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穿刺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
胸腔穿刺術
適應症:
1、診斷性穿刺,以檢查胸腔積液的性質。
2、抽液(氣)以減輕對肺組織的壓迫。
3、胸腔內注射給葯。
禁忌症:
1、體質衰弱、病情危重,難以耐受操作者。
2、出血傾向、應用抗凝劑、出血時間延長或凝血機制障礙者。
3、穿刺部位皮膚感染或帶狀皰疹病人,待感染控制後再實施操作。
4、血小板計數<50×109 /L者。
穿刺點:
1、一般常取肩胛下角線第7-8肋間,腋後線第7肋間,腋中線第6-7肋間,腋前線第5肋間;
2、胸腔積液,穿刺點選在胸部叩診音實音最明顯的部位,並在B超定位後進行穿刺;
3、包裹性積液應在超聲波定位後進行穿刺;如為氣胸,穿刺點選在鎖骨中線第2肋間或腋中線4-5肋間。
操作步驟:
1.病人取坐位面向椅背,兩前臂置於椅背上,前額伏於前臂,自然呼吸。卧床者可取半坐位,患側前臂上舉抱於枕部。
2.穿刺點可行超聲波定位,或選在胸部叩實音最明顯部位進行。
3.戴無菌手套,常規消毒皮膚,覆蓋無菌洞巾。
4.選下一肋骨的上緣為穿刺點,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先注射皮下出現皮膚橘皮樣皮丘改變,然後自皮至胸膜層進行逐次麻醉。
5.術者以左手指與中指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膚,右手將穿刺針在局麻部位緩緩刺人,當針鋒抵抗感突然消失時,表明已穿入胸膜腔。助手用止血鉗協助固定穿刺針,以防刺入過深損傷肺組織。穿刺針可應用三通穿刺針或較粗的長針後接膠皮管,穿刺前應關閉三通針,先將膠皮管用止血鉗夾住,然後進行穿刺。穿人胸膜腔後再轉動三通活栓使其與外界相通,或鬆開膠皮管止血鉗,抽取胸腔積液。
6.抽液結束後拔出穿刺針,覆蓋無菌紗布,膠布固定。
注意事項:
1、術前應向患者說明穿刺目的,簽知情同意書後實施。
2、術前應常規進行叩診,確定穿刺點無誤後實施操作。
3、應避免在第9肋間以下穿刺,以免穿透膈肌損傷腹腔內臟器。
4、嚴格無菌操作。
5、操作中要防止空氣進入胸腔,始終保持胸腔負壓。
6、應由肋骨上緣進針,避免損傷肋間血管和神經,抽液過程中常規固定穿刺針,避免針頭擺動損傷肺組織。
7、一次抽液不應過多、過快。首次不超過600ml,以後每次不超過1000ml。氣胸時一次抽氣不超過1000ml。診斷性穿刺50-100ml液體即可。
8、操作中應叮囑患者避免深呼吸和咳嗽,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如患者有不適,不能堅持者,應停止抽液,拔除穿刺針。
腹膜腔穿刺術
適應症:
1、抽液作化驗和病理檢查,以協助診斷。
2、大量腹水引起嚴重胸悶、氣短者,適量放液以緩解癥狀。
3、腹腔內注射藥物或擬行腹水回輸者。
4、進行診斷性穿刺,以明確腹腔內有無積液、積膿、積血。
禁忌症:
1、有明顯出血傾向。
2、因既往手術或炎症腹腔內有廣泛粘連者。
3、躁動、不能合作或肝昏迷先兆。
4、表明皮膚異常。
穿刺點選擇:
1、臍和髂前上棘間連線中外1/3的交點為穿刺點,放腹水時通常選用左側穿刺點(最常用)。(不易損傷腹壁動脈)
2、臍和恥骨聯合連線的中點上方1cm,偏左或右1.5cm處。(無重要器官且易癒合)
3、少量腹水患者取側卧位,臍水平線與腋前線或腋中線的交點。(常用於診斷性穿刺)
4、少量或包裹性積液,需在B超指導下定位穿刺。
操作步驟:
1.先囑患者排空尿液,以免穿刺時損傷膀胱。
2.體檢:放液前應測量腹圍、脈搏、血壓,以觀察病情變化。術前並行腹部體格檢查,叩診移動性濁音,已確認有腹水。
3.體位:扶患者坐在靠椅上,或平卧、半卧、稍左側卧位。
4.穿刺點的選擇:常須B超指導下定位穿刺。定位後需用龍膽紫標記。
5.消毒:將穿刺部位常規消毒,消毒2次,範圍為以穿刺點為中心的直徑15cm,第二次的消毒範圍不要超越第一次的範圍 ;帶無菌手套,鋪消毒洞巾。
6.麻醉:自皮膚至腹膜壁層用2%利多卡因逐層做局部浸潤麻醉。先在皮下打皮丘(直徑5~10mm),再沿皮下,肌肉、腹膜等逐層麻醉。麻醉的重點在於皮膚與腹膜的麻醉。
7.穿刺:術者左手固定穿刺處皮膚,右手持針經麻醉路徑逐步刺入腹壁,待感到針尖抵抗突然消失時,表示針尖已穿過腹膜壁層,即可抽取和引流腹水。診斷性穿刺可直接用無菌的20ml或50ml注射器和7號針尖進行穿刺。大量放液時可用針尾連接橡皮管的8號或9
號針頭,助手用消毒血管鉗固定針尖並夾持橡皮管(一次性腹穿包的橡皮管末端帶有夾子,可代替止血鉗來夾持橡皮管)。患者腹水量大,腹壓高時,應採取移行進針的方法(皮膚與腹膜的穿刺點不在同一直線上)。
8.放腹水的速度和量:放腹水的速度不應該過快,以防腹壓驟然降低,內臟血管擴張而發生血壓下降甚至休克等現象。一般每次放腹水的量不超過3000~6000ml;肝硬化病人第一次放腹水不要超過3000ml。
9.標本的收集:置腹水於消毒試管中以備作檢驗用(抽取的第一管液體應該捨棄,不用作送檢)。
10.穿刺後穿刺點的處理:放液結束後拔出穿刺針,蓋上消毒紗布,並用腹帶將腹部包紮,如遇穿刺孔繼續有腹水滲漏時,可用蝶形膠布或塗上火棉膠封閉。
注意事項:
1、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
2、術中及術後密切觀察病人,如出現面色蒼白、出汗、脈速,或訴頭暈、心悸、噁心等,應停止抽液,並作相應處理。
3、抽液不宜過快、過多,一次不宜超過3000ml。多放可誘發肝性腦病和電解質紊亂。
4、在放腹水時若流出不暢,可將穿刺針稍作移動或變換體位
腰椎穿刺術
適應症:
1、採集腦脊液檢查以明確診斷。
2、測定顱內壓及進行腦脊液動力學檢查,了解蛛網膜下腔有否阻塞等。
3、治療作用,包括椎管內注射藥物如抗生素、抗癌藥、麻醉劑等。
禁忌症:
1、顱內壓增高有明顯視乳頭水腫或有腦疝先兆者,尤其疑有後顱窩佔位性病變者。
2、休克,衰竭或瀕危狀態的患者。
3、穿刺部位或附近有感染者。
4、凝血障礙,有出血傾向,血小板低於20×109/L。
穿刺點:
通常以髂後上棘連線與後正中線的交會處為穿刺點,此處,相當於第3-4腰椎棘突間隙,有時也可在上一或下一腰椎間隙進行。
操作步驟:
1.向病人解釋穿刺目的及注意事項,消除緊張、恐懼心理、取得配合,囑排尿。
2.病人側卧硬板床上,取去枕頭,背部齊床沿,鋪好橡皮巾、治療巾,頭向胸前彎曲,雙手抱膝,雙膝向腹部彎曲,腰背盡量向後弓起,使用使椎間隙增寬,有利穿刺。
3.穿刺時協助病人固定姿勢,避免移動以防針頭折斷,兒童尤為重要。
4.穿刺部位一般取3~4腰椎間隙、兩側髂脊連線的脊棘線為第3腰椎間隙。
5.穿刺部位嚴格消毒,術者戴無菌手套,鋪洞巾,以2%普魯卡因作局部浸潤麻醉。
6.術者持腰椎穿刺針(套上針芯),沿腰椎間隙垂直進針,推進4~6cm深度時,或感到阻力突然消失,表明針頭已進入脊膜腔。拔出針芯,腦脊液自動流出,此時讓病人全身放鬆,平靜呼吸,雙下肢和頭部略伸展,接上壓力管,可見液面緩緩上升,到一定平面後可見液平面隨呼吸而波動,此讀數為腦脊液壓力;如壓力明顯增高,針芯則不能完全拔出,使腦脊液緩慢滴出,以防腦疝形成。
7.穿刺過程,注意觀察病人意識、瞳孔、脈搏、呼吸的改變,若病情突變,應立即報告醫生停止操作,並協助搶救。
8.需要了解蛛網膜下腔有無阻塞,可作動力試驗(亦稱壓頸試驗)。即於測定初壓後壓迫病人一側頸靜脈10秒,進行觀察判斷。
A、若腦脊液壓力於壓頸後立即上升至原來水平1倍,解除壓迫後,在20秒內迅速下降至原來水平,表明蛛網膜下腔無阻塞。
B、若腦脊液壓力於壓頸後不上升,表明蛛網膜下腔完全阻塞。
C、若腦脊液壓力於壓頸後緩慢上升,解除壓迫後又緩慢下降或不下降,表明蛛網膜下腔有不完全阻塞。
9.接取腦脊液3~5ml於無菌試管中送檢。需作細菌培養,應將無菌試管口經過酒精火焰滅菌,接取腦脊液,然後管口及棉塞再通過酒精燈火焰滅菌後蓋上棉塞。如需作鞘內注射時將藥液緩慢注入。
10.術畢套入針芯,拔出腰椎穿刺針,針孔以碘酒消毒,覆蓋無菌紗布,以膠布固定,1周內勿沾濕穿刺處。
11.清理床單及用物,記錄腦脊液量、顏色、性質,將採集標本立即送化驗。
注意事項:
1、嚴格掌握禁忌症,凡疑有顱內高壓者必須先做眼底檢查,如有明顯視乳頭水腫或有腦疝先兆者,禁忌穿刺。有休克、衰竭或瀕危狀態以及局部皮膚有炎症、顱後窩有佔位性病變者均列為禁忌。
2、穿刺時患者如出現呼吸、脈搏、面色異常等癥狀時,立即停止操作,並作相應處理。
3、鞘內給葯時,應先放出等量腦脊液,然後再用等量藥液注入(置換)。
4、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操作時動作應輕巧,用力要適當。
5、腦脊液三管實驗:1、細菌學檢測;2、生化及免疫檢測;3、細胞計數;
6.術後囑患者去枕卧位6小時。
骨髓穿刺術
適應症:
1、各類血液病的診斷和全身腫瘤性疾病是否有骨髓侵犯或轉移。
2、原因不明的肝、脾、淋巴結腫大及某些發熱原因未明者。
3、某些傳染病或寄生蟲病需要骨髓細菌培養或塗片尋找病原體,如傷寒桿菌的骨髓培養及骨髓塗片尋找瘧原蟲和利朵小體。
4、診斷某些代謝性疾病,如高雪(Gaucher)病,只有骨髓找到Gaucher氏細胞,才能最後確定診斷。
5、觀察血液病及其他骨髓侵犯疾病的治療反應和判斷預後。
禁忌症:
1、血友病及有嚴重凝血功能障礙者,當骨髓檢查並非唯一確診手段時,則不宜進行此種檢查,以免引起局部嚴重遲髮型出血。
2、骨髓穿刺局部皮膚有感染者。
3、身體功能較差,難以耐受穿刺者;
穿刺點:
1、髂後上棘穿刺點:位於腰5和骶1水平旁開約3cm處一圓鈍的突起處,此處穿刺容易成功,而且安全,是最常用的穿刺點。
2、髂前上棘穿刺點:位於髂前上棘後1~2cm較平的骨面,此處易於固定,操作方便,無危險性,但骨髓成分次於髂後上棘,也不如髂後上棘容易成功。
3、胸骨穿刺點:位於第二肋間隙胸骨體的中線部位,此處骨髓液含量豐富,當其他部位穿刺失敗或不仍不能明確診斷時,需做胸骨穿刺。
4、腰椎棘突變位點:位於腰椎棘突突變處。
操作步驟:
以髂後上嵴為例
1.體位患者取側卧位,雙腿屈向胸前,使腰骶部向後突出,易於觸到髂後上棘。
2.局部皮膚常規消毒,鋪無菌洞巾,用1~2%普魯卡因局部浸潤麻醉達骨膜。
3.左手固定局部皮膚,右手持穿刺針,在選擇穿刺點與背部垂直方向刺入抵達骨膜後,左右旋轉式鑽入,通過骨皮質,達骨髓腔時突感空松,再時針1cm,針頭即可固定不動。
4.取出針芯,接10ml乾燥注射器,緩緩用力抽吸,當血液一出現於針管時立即停止抽吸,此時抽得的骨髓量約0.2ml,過多則混進血稀釋,若行骨髓培養,則需抽取5~10ml。
5.拔下注射器及穿刺,迅速將骨髓液注至玻片上,供推片制標本。局部碘酒消毒,並蓋紗布,壓迫1~2分鐘,以膠布固定。
注意事項:
1、術前應作出、凝血時間檢查,有出血傾向者於操作時應特別注意,對血友病人禁止做骨髓穿刺。
2、注意注射器與穿刺針必須乾燥,以免發生溶血。
3、穿刺針頭進入骨質後避免擺動過大,以免折斷;胸骨穿刺不可用力過猛, 以防穿透內側骨板。
4、抽吸液量如為做細胞形態學檢查則不宜超過0.2ml,否則會導致骨髓液稀釋,影響增生度的判斷、細胞計數及分類的結果。如做細菌培養,應首先抽吸供形態學檢查標本,再抽吸1-2ml。
5、骨髓取出後應立即塗片,否則會很快發生凝固,使塗片失敗。
推薦閱讀:
※一輩子也沒有很長,只希望能夠再陪你一場
※西綜內科學重點匯總
TAG: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