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維豆奶被對手頻頻打臉,只因做錯了一件事
這家跨界王企業就是維維股份
那為什麼說維維是跨界的一把好手呢?先放張創哥整理的圖片讓大家隨便感受下,藍色圈是維維跨界打劫下的控股企業。
其實剛上市那會的維維十分牛逼,霸佔豆奶行業的頭把交椅十幾年,年銷售額接近20億,甚至還開拓了海外市場。
曾是政府的寵兒,光繳的稅就佔到政府稅收的一半
維維股份的前身是一家大米加工廠,1992年10月,維維股份集團在江蘇徐州銅山區成立。維維從成立開始就一直是當地的明星企業,政府拿它像親生兒子一樣帶,要啥給啥,而維維也十分爭氣,早在1997年就做把營業額干到了13億。
上市沒多久,維維便將廣告打得滿天飛,維維旗下的元老業務維維豆奶因此火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甚至還派出自己的食品專家進入美國大學試驗室專心研發新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又順利地打開了新加坡、日本、德國等海外市場,可謂志得意滿、風光無限。
瘋狂進軍乳業失敗,還因此痛失豆奶粉行業老大的地位
2001年,維維開始大張旗鼓地進軍乳業。然而,維維並沒有注意到隱藏在角落裡的蒙牛和伊利已經露出了獠牙,冷冷的看著這一切。可還沒等兩大乳業巨頭出手,維維乳業自己就先把自己玩了個半死,為什麼呢?
首先,盲目加大投入,導致產能過剩
為了進軍乳業,維維先是註冊了「天山雪」這個品牌,投資1.6億元成立西安維維乳業有限公司,可能覺得還不夠拉風,於是又投資4000多萬元建了兩個可容納上千頭奶牛的奶牛場,還收購了西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奶牛場,這個奶牛場最多可容納上萬頭奶牛。
此大規模的投入導致維維的投資成本居高不下,加上蒙牛和伊利暗中高速擴張,維維乳業很快產能過剩,業務萎靡不振,投入產出嚴重失衡,差點賠到了姥姥家。
其次,物流運輸存在很嚴重的短板
雖然維維在2001年宣布進軍乳業並不算一個特別差的時間點,但在選擇奶源的時候卻出現了一個很大的錯誤。
維維乳業並沒有選擇去搶奪最優質的內蒙奶源,而是把奶源都集中在了新疆和西北地區,可乳業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保質期的問題,運輸時間一長,牛奶很可能就變了質。
加上牛奶的主要消費群體大部分位於東部沿海地區,即使是到了今天,新疆和西北地區的物流依舊發展緩慢,因此物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維維乳業的發展。
到了2005年,還沒等蒙牛和伊利真正發力,維維乳業便一敗塗地,管理層宣稱今後將把重點重新集中在豆奶領域。
然而!晚了!另一個對手已經把刀架在了維維豆奶的脖子上。
在豆奶領域中,承德露露算是維維豆奶的同類競品,露露利用維維豆奶開小差的這幾年一路高歌猛進,從2007年到2015年間,露露的凈利潤從13億飆到了27億,而維維股份卻持續下跌,維維豆奶自然就不用說了。
2015年露露的總營收雖然只是維維股份的80%,可凈利潤卻是對方的450%,這種反差不僅讓維維豆奶被啪啪打臉,而且還失去了唯一一個有可能翻盤的優勢業務,怪誰呢?
跨界玩過火,想要多元化發展結果卻屢戰屢敗
從2000到2010年是白酒行業的黃金10年,這10年里酒水行業的暴利幾乎讓所有人瘋狂,這裡面自然少不了維維。
2006年後半年,在乳業上一敗塗地的維維繼續掩耳盜鈴,宣布進軍酒業,投入1.16億元控股了雙溝酒業,3年後維維又以3.98億的價格轉手賣了出去,3年不到就有超過3倍的投資回報,這讓維維感覺找到了多元化方的方向。
如今市場已進入大競爭時代,隨著品類和品牌的不斷擴充與增加,消費者有了更多品類或品牌可供選擇,而消費者的心智特徵之一便是厭惡混亂,混亂容易喪失焦點。比如狗不理=包子、全聚德=烤鴨、德州=扒雞,所以提高品牌的辨識度也就成為了佔領消費者心智的關鍵突破點。
維維顯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雖然老牌業務被瓜分,可維維並沒有因此而停滯多元化發展的腳步,到了2015年,維維已經建立起了涉及飲料、白酒、食用油、房地產、貿易、茶葉六大行業的多元化企業。
定位不聚焦,就很有可能誕生以下一段對話:
甲:你們還記得維維豆奶嗎?
乙:啥?維維不是賣酒的?
丙:放屁,維維是賣茶的,我一直在喝維維的茶葉。
丁:我擦,不敢買維維蓋的樓了。
最近幾年,本想重新奪回豆奶市場的維維突然又意識到一個新興的市場崛起了——奶茶。
維維看到香飄飄奶茶只用了5年時間就把營收干到了20個億,於是又心動了,也順勢推出了維維奶茶,然而香飄飄的後面還跟著優樂美、雀巢等品牌,結果維維奶茶剛出來就被淹沒在了奶茶大潮中,不見蹤跡。
維維花了16年創造的多元化帝國,不但沒有把對手干倒,反而把自己從高富帥搞成屌絲。
如果在老本行做得都不輕鬆,進入一個新行業憑什麼一定能贏?盲目多元化不僅不能分散風險,反而會加大風險,這個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推薦閱讀:
TAG:跨界營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