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顏」觀色辯中藥
眾所周知,顏色的產生是物體對光線中不同波長的光波均勻吸收或選擇吸收所表現出的現象。一般分為三種:本色(由成分或內部結構決定)、外色(由外來帶色雜質及分散程度決定)、假色(物體對投射光波產生的干涉作用)。借用此種分類方法,本文將有顏色的中藥也分為三種:①自身具有固定顏色的中藥;②顏色隨著時間和環境條件變化的中藥;③經處理而產生不同顏色的中藥。由於顏色的產生和變化與中藥質量緊密相關,只要掌握這些顏色變化規律,就可以利用其快速辨識中藥的真假好壞。現分述如下:
1. 自身具有固定顏色的中藥 中藥的顏色是衡量藥材質量好壞的重要因素,如果藥材因加工或貯藏不當,就會改變固有的色澤,如紅色的枸杞子、紅花、西紅花、丹參、茜草、高良姜等;黃色的黃柏、黃芩、黃連;紫色的紫草;藍色的青黛;綠色的番瀉葉;白色的葛根、白芷、白芍、半夏、北沙參、白茅根、川貝母、浙貝母、天麻;紅白相間的檳榔、肉豆蔻;黑色的熟地黃、生地黃、玄參、黃精、胡黃連、升麻;黃白半透明的麥冬、天冬、玉竹等。如果發現這些中藥的色澤不符合要求,則可判定為變質中藥或者是假藥。需要說明的是,很多中藥的色調不是單一的,而是複合的色調。所以在描述中藥顏色時,如果用兩種以上的複合色調描述時,則常以後一種色調為主,如黃棕色,即以棕色為主。
2. 顏色隨著時間和環境條件變化的中藥 有些中藥新鮮時的顏色與乾燥後的顏色不同,而且隨著存放時間延長而變化,如五味子剛乾燥時為鮮紅色,而隨著存放時間延長,逐漸變為黑色。所以可憑藉五味子表面紅色和黑色的比例判斷五味子的新鮮度及品質優劣。石決明的藥用部分是鮑魚的外殼,其殼內表面的氧化膜對光產生了干涉作用而使其具有珍珠樣彩色光澤,而且此光澤隨光線的變化而變化。膽礬在高溫乾燥的環境下貯存時,容易風化,由天藍色結晶變成白色粉末。成分上雖僅僅失去的是所含結晶水,但功效已損失殆盡。
3. 經處理而產生不同顏色的中藥 礦物類中藥常利用條痕色(將礦物在白色毛瓷板上划過後所留下的粉末痕迹的顏色)進行鑒別。因為條痕色比礦物表面的顏色更為固定,更具有鑒定意義。如磁石和赭石二者均為含鐵礦物,其表面均為灰黑色,不易區分,但磁石的條痕色是黑色,而赭石的條痕色為櫻桃紅色,故可將其區別開來。此外,紅花的表面為紅色,但將其浸入水中即可使水變為黃色。這種現象使紅花具備了天然防偽的功能。類似具有天然防偽的中藥還有西紅花等。將血竭粉末置白紙上,隔火烘烤,正品血竭受熱後即融溶成血紅色,故有「外形黑似鐵,研粉紅如血」的說法。鑒別青黛時也可採用火試方法。將青黛置於試管中,放在火上直接加熱,可見青黛產生紫紅色煙霧。古人在二千年前就是用此法進行真偽鑒定的。
推薦閱讀:
※別讓中醫藥的常識變成「冷知識」-3——不能荒廢的技藝
※冰片究竟有多少種?
TAG:中藥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