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 (FinTech) 行業是否應面臨和銀行一樣的監管標準?目前的監管缺陷主要在哪些方面?

近期 LC 事件再一次引發了關於 FinTech 公司監管的討論。

新聞背景:http://cn.wsj.com/gb/20160511/biz104802.asp

http://cn.wsj.com/gb/20160511/biz093817.asp

首度質疑P2P商業模式 美國財政部發出警告

本題已經收錄知乎圓桌 ? 海外投資初探,更多「境外投資」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本題亦加入知乎圓桌 ?金融科技浪潮 ,更多「金融科技」話題討論歡迎關注


謝邀。

FintechP2P銀行,因此Fintech的監管P2P的監管銀行的監管。所以題主問的Fintech是否應該面臨與銀行同樣的監管,其實兩者並不在同一層面上。而且即使允許,Fintech公司可能也不願意拿銀行的牌照,雖然能做銀行能做的事情,但銀行的監管將使其束手束腳。

論P2P以及Fintech的監管——

目前中國P2P的監管處於真空狀態,監管辦法還沒有落地。去年年底出了一個《網路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鏈接:銀監會就《網路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 部門新聞),從這份文件里,我們能夠看出一些未來的監管方向:

· 界定P2P網路信貸信息中介的本質,P2P平台必須表明自身身份,並且只能做信息中介的事,不能提供增信服務,投資人需自擔投資風險

· 規範了P2P從事的業務範圍,此後不得自融、不得發售銀行理財、券商資管、基金、保險或信託產品等等,不得參與眾籌,不得拆分融資項目期限(目前真正能做到這一規範的P2P很少)

· P2P資金需要更加嚴格的監管,平台想捲款跑路,沒門了

· P2P平台需向網路借貸行業中央資料庫報送信息。這意味著在P2P平台上借款的人也需要開始珍惜信用,否則哪裡都借不到錢。

其實國外的監管現狀也並沒有很清晰,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比如——

在眾多金融業監管機構中到底哪家直接負責Fintech公司的監管;

非互聯網時代的監管規則,對以線上交易為主的Fintech公司已經不再適用;

對Fintech公司的監管到哪個程度,才算是適可而止,等等。

英美對Fintech專項的監管也就是近幾年才開始的。監管稍落後於市場,也是常情。有興趣了解詳細的可以看這篇http://blogs.wsj.com/riskandcompliance/2015/11/24/where-fin-tech-is-struggling-with-regulation/


引用花旗在最新FinTech報告里對 IDG資本投資總監Douglas的採訪內容:

Douglas:對FinTech領域的新進入者來說,最大的挑戰在我看來就是合規和控制。Lending Club之所以"墜落",主要就是碰到了合規問題。

至於與銀行的比較,在FinTech公司發展初期,它所要承受的監管可能比銀行要小,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與公司自身的壯大,金融科技公司需要加強合規控制。

監管對金融服務來說絕對是一個巨大的門檻。中國的FinTech公司能發展到今天這個規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相對寬鬆的監管環境。當微信和螞蟻金服剛在支付發力時,它們幾乎不需要遵守了解你的客戶(KYC)或者反洗錢要求(AML);BAT等互聯網巨頭被允許發展成為金融巨頭,而沒有捲入到反壟斷的漩渦中。過去十年中國寬鬆的監管環境為FinTech公司的發展帶來的黃金時間窗口。不過,在P2P網貸領域爆發了一些大面積違約事件後,中國對於FinTech的監管正在收緊。

相比之下,國外的科技巨頭承受了更多的監管壓力,這也是 GAFAs(Google、Amazon、Facebook、Apple)很可能無法複製BAT在FinTech領域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西方監管者對GAFA進入金融領域有"大而不能倒"的擔憂。GAFA是否願意進入強監管環境也是未知數。因此,我認為GAFA會專註於監管較少的金融科技服務來完善自己已有的生態系統,例如蘋果在支付方面有Apple Pay,亞馬遜在借貸上在做消費信貸和小企業借貸,谷歌在財富管理上做過Google Compare(已經停止運行)。

更多IDG資本對FinTech的觀點,請參見公號發布的報告解讀( 報告包含全球八位金融科技領域優秀風險投資人的訪談內容,其中中國部分由 IDG資本投資總監 Douglas Jiang 呈現。公號後台回復「金融科技」可以獲取完整版FinTech報告):

花旗對話 IDG資本:中國帶動亞洲成 Fintech 投資第一目的地


金融科技一詞聽上去很高大上,其實大致可以理解成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要不要和銀行一樣的監管標準?當然不要,否則互聯網金融就沒了生存的空間,再說別的就沒有意義。

金融科技的使命就是要解決傳統金融的低效率 非智能等問題,行業出發點和前景都是好的,這是市場和監管都大力扶持和鼓勵金融科技發展的根本原因。但任何事物都難免會出現問題,不必大驚小怪。做好信息披露是核心監管訴求,其他的,還是交給市場來做。

嚴厲的監管會殺死金融科技會。具體可參考下剛寫的專欄文章。

剝下金融科技的神秘外衣,FinTech為何讓金融巨頭恐懼?

https://www.zhihu.com/people/xuehongyan

薛洪言 · 1 天前

不知從何時開始,金融科技這個詞突然變得時髦起來,成為了繼「互聯網金融」之後的有一個熱點辭彙。作為互聯網金融從業人員,和人聊天時如果不扯上幾句金融科技(最好是FinTech),簡直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混互聯網金融圈的。下面,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薛洪言(洪言微語)就為大家扒一扒金融科技那些事兒!剝下其神秘的外衣,看看它們究竟有怎樣的秘密武器。

|概念與由來

金融科技這個詞何時火起來並不可考,但這個詞一出現,就快速點燃了圈內人的熱情,快的有點莫名其妙,不由得想起一句古詩「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好吧,肉麻到此為止,下面細細開扒,大家小板凳坐好了。

先看看概念。百度百科中這麼講,「金融科技一般指科技金融,科技金融屬於產業金融的範疇,主要指科技產業與金融產業的融合。……由於高科技企業通常是高風險的產業,同時融資需求比較大,因此,科技產業與金融產業的融合更多的是科技企業尋求融資的過程。」好吧,也是醉了,生生地把高大上的金融科技描述成了科技企業尋求融資的過程,度娘,你的百科該更新了!

再看看維基百科的解釋,「金融科技,也稱FinTech,是指一群企業運用科技手段使得金融服務變得更有效率,因而形成的一種經濟產業。這些金融科技公司通常在新創立時的目標就是想要瓦解眼前那些不夠科技化的大型金融企業和體系」。這裡講的科技手段,包括但不限於人工智慧、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NLP)等領域。

這個解釋比較接近市場對金融科技的一般認知,同時,這個解釋將金融科技企業與「大型金融企業和體系」對立起來,是相對比較狹窄的概念。就先從這個概念說起吧。

|解密國際上著名的金融科技公司

2015年12月15日,澳大利亞知名金融科技風投機構H2 Ventures聯手KPMG(畢馬威)發布《全球金融科技100強》,共有40家美洲公司、20家歐非公司、18家英國公司和22家亞太公司上榜,其中,中國有6家公司上榜。

該榜單主要從籌集到的總資金額、融資率、地區和行業多樣性、消費者和市場吸引力、X因素(產品、服務和商業模式評分)等五個角度進行評分,且偏重於創新創業型金融科技企業,國內上榜的六家企業分別為眾安保險、趣分期、陸金所、閃銀奇異、房多多、積木盒子、融360。大家耳熟能詳的大型互聯網金融集團螞蟻金服、京東金融、蘇寧金服等並不在榜單覆蓋範圍內,不過,還好這並不影響我們對金融科技企業的認識。

洪言微語從榜單前8名企業著手,詳細為大家解析國際領先的金融科技企業都長什麼樣,核心競爭力是什麼,又會對傳統的金融巨頭帶來怎樣顛覆性的影響?

NO.1 眾安保險

中國企業,經營領域為互聯網保險,成立於2013年10月,註冊資本12.4億元,估值500億元人民幣,前五大股東分別為螞蟻金服(16%)、騰訊(12%)、平安保險(12%)、優孚控股(12%)和加德信投資(11%)。2015年5月,經保監會許可,公司業務範圍在互聯網交易直接相關的企業/家庭財產保險、貨運保險、責任保險、信用保證保險、短期健康/意外傷害保險以外,增加了「機動車保險和保險信息服務業務」兩塊內容。

截止2015年末,眾安保險公司營業收入25.28億元,同比增219%;凈利潤1.68億元,同比增517%。原保費收入前4位的險種分別為保證保險(19.86%)、意外傷害保險(12.41%)、責任保險(3.56%)和信用保險(2.27%),收入結構已經實現充分多元化。

NO.2 Oscar Health

美國企業,經營領域為健康保險,成立於2013年10月,截止目前估值達到27億美元。與傳統健康險公司只參與病人醫療過程中的支付流程相比,Oscar的創新之處在於「通過重新設計健康保險」,包攬了患者諮詢、問診、用藥、支付等一系列環節,主動介入醫療護理過程,立志於成為「為病人提供全天候醫療服務」的平台。

打著「快速移動、打破傳統」的口號,Oscar為病人提供24小時遠程醫療服務,病人可以隨時向醫生撥打免費電話(20分鐘內不花錢),讓複雜的醫療系統簡單化。

NO.3 Wealthfront

美國企業,財富管理公司,前身為Kaching,成立於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更名為Wealthfront,轉型為一家專業的在線財富管理公司,估值超過30億美元。Wealthfront是一個智能投顧平台,藉助計算機模型和技術,為客戶量身定製包括股票配置、期權操作、債權配置、房產投資等在內的資產投資組合建議,本質上,就是利用互聯網技術,把成熟市場的機構投資模式直接提供給個人投資者。人才是Wealthfront最大的依仗,投資團隊12名成員,基本都擁有世界一流高校的博士學歷,投資經驗豐富,且在商界、學界、政界均有豐富的資源。

Wealthfront按照每個賬戶扣除1萬美元後的餘額收取傭金,年費率為0.25%,遠低於美國傳統投資理財機構1-3%的費率水平,受到中等收入人群的青睞。截止2016年2月末,Wealthfront的資產管理規模近30億美元,同比增長近60%。

洪言微語:智能投顧的運轉邏輯,是通過量化投資模型,結合客戶的投資目標、收入和納稅情況,為客戶打造專業、理性的投資組合,將人為不確定因素降至最低。它的誕生,受益於機構投資模式的創新,以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智能投顧誕生後,高凈值客戶專屬的組合投資模式得以走入尋常百姓家,必將對傳統的財富管理模式尤其是私人銀行模式產生重大衝擊。就中國而言,這一衝擊只是剛剛開始……

當然,智能投顧給人提供的是分散化、穩定可持續的收益,而國人卻習慣了投機和快速暴富,所以智能投顧在國內的發展也許註定不會太順利吧。

NO.4 趣分期

中國企業,大學生消費分期領域,成立於2014年3月,兩年內完成六輪融資,估值約10億美元。趣分期為大學生電子產品消費提供分期服務,通過價格戰和龐大的地推團隊迅速站穩腳跟,2015年8月獲得螞蟻金服2億美元入股,持股比例32%左右。據透露,受限於大學生人群高度的流動性(畢業意味著客戶流失),趣分期正著力拓展非校園客戶。

洪言微語:隨著金融正規軍對消費金融業務的重視,消費分期公司正面臨越來越大競爭壓力,當業務流程的互聯化成為標配,融資成本的高低將成為平台吸引客戶的核心競爭力。分期公司的年化利率平均在19%左右,高於銀行信用卡現金借款年化利率,也高於螞蟻花唄、蘇寧任性付、京東白條等電商系消費金融產品,高的融資利率將成為阻礙這些創業企業吸引優質客戶的根本性障礙。

NO.5 Funding Circle

英國最大的P2P平台,成立於2010年,定位於小型企業貸款業務,估值超過10億美元。成立之初,正值歐洲金融危機持續發酵期,中小企業在正規金融機構申貸拒絕率顯著提高,為Funding Circle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於。Funding Circle主要從現金流(質量和數量)、資產(質量和數量)、替代數據(Yelp評分等)和穩定性(管理、業務、行業等方面)四個維度進行信貸准入,同時所有的貸款都需要提供抵質押或擔保。2013年,Funding Circle與美國Endurance Lending Network公司聯合,將業務拓展到美國市場;2015年10月,收購德國Zencap,進入德國、西班牙和荷蘭市場。

截至2015年11月末,Funding Circle累計成交量為9.48億英鎊,發放貸款15,000多筆,英國境內共有約4.5萬名投資人。

洪言微語:Funding Circle的企業理念是「幫助全球幾百萬家企業繞開過時並且效率低下的銀行系統,通過平台的投資者獲得資金」,一般來講,信用貸款才是高效率的代名詞,但同時我們看到,Funding Circle的所有貸款均要求抵質押擔保,也許這是對公授信風險管理省不掉的一道程序。同時,Funding Circle作為英國最大的P2P平台,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純信息中介,對國內正要求所有的P2P平台轉型為純信息中介。信息中介模式下,將風險把控能力交給投資者,但投資者哪有這個能力,轉型信息中介模式,真的會給P2P行業帶來持續發展的春天嗎?

NO.6 Kreditech

德國企業,在線借貸領域,成立於2012年3月,主要為在正規金融機構得不到授信的次級借貸者提供服務。Kreditech通過大數據對申請人進行信用評分,其演算法可以分析約20000個數據點(Facebook 主頁、eBay 主頁、電子商務購物行為、手機的使用情況、位置數據、填寫問卷時間、輸入出錯率、用大寫字母的頻率、按取消鍵的頻率、發出申請的設備是Ipad還是普通平板等等),一旦評估通過,15分鐘內即可完成放款。目前,Kreditech正在積極輸出其大數據服務,致力於為在線零售商等企業建立國際性、自我更新的資料庫,幫助這些企業更好地進行精準營銷和客戶服務。

Kreditech已經對200萬人進行了信用評分,累計放出50萬筆貸款,按照平均貸款金額200歐元計算,累計放出貸款約1億歐元。截止目前,公司尚未盈利。

洪言微語:Kreditech屬於典型的手機微貸創業型企業,這方面的典型代表還包括Affirm、LendUp、ZestFinance等。在洪言微語看來,手機微貸模式,對於傳統的信用評分模型是個很好的補充,但僅依靠這些數據,很難對借款人作出準確的評估,信用評分會偏低、信貸額度也會偏小,從而制約其適用範圍。這種模式要成功發展,不能僅僅停留在次貸市場,而是應該回歸主流市場,與主流的評級機構、數據產生公司等進行合作,獲取更多地、有價值的主流信息,實現共贏才是出路。

NO.7 Avant

美國企業,在線借貸領域,創立於2012年,估值超過20億美元。Avant專註於為介於信用優級和次級之間的借款人提供服務,通過大數據以及機器習得創建更加精確的消費者信用資料。Avant放貸資金源於平台自身而非投資人,因此並非嚴格意義上的P2P企業。Avant的貸款額度平均為8000美元,最高可達到35000美元,其貸款利率最低為9%,最高可達36%,具體取決於風險核算結果。

洪言微語:國際上的在線網貸平台不計其數,Avant 的特色在於其獨特的客戶定位,這一點與Prosper和Lending Club專註於優質客戶形成了差異化。國內的P2P平台多達3000余家,又有幾家真正只專註於特定領域借款人呢?也許創業時的確專註於一個領域,當企業逐步做大時,基於規模、客戶基礎等因素考慮,大而全的發展模式幾乎是必選項。但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大而全往往是企業走下坡路的起點和根源。

NO.8 Atom

英國企業,線上(數字)銀行領域,創立於2014年5月,只能通過手機端應用訪問,已獲得英國銀行牌照。2015年11月,西班牙銀行集團BBVA收購Atom29.5%的股權,作價4500萬英鎊,估計達到1.5億英鎊,此時Atom的手機應用尚未投入使用。

Atom致力於挑戰傳統銀行,經營模式尚處於保密階段,據悉「手機應用中將加入生物計量,3D影像和遊戲技術等特色,並支持個性化定製」。Atom公司的願景是在4-5年的時間內,佔據英國市場4-5%的市場份額。

|金融科技就在我們身邊

經過對國際上排名前十的金融科技企業的介紹,我們發現裡面2家保險企業、1家財富公司企業、4家在線借貸平台(不完全是P2P)、1家手機銀行,而且裡面還有兩家中國企業。這些企業提供的服務都很簡單且容易理解,並不像Fintech這個詞看上去那麼神秘。金融科技只是利用大數據和科技的手段使得金融服務更加便利化、智能化,僅此而已。

再舉幾個例子,以美國企業Simple為例,通過與傳統銀行合作,為客戶提供諸如自動記賬、自動打賬單、分析賬單和其他一些智能化服務,是典型的依附在傳統銀行上的金融科技企業。又如新加坡企業Tradehero,主要面向金融小白,每當小白關注的人做了一筆交易,他就會得到一個通知,然後決定是否跟隨做一樣的交易,模式賣點是在金融交易里,沒有什麼比信息和經驗更值錢。再比如以色列企業Bondit,開發了一款專註債券投資的機器人顧問SAAS軟體,基於領先的機器學習演算法提供債券投資組合設計、優化、調整、監控及分析的一站式服務,使固定收益投資的從業人員能夠輕鬆的設計並銷售債券。

經過國內外綜合對比和分析,我們也可以清晰地發現為何中國的金融科技企業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中國不僅有專註於垂直領域的互聯網金融企業,更是出現了涵蓋支付、融資、眾籌、理財、保險等眾多領域的綜合化、一體化的互聯網金融集團,以螞蟻金服、蘇寧金服、京東金融等為典型代表,業務橫跨C端和B端、國內和國外,為中國金融企業在國際舞台上彎道超車提供了無限想像力和可能性。

不過,也有一點小憂慮,發展金融科技,中國不缺資本、人才和創新的模式,但相對缺乏「構築偉大企業、改變世界」的信仰和精神,還有就是缺乏對市場規律的敬畏。而這些,可能才是決定一國金融科技能夠持續發展併產生顛覆性創新的根本性原因,從這一點看,中國的金融科技其實還有不小的差距。

最後,廣義上講,一切以科技和數據為核心驅動力,能夠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業服務效率的企業均屬於金融科技的範疇。從這個意義上,不僅新興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屬於金融科技企業,傳統金融企業也算金融科技企業,只是相對而言體量太大且體系龐雜、效率低下,難以在細分領域上做到極致。未來,傳統巨頭與新興金融科技企業的合作共存可能成為常態,屆時,金融與科技完全融合,金融科技一詞也許會成為歷史。

(文/薛洪言,蘇寧金融研究院 高級研究員;微信公眾號:洪言微語)


剛剛在博客上面發表了這篇有關FinTech的文章,轉貼到此也跟知乎上的朋友分享

**************** 以下為主文 **********************

博主最近可能是把四年多前一篇講未來保理世界的文章重新發表在知乎網站上,知乎上面的朋友大部分都是新朋友,想不到這篇文章引起了很多新朋友的共鳴,都認為博主四年多前就能準確預測到FinTech區塊鏈的金融模式,實在是神人一枚... 云云!

過不久有一個在歐洲一家超大型投資公司任職的大中華區代表找上了博主,邀請博主幫他們分析一下大陸有哪些值得投資的FinTech公司?博主先約了這位代表喝杯咖啡閒聊.見面後談得很愉快,這位代表說:「久仰叢老師大名了,今天除了談一下大陸FinTech投資市場之外,還有就是有一個個案要請老師幫忙分析...」

原來這家公司鎖定了香港的一家專門用大數據方式做消費性貸款的FinTech公司,準備要投資這家公司.代表說:「這家公司我們的團隊去評估過,表現得非常好,利息收入能達到6%,壞帳率只有千分之幾!」「CEO很優秀也很年輕,長春藤名校IT與Finance雙學位」「我們評估參與他第一輪增資,投他八千萬歐元,預計兩年後他的估值能到十億美金...」「請問老師,您覺得這一家的模式好不?將來能否複製到中國內地?」

博主說:「千分之幾的壞帳率的確是相當好的表現!」「不過等你們投資公司進場投資後,壞帳就會愈來愈高,然後慢慢就開始虧錢!」

代表嚇了一跳說:「怎麼會?我們的資金進場之後,他就能做更多的(融資)生意了!」「他們應該會愈來愈賺錢才對啊!」

博主說:「投資金融周邊業的方式有別於一般企業!」「先撇開大數據這個東西,這家公司目前能賺錢、壞帳率極低,都是因為他目前資金比較少,能作的客戶有限,所以篩選出來的客戶是屬於那個專屬市場金字塔最上緣的客戶」(後來果然證實客戶群體就是香港政府公務員、運營五年以上的小企業負責人等類型的!)

「然後投資人的錢進來了,生意就要更多才能維持住ROA」「唯一的收入是放款利息,為了拉高營業額,只有朝金字塔從上往下找客戶!」「而且投資資金愈多,金字塔往下的速度就愈快!風險係數就成等比上升!」

這位亞洲代表低頭想了很久,說:「叢老師您說的很有道理,但是有沒有甚麼辦法能避免呢?」

辦法當然有!不過在講辦法出來之前,博主先分析一下這家香港FinTech公司的增資策略似乎有些失算!

既然是第一輪增資,當然不能先找錢!那應該找甚麼呢?找關係!

找甚麼關係?最好找來郭台銘、比爾蓋茲、唐諾川普一起成為股東... 找不到這些人?逮舅股,匯豐銀行、渣打銀行的投資部也可以!這種投資人博主統稱為「戰略投資者」,你要的不是他的錢,而是他的名!

用低一點的溢價割讓個20%的老股讓銀行投行部來認購,股東名冊上出現這些行業內的A咖,以後去找B咖銀行談額度,哪個銀行會不買單?

股本不變的情況下,跟銀行可以拿更高的額度,先把金字塔上緣的客戶掃蕩一遍,把ROE拉高一點!

第二輪增資再找創投基金!這類基金公司原則上對被投資的公司沒有甚麼忠誠度可言,「三年內投資獲利了結」是他們的算盤,所以第二輪增資就不用客氣,打著匯豐銀行、渣打銀行是股東的名號,溢價高個幾倍讓他們增資進來.

好了!投資順序這個議題就此打住.接著討論等基金的錢投進來之後,公司該怎麼做才能避免愈來愈往金字塔下緣找客戶呢?

答案是:「多蓋幾個金字塔!多元化自身的產品線!」

不過說實在的,現在打著FinTech名義出來的,博主看到的多是把FinTech用來當作「招商引資」的口號,FinTech真正帶來甚麼殺手級的金融應用博主還沒看到.畢竟在大陸,非銀行業的金融公司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無法吸收存款,也就是流動性的問題很難克服!要做大就得找銀行拿額度... 銀行會想「哼!你們這些FinTech公司天天說要打倒銀行,結果還不是得來求老子、靠老子賞賜你們額度!」


作為一個真正的從業人員,來答一下。

首先,金融科技企業是否可以和傳統的採取同樣的監管標準。做的業務都不一樣,怎麼可以用同樣的監管標準。當然,數據要定時披露,至於監管標準較難量化。因為這個監管實際上是落後於業務的。

目前的監管缺陷,最大的缺陷就在於監管者根本就不懂業務還在那裡指手劃腳。這在國內尤其嚴重,我常常覺得人行不是來監管,是來圈錢的。有些非常明顯的應該取締的機構不取締,比如後河財富,一看就是騙子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的本質不是把金融產品搬到網上賣。這種業務模式一點創新都沒有好么 。金融科技公司應該把金融和生活需要融合。提高金融配置資金的效率,從時間、準確度兩個維度上。合理的配置貸款額度,在較短時間內迅速發放貸款,以較低利率提供資金。

現在這個領域尋租空間太大,監管層取締牌照就什麼都是空的了,所以很容易滋生腐敗現象。多招一些真正懂金融的人在監管隊伍里比什麼都好。

無利益相關,但是爆出一些騙子公司,必須匿。可以私信或評論。


謝邀!

我猜題主說的「金融科技(FinTech)」是指的互聯網金融,下面以互聯網金融來替代題主說的「金融科技」。無他,只是不習慣題主的叫法,而習慣了後者而已。此處的互聯網金融不單局限於P2P平台,而應該泛指以主要通過新興的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信息技術,進行金融行業相關服務的行業。

我的觀點:是的!互聯網金融必須要「監」和「管」!

但一定不能是按照銀行一樣的標準類執行,否則就又成了一對傳統金融公司,而非互聯網金融了。

那麼問題來了,互聯網金融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監管?目前的監管存在哪些缺陷?在下才疏學淺,按照自己的理解嘗試解答如下:

互聯網金融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監管?首先,需要搞清楚3個核心的要素:誰監管、監管什麼、監管誰。這裡面最好回答的就是監管誰,毫無疑問就是互聯網金融從業公司和相關從業人員。另外兩個核心要素從互聯網金融行業誕生之日起一直到現在都沒有一個真正明確的答案。

誰監管?我的觀點應該是金融監管部門,無論是互聯網金融還是XXX金融,其重心都應該落在金融上,互聯網是一個形容詞,是工具,是戰術,其戰略意圖還是金融本身。但是可悲的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互聯網金融行業都沒有找到對口的上級監管部門。人民銀行和銀監會(包括保監會)認為互聯網金融屬於互聯網行業,應該歸屬工信部統一監管(此時:互聯網金融的重心落到了互聯網上);工信部認為互聯網金融應該屬於金融行業,應該歸屬於人行和銀監管理(此時互聯網金融的重心落到了金融上)。一直到2015年底2016年初,才有了多部委統一下發的徵求意見稿,勉強將誰監管的問題的最頂層的監管機構搞清楚,但是具體的監管機構被下放到了各地方的行業協會(開玩笑的吧,讓一個沒有任何行政執法權的民間組織行使監管職能,扯的吧)。

第三個核心要素:監管什麼?國內的某些機構做事有個特點:特別喜歡走極端,非左即右。具體到監管內容上,就會變成要麼什麼都不管,要麼什麼都想管。

互聯網金融行業作為一個新興的金融行業分支,監管一定是落後於現狀。好的監管應該是規定清楚哪些不能做,剩下的都可以做;而不應該是哪些能做,剩下的不能做。具體的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監管,只要能夠排除行業從業公司的非法集資/吸儲的風險,剩下的就讓可以交給市場和行業。

還有一點,監管機構應該做的就是:風險教育


先簡單看下別人的回答。

1、是否要監管 個人觀點對運營金融的需要監管,僅僅做tech輸出的不需要監管,他們服務於運營方,運營方的監管自然會覆蓋

2、如何監管 監管分層,針對不同業務適用不同的監管


誰監管?監管什麼?如何監管?比是否需要監管更具有討論的意義。


這幾年對金融加大監管力度,還是挺狠的,至少很多違規的資金池沒了


金融肯定要監控的,不管搞新模式還是新技術。

面臨的監管標準,是否和銀行一樣,我感覺在「控制性條例」下,是一樣的,比如,不允許掛羊頭賣狗肉之類的。

但在「鼓勵性」內涵(一些時候,監管政策內里是在鼓勵你去做某些事)上,Fintech絕對比傳統銀行要好很多,空間、自由度都高很多。

陳舊的金融體系下,Fintech是後來居上的好機會,而且,中國也絕對具備這個條件。

缺陷,應該是傳統金融和Fintech之間,監管策略沒有嚴格區別對待(也許有初步的),一些政策一刀切一風吹,顯然是不合理的。這種嚴格區分,對鼓勵Fintech發展有重要意義。


真正的Fin-tech金融時代,需要遵照的是共識機制、而不受制於監管體系。

1.個人支付與消費的鏈接全靠既定路徑;

2.證券與結算的完成通過電子埠、資本跟蹤完成;

3.比特幣可以替代性運作,只要多方達成共識。

總之,區塊鏈是通過自治化組織管理、在不斷修復漏洞和演算法中,來完善和達到目標的技術驅動模式。


首先,你提的金融科技,只是科技即金融領域的IT研發,金融大數據,為金融行業提供科技服務等,還是指互聯網金融?

如果是純粹為金融提供科技服務,是不需要太多監管的,其力度基本參照現有軟體或互聯網公司。

如果是互聯網金融,這就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其監管力度既不會像互聯網行業那樣幾乎毫無監管,又不會像傳統金融業那麼嚴厲的監管力度。我的理解是其監管力度會介於互聯網行業和金融行業之間,金融行業特別是銀行業可以說是市場經濟的命脈,其風險巨大,對經濟的影響也巨大,是一個必須強力監管的行業;而互聯網行業恰恰相反,強力的監管只會扼殺互聯網的創新精神。

總之一句話,互聯網金融會長期處於「適度監管,鼓勵創新」的政策之下。


謝邀!

我就不說的那麼複雜了,作為一個研究互聯網金融的銀行從業人員說一些自己對這個行業看法, 或許不太專業,歡迎各位前輩指正。

廢話不多說下面開始進入正題。

你說的金融科技這個詞我不太懂,但是應該是可以理解為金融與先進互聯網技術的結合體,就是我們所謂的互聯網金融,或者互聯網+;而銀行在互聯網方面的拓展可以稱之為金融互聯網。

目前互聯網金融大概可以分為兩種(不詳細介紹,題主有興趣可以自己百度):

第三方支付類,以支付寶,快錢,拉卡拉等比較成熟,而跟風上來的比如說京東這類的也都在用自己的支付通道,這些單位都要向人行申請專門的支付牌照才能正規的經營。

P2P類:這類公司其實可以簡單的理解為互聯網化的小額貸款公司,當然質量也是參差不齊,比較有後台的,比如阿里,百度,騰訊,京東等等,小的更是多的不要不要的,搜索個關鍵詞P2P多的很,不再舉例。

所謂的金融互聯網,可以理解為銀行業在收到互聯網公司的挑釁之後,做出的一些應對,比如直銷銀行、各種線上審批的貸款等等,但是金融互聯網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探索的都比較保守,這跟銀行業的監管嚴格有直接關係,目前多數直銷銀行也只是涉及一些貨幣基金類產品,就是大家常說的「寶寶類」產品,但是這類產品反而受到了銀行客戶的青睞,因為銀行之前的產品實在是太不靈活了!

面對的監管:

目前沒有特別明確的監管,兩年前我開始接手這塊業務的時候,也正是發展的最迅猛的時候,四大行的探索比較中規中矩,沒有特別出格,所以也並不是特別出彩,反而民生銀行、江蘇銀行、包商銀行這些股份制和城商行成了領軍人物,不得不提的是包商銀行,最早一版的小馬bank,說是一匹黑馬真不過分,但是最終因為做的太出格,結果不是很好。

監管部門現在面對互聯網創新的態度是,先放任發展,出了問題再想辦法解決既出台相應的彌補政策,這也是常用手段,很好理解,目前我只見到了一個徵詢意見稿,大概就是說你們悠著點做,我現在不想管你們這種態度,而對於銀行業,現在也只是把銀行的賬戶分了三大類,就是我們常說的一、二、三類賬戶。

至於監管缺陷,我不太想評價這個詞,我覺得監管和缺陷本身不能放在一起說,所謂監管就是監督和管理,要知道監督就是看著你不讓你犯錯,管理就是你出了錯我要管理你,從字面上的意思就可以看出,監管永遠都是滯後的,就是說只有出了問題之後才能修正,所以監管其實就是起個威懾作用,讓你們不敢做的太出格,只要不太過分,監管部門其實也不太會伸手,所以監管本身就是帶有缺陷的,但是這種缺陷其實是一種市場行為,是對市場有利的,創新本身就要允許有試錯的機會,不然那還會有你們現在用的這些淘寶、打車這些東西。


金融和科技的結合,或者說金融與互聯網的融合,是發揮了互聯網在渠道、用戶和產品創新等方面的優勢,進一步達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作用,而金融科技的本質應該還是回歸金融,所以監管方面應該按照傳統金融監管的原則實施,這樣才能真正地促進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推薦閱讀:

唯快不破:微粒貸用「執行力」踐行普惠金融的初心
玖富融資、眾安上市,這屆「開掛」的金融科技公司
一個互聯網金融反欺詐評分模型
從E租寶,到錢寶網,兩個500億,互聯網金融該怎麼管?
必讀 | 我們離機器人理財還有多遠?

TAG:互聯網金融 | 風險管理 | 金融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