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熱愛的行業-測繪工程

一晚上的火車,沒法做其他,只好思考。好久之前就想總結下我至愛的專業,測繪工程。

大學裡選擇工程測量,只是因為大家好多都選,而且聽說掙錢多,所以就去了,4年大學生活,差不多每個老師的項目都接觸過,和大家一起去掙外快也是特別激情的歲月。我喜歡這個專業,也熱愛這個行業,所以沒事喜歡瞎琢磨。

地形圖測繪、地籍測繪、房產測繪、地下管線探測、變形測量等等差不多就是工程測量做的事。做這些項目,要有總工定方案,引用大量或國家或行業或地方標準,相關法律法規小200冊,然後項目組去實施,最後還有審核,過程中又有三檢一查之類的把關,分工很細,保證項目數據質量不出問題。儀器在整個項目中雖然重要,但只是一種工具而已,全站儀、RTK、水準儀什的。整個行業有條不紊地發展著,人也越來越多,更重要的是這個行業還是半國家管控行業,數據為多保密性質,民企一般也就以賣儀器為主。

但是近些年事情發生了些改變。地形圖測繪來說,幾年前1:2000的地形圖,衛星遙感可以搞定了,大家覺得1000的圖,500的圖,量還是特別大,而且錢也多,足夠大家乾的;不多久,無人機攝影測量技術提升了,成本也降了,1:500的圖都可以飛出來,大家覺得,不怕,有房子多的地方,城鎮什麼的,無人機做不了,各種偏差。不多久傾斜投影測量出來了,卧槽,什麼叫傾斜攝影測量?一臉萌萌噠表情。居然可以直接出三維,什麼房檐改正,想要什麼圖出什麼圖。而且出圖速度驚人。親,只會數字測圖法的親們,在地形圖這塊估計沒飯吃了以後……等等,不只是地形圖測繪,規劃監督可能也要出問題。

再說說地籍測繪,要在以前這可不是什麼簡單活,裡面涉及的法律法規相當多,每一步數據採集工藝都要講究,就比如不動產登記,先指界再測圖還是先測圖再指界,兩者都可以,但一點點的改變可能帶來的工作量和工作方式的改變就是巨大的。因此總工程師的作用相當大,一套高水平的方案可以讓項目成本降低不只一半。但近來各種不動產登記軟體平台出來了,南方測繪、超圖等這類的gis平台,幾乎把所有方案都集成了進去,而且是可調整的,測繪單位只要按照不同項目的要求選擇方案就好,剩下的都是傻瓜操作,找幾個高中生足夠,一次大型詳查,從省級層面基本把方案就定下來了,失去了對專業的要求,也就和民工真的沒有什麼差別了。試問這種項目的可設計空間還有多大?

要聊到房產測繪了,希望N姐不要生氣,一個激光測距儀,一把捲尺,幾張草紙,每一個特徵點都要去量,一邊畫草圖,回單位要把圖在cad上畫出來,出各種報告。其實有一種技術,叫slam。儀器不大,一個人就夠了,一層樓走一遍屋子裡都不用進去,門口溜達下,所有要素就齊活兒了,毫米級精度,有個公司叫華泰天宇,可以去他們那兒看看。姐,找我也行。

到變形監測了,記得大學的時候去幾個大壩參觀,看到大壩上用GNSS監測系統還是覺得特別高大上的,把高精度GPS架到大壩上監測壩體位移和沉降,自動記錄,當然只是大壩用了,其他工程基本都是高精度全站儀,各種感測器。都是以人為主的,比如基坑監測,要根據基坑不同位置受力情況,結合地形地質情況設計監測點位,之後去布點。再之後根據設計及規範要求在施工不同階段,調整觀測頻率。每次觀測都要最少4-5個人去一天,包括位移觀測、沉降觀測、地下水位、傾斜等等,多點的都有十幾個監測項,每個項都是獨立的。但是現在大壩上之前用的那一套價格在降而人力卻在漲。更多可以使用GNSS變形監測系統的地方,都在開始使用GNSS系統,要命的是,這活兒直接和傳統測繪公司沒一毛錢關係了,儀器公司已經把總工的那點方案都集成到系統里去了,而且可以直接在手機app上查看變形量,水位,如果有問題24小時實時報警提醒,甚至可以自動完成相關應急作業。還想啥呢……Jsir~加快步伐吧。

差點忘記了地下管線測量,這是唯一讓我覺得機器沒法取代經驗的專業領域。不管大家做的管線模型多麼漂亮,說自己技術多麼nb。在這兒沒用~採集不到數據誰說都不中。管線探測有開挖這一項,試問全國同行們,你們挖過一次么?當然做燃氣的就別說了,燃氣公司錢多。那點費用都不夠刨坑扯皮的。所以經驗就是生產力,看一眼遠方的電杆就可以直接把線連個八九不離十的人就是寶,看一眼哪個年代修的路,蓋的房都可以直接把當時設計思路畫出來的那種人,親,那就是國寶,搖錢樹。什麼雷達,空氣波,機器人,也就是理想環境用用,稍微複雜點隱蔽的地兒沒用!管線的項目,分兩種,90%容易的,10%複雜的。最後10%的價值比90%容易的高出1萬倍,難度高出無窮倍。這是一門綜合學科,要懂得不同時期的建築工藝,這方面從小s那兒學了不少,也是我的小師傅吧。但是重點來了!這個領域有幾個這種牛人呢?大家都在90%里混,對於傳統測繪行業隊伍來說,也是不好啃的骨頭。

科技在進步,而我們工程測量這塊因為很多有國企背景,改革動力很弱。導致整個行業都處在自我麻痹的狀態。但在科技進步浪潮下,如果自己不思進取必然被別人取代。多少代測繪人不懈的努力,最後是各大互聯網公司在用利用地圖資源掙得缽滿盆溢,多少前輩的積累,卻是互聯網科技公司運用我們認為不值錢的大數據進行開發盈利,人家所有監測系統都可以免費安裝,靠服務收費了,我們還覺得那個不現實。要轉型,要改變思路了,等死的勇氣都有了,還沒有改變的勇氣么?這是一個亂世,但我們有專業優勢,要搞集成也要是專業人事來集成,讓做感測器的去好好提高設備質量,別搶了我們的飯碗。

集成化、平台化,服務化,開放化,走吧,走起,把屬於自己的行業找回來。

歡迎關注公眾號:li_baojia 關於測繪、GIS、創業那些真實的事兒。

weixin.qq.com/r/b0gxKYD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TAG:測繪 | 改革 | 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