓里累死累活八小時乃至更多,這本身就說明,所謂自由,其實是可以用金錢交換的。

而海灣王權國的人們無需如此。在石油美元的支持下,他們無需辛苦勞作,就能安享富足。沒有貧困,人們自然沒有揭竿而起的必要性。

當然,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如果有可能,誰都希望得到更多。畢竟王權的存在,壓制了百姓的政治權利,更拿走了石油收入的絕大部分。如果推翻王權,百姓會獲得更多財富,享受更多權利。

對這個道理,王權國的百姓們當然心知肚明。只不過,推翻王權的成本太過高昂,承擔的風險太過巨大,在本身日子並不難過的情況下,出於性價比的考慮,大家犯不著為了自己僅僅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就冒著家破人亡、身死族滅的風險。

而伊斯蘭教相對封閉保守的文化特質,也對王權的維持提供了保障。在之前的《地緣政治:解碼伊斯蘭》系列中,雲石君曾經說過,中東的特殊地緣環境,使身處其間的伊斯蘭各國,若不想陷入混亂或淪為他人附庸,都只能在文化層面採取極端封閉保守的立場。而這種極端保守,使得海灣國家能夠在相當程度上避免外部,尤其是西方民主思潮的侵襲,進而為自己的君主獨裁體制提供相對較好的生存空間。

石油美元與伊斯蘭文化特質,共同構築了海灣君主專制政體的根基。

但僅就於此了嗎?

遠遠不是!

中東伊斯蘭國家中,盛產石油的多的是。伊拉克、利比亞、伊朗,這些國家都是石油生產大國,如果僅靠石油美元與文化支撐,就能夠確保君主專制,那這些國家曾經的君主為何被統統推翻?所以,海灣王權國能維繫至今,還有旁人所無的獨到秘訣:

人文結構比較單一

海灣王權六國,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純粹的遜尼派阿拉伯國家——國民基本上全由尊奉遜尼派阿拉伯民族構成。這一點是伊朗、伊拉克不具備的。伊拉克眾所周知,有庫爾德、遜尼派阿拉伯、什葉派阿拉伯三大派系,而且沒有哪派佔據絕對優勢;伊朗內部,雖然什葉派佔據主流,但民族成分極為複雜,主體民族波斯族僅佔66%,算不上絕大多數。

人文結構單一,有效降低了政府的治理難度。政府不需要多樣化的利益代言人,凡遇大事,單一決策即可通行全國;百姓也不會因為文化差異的因素,進而導致利益訴求出現過大分歧。這種上下同一,意味著權力分解的必要性大大降低。

人口與資源配比的嚴重錯位。

一般情況下,一個國家的人口數量,與其所擁有的資源承載力是大致匹配的。當然,隨著現代醫學的迅速發展,全球人口持續暴增,以致許多國家出現人口數量超過資源承載力的現象。

但海灣王權國卻截然相反。

本來,海灣王權國的人口與資源配比還是比較平衡的——當然是低水平的平衡。這些國家所處的阿拉伯半島南部土地貧瘠,又缺少淡水資源,資源承載力極為有限,所以相對於各國的領土面積,它們的人口總量一直不高。

但石油的開發改變了這一切。石油開發帶來的巨大財富,使海灣王權國一夜暴富。這雖然並不能改變阿拉伯半島乾旱少雨的自然環境,但卻可以讓這些國家通過資源交換,通過其他方式獲取額外的資源——比如向外部購買糧食,以及耗費巨資投入性價比極低的海水淡化當中。

這意味著,海灣王權國的人口資源配比出現了錯位——資源供給能力遠超當地原有人口正常所需。最關鍵的是,這種錯位幾乎是一夜之間發生!

這就使海灣王權國獲得了一個巨大的資源紅利期。由於本國人口稀少,而資源眾多,海灣王權國的民眾能夠獲得遠超於他國正常水平的資源配給量——即便統治階級攫取了石油收入的絕大部分,剩下來的那一點,依然能夠讓民眾獲得遠超一般水平的物資保障。

這是伊拉克、伊朗這些人口大國不具備的。雖然伊拉克、伊朗的石油產量也不比沙特們少,但由於它們所處的,是傳統的適宜工農業發展的優質板塊,所以在石油開發前,就已經積蓄了足夠多的人口,這就攤薄了石油收益對國民的好處,不能讓他們獲得自己想要的美好生活。

當然,從長遠看,海灣王權國家的資源與人口的配比終歸還是恢復平衡。但在排斥移民的情況下,這種平衡的恢復,唯有依賴於本國人口的自然增長。而這種自然增長需要一定的周期——對海灣王權國這種一夜爆發的人口小國來說尤其如此。這些就是說,沙特等海灣王權國能夠享受漫長的資源紅利期,在此期間,能有充足的余錢,來收買民眾,打消它們反抗王權的慾望。

石油產業的高度集中

這種高度集中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第一,分布集中。沙特的石油工業,主要集中在波斯灣沿岸和海上,其他地方並不太多,這意味著沙特政府只需要集中力量將波斯灣一帶牢牢掌控,就獲得了壓制其他版塊的絕對實力。如果國內有反抗勢力意圖謀反,除非一開始實力就強大到,能夠在沙特核心區跟王權政府硬碰硬,否則根本找不到有實力的邊緣板塊做根據地,也就不具備與政府長期對峙的能力,國家內部地緣板塊衝突的風險大大降低。

第二,石油產業本身就是一個資金密集,且技術含量較高的高度工業化產業。它需要高度組織,高度資金投入,從生產到銷售,整個產業鏈條都高度集中在政府或者與政府合作的外企手中,封閉性較高。

由於普通百姓無法直接參与石油生產與銷售,他們也就無法從這一產業鏈中直接受益。這種情況下,海灣王權國的資源分配模式,是先由政府全盤掌控,然後再酌情分配給百姓——這與一般國家中,百姓直接生產財富,然後以稅收等形式,將部分上繳到政府截然相反。

這種自上而下的單線條資源生產分配模式,對王權統治提供了極大幫助。在一般國家,如果政府與以民眾為依託的反對派發生衝突。那麼首先,民眾會利用自己深度介入生產鏈條的優勢,採取罷工、抗稅、製造社會動蕩乃至內戰等形式,直接斬斷政府的資源獲取體系。甚至,當民眾形成一定勢力後,還可以接管分布各地的生產鏈條——這不但削弱了政府,還壯大了自己。此消彼長之下,革命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大增。

而在沙特等海灣王權國家,如果王權政府與民眾發生衝突,由於石油工業集中於波斯灣一隅,且與民眾高度脫節,這意味著民間反對勢力除非一開始就形成足夠強大的力量,一舉奪取政府重點保護的石油產區,否則採取任何反抗措施,都不會對政府的統治基礎構成重大影響——相反還使自己受到削弱。

而對政府來說,只要在資源分配上,斷絕對反對派民眾的資源配給,那用不了多久,這些原本完全靠政府賜予過活的所謂革命者,就會陷入彈盡糧絕的境地,不戰自敗。

偏安一隅的地緣區位。

雖然中東一向被視作亞歐非三大洲的地緣中樞,但這種中樞地位,主要是針對西亞的中、北部,也就是新月沃地、伊朗高原等板塊。至於阿拉伯半島,本就處於西亞最南端,而且向南凸出於海上,僅北面的敘利亞台地,勉強算的上是傳統東西方交流路線所在,至於南面以沙特為首的阿拉伯王權國,則一向自成一體,地緣上相對邊緣,遠離歐、俄、土耳其等傳統地緣勢力輻射半徑。

這種遠離中樞是非之地,獨立於各大地緣勢力視野之外的格局,使這一地緣板塊雖則實力有限,但卻得以避免淪為各大地緣勢力爭奪的戰場。換句話說,它雖然不可避免的會淪為勝利者的附庸,但卻不至於陷入強者的爭奪,使自己內部慘遭撕裂。

四大因素,齊心為海灣王權保駕護航。正是靠著這些有利因素,沙特們的王冠才能在民主共和大行其道的21世紀屹立不倒。

不過,如果光從這個角度分析的話,可能會給大家一個感覺:其實海灣王權體制早就應該被淘汰,只不過因為客觀條件不具備,所以才給了他們苟延殘喘的機會。

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

雲石君不這麼認為。一直追看雲石地緣政治系列的朋友肯定知道,雲石君意向有這樣一個觀點:政治體制無所謂對錯,只看是否符合自身國情。不管採取何種體制,只要能讓自己的國家利益最大化,那麼就是最合適的體制——君主專制也不例外。

基於這種認識,雲石君覺得,海灣阿拉伯六國的君主專制體制雖然確實與21世紀的國際潮流不太吻合,但這並不代價著它們就該被淘汰,相反,它或許是沙特們現階段最不壞的一種選擇。

為什麼這麼說?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在下一節《地緣政治75:為什麼君主專制是沙特最不壞的選擇》一文中繼續分析。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第74篇:沙烏地阿拉伯之第一部分。喜歡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的讀者,可訂閱作者微信公眾號:雲石,收看雲石地緣政治全部文章。


推薦閱讀:

中國塔吉克的宗教信仰

TAG:沙烏地阿拉伯王國 | 中東歷史 | 伊斯蘭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