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 | 李松蔚:你知道嗎?每個家庭都有一個「替罪羊」
一
一個署名為「脾氣暴躁的妻子」的用戶給我們留言:
我正在家裡跟鬧騰的孩子發脾氣,我老公慢悠悠說,「這有什麼好著急生氣的啊。」聽上去是一句安慰語,效果卻是火上澆油,讓我更煩躁。「哎呀,生了孩子之後脾氣都變差了」,「她呀,就是個急性子火爆脾氣」,不經意間被貼了各種標籤。連我都忍不住懷疑自己「我是不是有點兒無理取鬧?」
年輕的同事跟我們求助:
「我媽媽總是三天兩頭生病,今天頭疼,明天胃潰瘍,我在外地工作,特別擔心,幾乎每天都要給家裡打電話。勸她去醫院,她也常常拖著不肯去。」看得出,她很焦慮,不僅僅是因為擔心媽媽總是「生病」,或許也是因為,「為什麼她不肯聽我的建議呢?」。
「我們都勸她,放輕鬆,肯定沒問題的。」
「但是越勸她,媽媽好像更焦慮了。」
跟一個很厲害的主持人聊天,請教「控場」的秘訣,他告訴我們:「找一個比你還緊張的搭檔」。
「我第一次主持活動,緊張得手心冒汗,一轉頭看到我那兩腿直哆嗦的搭檔,『他比我緊張100倍』,這個想法一出現,我的緊張被緩解了!」
二
除了空氣,我們時時刻刻都沒辦法脫離的東西,大概就是「關係」了吧。親子關係、伴侶關係、同事關係、朋友關係等等等等。
而你有沒有發現,每段關係、每個家庭在某一個特定的時間段,都會出現一個或者好多個「有問題的人」。
你不信?仔細想想看,各種為難你的同事、厭學拖拉的孩子,忙於工作不顧家庭的丈夫、不斷找麻煩的婆婆、忽然脾氣暴躁的妻子。
跟孩子的衝突、夫妻關係不和、婆媳矛盾不斷。
一般情況,所有人都會被捲入與「出現問題的這個人」的互動,所有人都試著去解決這個問題。
然而,越是努力解決這些問題,越是往往維持了這個「問題」。就像同事的媽媽,總是覺得不舒服,老往醫院跑,所有人都勸她放輕鬆,別焦慮,她越覺得肯定生病了。
於是,身邊人都更加執著於「解決這個問題」,惡性循環就是這麼產生的。
三
遇到這種關係中的問題,如果我們關心的仍然是「如何幫這個人」解決問題,那麼很顯然,我們很容易陷入「困局」——然而,這根本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是,每一段關係中,都有一個「替罪羊」,它的存在,無形之中反應了關係之中更深層次的問題。
真正要從這個局面中解脫出來,我們需要的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到「關係」中的那個「替罪羊」,需要從另一個維度,去理解家庭的互動關係。
每個家庭里都有一個替罪羊,只要找到TA,「看見」TA,就可以重新定義一段更為輕鬆和諧的互動關係。
如果你對家庭關係的某一部分存在不滿;
如果你正身處一段糾結的關係中;
如果你在某個人面前,總覺得自己表現得不像自己;
如果你想換一個角度理解那些「有問題」的人……
李松蔚老師的微課也許能給你提供意想不到的角度。
課程預告
主題:家庭里的「替罪羊」:如何更好地理解「有問題的那個人」?
時間:2017年1月11日晚20:00~21:30
課程方式:線上·Momself直播間
報名方式:關注微信公眾號「媽呀我呀」(ID:Momself),回復「微課1」即可報名
課程介紹
每個家庭在特定階段,都會遇到一個(或者不止一個)「有問題的人」(例如,孩子厭學,夫妻關係不和,婆媳矛盾)。
通常,所有人都會被捲入與這個人有關的互動,試圖解決這個問題。
然而,這些解決問題的努力加在一起,往往維持了問題的存在。
這又促使了所有人更加執著地「解決問題」,形成惡性循環。遇到這種局面,所有人關心的仍然是「如何幫這個人/這些人解決問題」。
然而,真正要從這個局面中解脫出來,需要從更高的層面理解家庭的互動關係。
講師介紹
李松蔚,一個父親、丈夫,和兒子。清華大學心理發展指導中心講師,中國心理學會註冊心理師,知乎心理學領域優秀回答者,《南方人物周刊》等多家媒體專欄作者,有10年的心理諮詢工作經驗,在家庭關係和人際互動領域有特別的觀察視角。
課程大綱
1,你身邊的那個「替罪羊」是如何產生的?
2,在你的家庭中,你們是如何將「替罪羊」維持下去的?
3,「替罪羊」竟然能維護關係的穩定!——替罪羊在家庭里的不同功能
4,想解決「關係」的根本問題嗎?——常用的改變方法
5,忽然意識到自己所處的「困局」是怎麼回事兒了?——問題解答
課程適合誰
1,如果你對家庭關係的某一部分存在不滿
2,如果你正身處一段糾結的關係中
3,如果你在某個人面前,總覺得自己表現得不像自己
4,如果你想換一個角度理解那些「有問題」的人
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媽呀我呀」(ID:Momself),回復「微課1」報名喲!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媽呀我呀(momself)
媽呀我呀,一個酷酷的親子女性自媒體。關注真實而非正確,「不做被定義的媽媽」——我是媽媽,我是我自己。
推薦閱讀:
※什麼時候服食積極情緒最好吸收?
※憤怒的時候,時間好像都停滯了
※這些精英為什麼會死(中上)?
※文化讓我們不幸福?
※賭神都是撲克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