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1 250/99 出分後考經 (by 李暘)- 美國執業醫師資格考試(USMLE)Step1 250分
(原名《十一年歷程回顧》)寫於2009年7月17日,來源為百歌醫學官網:http://baigemed.com/usmle-exp/step-1/2179/
一個人考出好成績不難,但難的是一群人都考出好成績,不出差成績,這才是最難最難的啊!
百歌醫學#USMLE考經#,小編註:根據最新《USMLE Step1 考經可信度分級標準》http://bug-online.org/usmle-exp/step-1/11006/,這篇考經rating為:5/5星考經,這是有史以來的第一篇5/5星考經!
評分細節:
姓名
提供的完整成績單上「姓名」、「考試日期」、「成績」以及「performance頁」是否相符?
出分前考經
第三方組織證明
出分後考經
總評分評分有相符有有有5/5備註李暘考試時間:2009年6月22日成績:250
BUG根據BUG,SUG,GZUG,CUG,SZUG,JUG,CSUG,SYUG,HUG,ZUG,TUG等全國知名討論組考經的一貫統一風格,分為出分前考經和出分後考經。出分前考經請見:http://bug-online.org/usmle-exp/step-1/728/
- 百歌醫學小編特別評論:李暘,是Beijing USMLE Group的第一任組長,也是第一個以身作則的要求BUG組組員要公開「出分前」、「出分後」兩個版本考經的第一人,目的是以防早年只有出分後考經的人在得到比較好的成績之後,文章內容會有浮誇和不真實的。這個制度在2008年下半年在BUG組裡面開始醞釀,從2009年年中開始嚴格執行並且延續至今。在百歌醫學的推動下,為全國的「UG」組們廣為接受。現在的《USMLE Step1 考經評分標準》http://bug-online.org/usmle-exp/step-1/11006/就是建立在當時的這個基礎之上的。
- 由於當時的最初一版制度是要求考試參加者首先在組內考試當天晚上公布考經,然後一周之內完成出分前考經,所以當時李暘同學是有考試當天考經《Step1 250/99出分前考經#1 (by 李暘)》和考後第六天考經Step1 250/99 出分前考經#2(by 李暘)(原名《考試後感觸(POD#6)》) 兩篇存留。
考經正文:
- 起筆日: 2009年6月18日,或者應該更早,早到十一年之前...
- 考試日: 2009年6月22日
- 出成績日:2009年7月16日
- 落筆日: 2009年7月17日
- 經過一個漫長的23天等待,含一個33rd生日,終於成績出來了,250/99。看到這個成績,心裡是各種滋味一齊湧上來~
李暘 250/99 成績單
第一個裂縫:
有想法要參加USMLE考試是大約1998年到1999年的那個冬天。當時我還在首醫上大四,如果看官中有同齡同道之人的話,一定會對當時整個社會的醫療環境的迅速惡化記憶猶新吧?就是在那個風聲鶴唳的年代,我快要畢業了,總要對將來的工作、學習、生活有一個基本的規劃吧?
結論是:前景非常暗淡。那個時候正好是國家「下崗」之風盛行的時候,各大醫院也是跟風地大量拒絕應屆畢業生的入門來減壓(那之前還沒有那麼多研與博,之後就越來越多了),這樣的事情就發生我們前面的一屆畢業生身上,看到我們的師哥師姐們的痛苦掙扎,不由得如坐針氈。當時我還是22歲,也是翩翩一少年,經常去逛西單圖書大廈。那個冬天,偶得一本《赴美行醫指南》的書,是一位叫許崗的在美國工作的醫生寫的。裡面比較詳細的說了步驟、做法和對可能性、可行性進行了分析。當時的感覺真的是如獲至寶呀。
第一個裂縫,第一個與當時醫療系統的裂縫就是這樣在頭腦中產生的。當時我就開始收集各種材料、書籍,但是困難非常巨大,原因是當時還很少有互聯網,資源也很少。我搜尋了很久,能夠獲得的僅僅是那一套人衛版的Pre-test(百歌醫學小編註:Pre-test現在在路標系統中,已經是「非常不推薦」的備考書籍了)。而且那時候英語也不成,很多資料收集到了也就是擺設,立志的作用大於實際的作用。最要命的是,一定要自力更生的我,那個時候真的沒有錢,也沒有任何其他條件的支持。遂不得不暫時忽視了第一個裂縫。
第二組裂縫(沒有寫錯,是「組」而非「個」):
2000年7月,24歲,畢業了。慶幸的來到了一個中型的三甲醫院,儼然與同學中那種父母給安排好了3-4個大三甲醫院的offer但是還選擇出國者沒有辦法比。
8月份第一天上班,在樓道里的locker前,一個第四年的住院醫說:「你是新來的吧?這把鑰匙給你吧,你就用我的柜子吧。」
我說:「謝謝,你呢?」
他說:「我考研究生走了,大家都干不過3-4年的,你也趁早有打算為好。」之後踏著輕快的步伐離開了。
當時我對這一幕並不特別有體會,只是把一包書(我那時候有一個專門的塑料口袋,把一些英語的和醫學的書裝在裡面,得空就拿出來找地方看)放在柜子里,就著從樓道另一端廁所傳來的陣陣溫熱的臭氣。說起這個臭氣,還特別有學問。那個年代,醫生的收入主要靠藥品回扣,ICU裡面狂用抗生素是平常極了的。很多ICU的病人產生了嚴重的腸道菌群紊亂的腹瀉,有的病人能一天拉40次,護工幫著換下來的pad就暫時堆放在樓道一段的廁所,夏天被太陽一曬,清風一吹,滿樓道的都是這種溫熱的臭。現在我偶爾聞到這種味道,都能喚起我的deja vu。我們這個科是干創傷外科的,四個組,每組一般都是一個高年主治、一個高年住院醫和一個低年住院醫。前兩個人「白、夜、下、休」,最後一個人「白、24、下、白」。不到兩周,我們三個新來的住院醫就知道了為什麼5年內的住院醫(不算上我們三個新來的)就只剩5個了,如果一個都沒有走的話,應該有11個。
科里的工作很忙,但是能學到不少東西。因為是嚴重創傷為多,每隔三四天,就會收些車禍之後雙側瞳孔大,呼吸沒有血壓低的病人放在ICU裡面吹呼吸機。有時候一個比較豐盛的CPR夜晚之後,整個ICU裡面瀰漫著一股糊味,是反覆使用defibrillator之後病人皮膚散發出來的糊味。我最多一晚給同一個病人CPR了7次,而且都成功了,欣喜於能夠比較好的遵循了牆上的流程並且能有所變通。但後來高人指點後才知道,牆上的CPR流程早就是過時的東西了,明明紙都黃了。而且病人之所以能夠恢復血壓和心率是因為年輕而且及時換上了一管新的dopamine。而其實,病人心率血壓下來的原因多數都是護士去取葯和手動換dopamine之間的間隔產生的。現在想想,如果當年畢主任不點破上面的這些東西的話,我可能現在還在公立醫院好好工作呢~
乍看上去,當時我們的那個科是非常差的,但是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那裡嚴重多發傷或者單純嚴重的顱腦外傷的死亡率相當低,直到我一年之後與一位在北京一個神外很強的醫院的同學聊的時候,發現其實我們科當時在這方面的處理上是走在前面的。在那裡一年的工作,我還是學到了相當多的東西。當時我還對科主任多少有點兒抱怨,因為所有的回扣都在上面截留了,我們別說喝湯了,就連味道都很難聞到,收入非常低。但是現在再回想起來,那個年代就那個樣子,如果換了我在那個環境下當主任,可能還遠不如他呢。
第三個裂縫,直到斷開:
在我工作了一年多後,一個特殊的機會讓我徹底的離開了當時的國家的醫療體系。那時候SOS招人擴充他們的remote clinic的消息傳到了我這裡。當時我對比現在國家醫院的工作和SOS,發現總的來說後者更有利可圖。這就是那第三個、最終導致我完全地和國家醫院說再見的第三個裂縫。我還猶記得我給主任遞交辭呈的之前的那個晚上,收了3個挺重的病人,而且由於是第一次換工作,緊張的胃絞痛了半夜。第二天中午,我終於鼓起勇氣把辭呈交給他了,其實那個時候我已經開始有點兒喜歡他了。
到了SOS,起初發現優點還是不少的。首先,我可以有一個實實在在練英語的機會了,其次可以看看國外的診所和醫療體系是什麼樣子,這都可以非常好的配合我那是「遙遠的考USMLE」的構想。其實當時還有第三,是收入提高了一點兒。當然,者第三點是偽的,因為很快我就發現那裡提供的是一個在外企里非常差的待遇。但是當時另一個最為吸引我的事情是:可以名正言順的看自己想看的書,學習自己應該學習的東西了,而不必像在地方醫院一樣去躲別人的冷眼了。而且其實僅僅是回到了正常的朝九晚五,我立刻覺得:「生活,原來可以這樣容易呀!」我在這裡工作了一年多,最大的收穫就是英語得到了非常充分的提高。因為當時仍然是因為資料有限,學習方式也不明了,曾經嘗試過複習USMLE,卻沒有辦法正常的開展有效地複習,結果很快give up了。當時甚至一度將方向轉到了試圖考GRE出國,然後再圖USMLE的道路上,之後逐漸發現這是一條非常費力不討好,甚至自廢武功的道路。
一年半之後,正在兩相難辦之際,新的機會來了。
和睦家的六年和BUG的出現:
一位過去的同事周醫生,把我介紹到和睦家,繼續干外科,繼續從小醫生做起,那年我不到27。在這裡(當然我現在也還在這裡),環境是開放的,工作是愉快的,而且能夠從各個方位學到很多東西,更能深切體會到考USMLE的必要性有多大,因為我們天天都在用裡面的知識。尤其是後來李大夫來了之後(他是66年首醫畢業的,大陸改革開放之後,80年代初期去美國,第一批考過USMLE並且做外科的,那年他39。他最後是在西南醫學中心移植科當主任的,退休之後被北醫請回來的),知道我的這些想法之後,很支持,對我是莫大的鼓勵。就又開始著手複習USMLE,起初是停停走走的,主要是工作太忙了,我曾經天天oncall,一直幹了一年多。直到2006年10月,那時候所有的材料、語言的準備、工作的強度以及物質條件都可以支持這個計划了。
客觀條件具備了,如何開始呢?這其實是所有有同樣想法的人遇到的問題。我在2005年前後走訪了兩個當時有關的組織。第一個是台灣杏林,在協和有一個點兒。去了一看,發現其實就是交錢買題目加看錄像。還有一個是一個民間組織,但是水平僅僅停留在了互相提供材料,組員之間互相都沒有見過,更別說討論了。都比較令人失望。
2006年底,我發現了一個skype組,是美國的一些華人組織的,是一個真的學習組,定期討論學習,比較有樣子。但是由於skype的效果和時差問題,我一直沒有能夠真正參與其中,非常遺憾。然而,後來轉念一下,為什麼我不自己組織一個組呢?遂發動所有我知道的有相似想法的人,組成一個skype組。這個組,2007年5月起,一直討論了大約十次左右,但是由於組員天各一方,我雖然極盡DJ扯淡之能,也不能讓大家保持一個持續旺盛的學習、討論氛圍,令我非常頭疼。
在2007年8月,北醫有一個講座,是一個在美國的麻醉醫生李大夫講國內考USMLE的可行性的。當時與會者200+。當時看到那個場面,我就想,機會終於來了,我們可以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北京組了。遂於當時大會的組織者錢大夫聯繫,告之我們已經有了一個有初步結構的組,但是由於組員天各一方,無法組織有效地討論和學習,希望能夠與他合作辦學。幾天之後,錢大夫、老王大夫和我三個人籌划了幾次,並且請一位剛剛在3天之內連考兩個steps的劉大夫介紹經驗,決定利用在大會上收集到的emails,號召大家組織一個北京組。
在2007年10月2日,響應號召的幾個人聚集一起,共同商議了一下如何開展學習的計劃,當時我自領了北京組組長之位。
第一次討論是一周之後,從生化開始。到2009年6月我考試為止,已經堅持每周討論,共計90多次了,完成了2個輪迴了,已經有4個人考了第一步考試,成績分別是258/99,240/99,238/98和250/99,其中還有一人step2ck考了262/99。
應該特別提出的是在討論第一天就展露頭角的李嘉華,他當時還是大四的學生,在第一次討論中被任命為第一任總監,我們北京組所遵循的學習計劃基本是他制定的。他是我們組第一個考step的,而且創造的258/99的step1成績至今(2009年7月)沒有人超過,包括我自己。原本我在考試之前由於所有的統計數據基本都稍高於他,曾經說要破個記錄試試,結果還是未遂(辯解一下:似乎題庫有變,讓我啃了一口硬骨頭)。無論如何,這都已經是歷史了。現在這個組早已經是第二任組長和第四任總監共同管理下的了,規模上,共有30多人在北京,內部教學的材料已經多到可以裝備一個小的學院了,而感情上,整個team就像自己的baby一樣。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在本文的副標題上寫「一個人考出好成績不難,但難的是一群人都考出好成績,不出差成績,這才是最難最難的啊!」希望所有人都能考出好成績!
再次打一個廣告哦,也是我們組相對成功的秘訣。我們組利用了一個特殊的機制,使考出好成績的老組員會回來給新組員講課,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水平不會因為高手考完就降低,反而是越來越高,考出越來越多的好成績。李嘉華等人曾經被這個特殊機製作用,被我們組奴役了一年多,現在他是要去LA了,我成績也出來了,第二任組長也要開始用這個同樣的手段奴役我了...這其實是福呀。
我自己考USMLE的經歷比較特殊,是一個漫長的堅持、反覆認證和不斷地摸索過程。而且我是一個不具有考試天賦的人,能考出這樣的成績、能夠在考前積累非常好的基礎數據,多是拜我們這個BUG組所賜。很快,我們就會根據我們組這些好成績的人的軌跡,描繪出一個《複習USMLE的路標系統》,希望對大家有用。
#USMLE考經#考生更詳細信息:
- 複習模式:兼職(更多:《考U,全職準備好還是兼職準備好?》)
- 參照的路標系統版本:尚無路標系統時代
- 【Interval 250+】數值 :N/A(詳見:《考出Step1 250+的成績需要多少時間?》)
- 考試題目數:48x7=332(詳見:《最新USMLE Step1考試改革影響分析》)
- 考試地點:北京考場
- MBBS學位學校:首都醫科大學(北京)
- 星座:巨蟹座
- 姓名:李暘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