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話頭?什麼是疑情?

可以結合自己的修正討論,討論。看話頭先要發疑情。疑情是看話頭的拐杖。何謂疑情。如問念佛的是誰。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還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睡著了還有口。為什麼不會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個什麼樣子。卻沒處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誰」上發起輕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細愈好。隨時隨地。單單照顧定這個疑念。像流水般不斷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動著他。疑念不在。再輕微提起。初用心時必定靜中比動中較得力些。但切不可生分別心。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不要管他動中或靜中。你一心一意的用你的功好了。

  「念佛是誰」四字。最著重在個「誰」字。其餘三字不過言其大者而已。如穿衣吃飯的是誰。痾屎放尿的是誰。打無明的是誰。能知能覺的是誰。不論行住坐卧。「誰」字一舉。便有最容易發疑念。不待反覆思量卜度作意才有。故誰字話頭。實在是參禪妙法。但不是將「誰」字或「念佛是誰」四字作佛號念。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佛的是誰。叫做疑情。有等將「念佛是誰」四字。念不停口。不如念句阿彌陀佛功德更大。有等胡思亂想。東尋西找叫做疑情。那知愈想妄想愈多。等於欲升反墜。不可不知。


提起話頭,照顧話頭,看話頭,參話頭。這些禪和子嘴裡老掛著的專用名詞,看到大家只能再複製粘貼禪和子的開示。也實在是五十六度的醉了。

啥叫話頭,一句話開始之前的那個頭。

比如,念佛的是誰?是我啊?

我是誰?我是我媽兒

我媽是誰?我媽是我媽……

這不叫參話頭,這叫參話尾。只不過是追著在回答自己提出的一個個問題。這麼下去不是禪法,倒是更像哲學。就像蘇格拉底說,追問七個為什麼。誰都是哲學家。

什麼叫話頭。

比如,我們靜坐在這裡,念上兩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那麼我們看。每一句佛號,到底是從哪兒起來的。在念佛號之前的那個念頭,是什麼樣子的。

我們要找到的,是能念佛的那個是誰。到底這一句佛號是怎麼起來的。

人的意識如同流水一樣,奔流不息。一句佛號就好比是河流中的一滴水。

現在要找到這滴水之前的到底是什麼。或者說這滴水是怎麼來的。就像截斷這條河流。

一句佛號念出來,是自己的意識境界。而由此來找這個能念佛的到底是誰,這個意識境界是怎麼起來的。這個就要去找。找這個能起意識的「真我」,也叫自性,也叫真如,也叫本來面目。就這麼去找,這叫疑情。越找越找不著;越找不著越找。就這麼一路找下去……突然之間,驀然回首……

發現不過是穿上了馬甲,不認得自己了……


禪宗本質上還是佛法。宗下解脫本來也沒什麼奇特,並不超勝於教下,了解這點,再看禪宗也就一目了然。

什麼是疑情?

世尊當年為什麼要舍太子位出家?是因為輪迴生死大苦不得解脫,要尋覓一條道路出來,這條路是什麼?佛就是帶著這樣的疑情趨向解脫的。

這種出離心是佛法上的疑情的基礎,而且時刻可以現量觀察是否得到了結果,只需要看諸般大苦是否盡皆解脫了即可證明。這樣的疑情的盡頭就是正盡苦究竟解脫。

凡夫生活中也有各種疑情。鑰匙去哪兒了,錢包去哪兒了,她或者他去哪兒了諸如此類,隨著主觀上重要性的大小,有些短時間內也非常強烈。但是佛法的這個疑情一旦如法生起,持續性是這些可替代的事物發起的疑情不可比擬的,會成為你生命的背景,因為除非究竟解脫,這個疑情就無法解決。

所以如理作意,發起出離心,這是發起疑情的重要關鍵。

至於話頭。佛法上的解脫沒有其他,現量觀察到五蘊諸法無我,即是解脫。各種話頭無非是根據各人的差別,尋個地方,讓你去觀察到一個或者一系列的認知過程上無我,其實和念住沒有本質區別。

PS:修行人不是因為一個話頭而起疑情,而是這個疑情本來就鋪天蓋地,話頭不過做了個靶子而已。如果不是這樣,還是要檢討一下出離心才是。


示參禪切要(徑山禪堂小參)

禪門一宗。為傳佛心印。本非細事。始自達磨西來。立單傳之旨。以棱伽四卷印心。是則禪雖教外別傳。其實以教應證。方見佛祖無二之道也。

其參究工夫。亦從教出。棱伽經雲。靜坐山林。上中下修。能見自心妄想流注。此實世尊的示做工夫之訣法也。又雲。彼心意識。自心所現。自性境界虗妄之相。生死有海。業愛無知。如是等因悉以超度。此是如來的示悟心之妙旨也。又雲。從上諸聖。轉相傳受。妄想無性。此又的示秘密心印也。此黃面老子教人參究之切要處。

及達磨示二祖雲。汝但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墻壁。可以入道。此達磨最初示人參究之要法也。傳至黃梅求法嗣時。六祖剛道得本來無一物。便得衣鉢。此相傳心印之的旨也。及六祖南還示道明雲。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阿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此是六祖第一示人參究之的訣也。是知從上佛祖。只是教人了悟自心。識得自己而已。向未有公案話頭之說。

及南嶽青原而下。諸祖隨宜開示。多就疑處敲擊。令人回頭轉腦便休。即有不會者。雖下鉗錘。也只任他時節因緣。至黃蘗始教人看話頭。直到大慧禪師。方纔極力主張。教學人參一則古人公案。以為巴鼻。謂之話頭。要人切切提撕。此何以故。只為學人八識田中。無量劫來惡習種子。念念內熏。相續流注。妄想不斷。無可柰何。故將一則無義味話。與你咬定。先將一切內外心境妄想。一齊放下。因放不下。故教提此話頭。如斬亂絲。一斷齊斷。更不相續。把斷意識。再不放行。此正是達磨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的規則也。不如此下手。決不見自己本來面目。不是教你在公案語句上尋思。當作疑情。望他討分曉也。即如大慧。專教看話頭。下毒手。只是要你死偷心耳。如示眾雲。參禪惟要虗卻心。把生死二字。貼在額頭上。如欠人萬貫錢債相似。晝三夜三。茶裏飯裏。行時住時。坐時臥時。與朋友相酬酢時。靜時閙時。舉個話頭。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只管向個裏看來看去。沒滋味時。如撞牆壁相似。到結交頭。如老鼠入牛角。便見倒斷也。要汝辦一片長遠身心。與之撕挨。驀然心華發明。照十方剎。一悟便徹底去也。此一上是大慧老人尋常慣用的鉗錘。其意只是要你將話頭堵截意根下妄想。流注不行。就在不行處。看取本來面目。不是教你向公案上尋思。當疑情。討分曉也。如雲。心華發明。豈從他得耶。如上佛祖一一指示。要你參究自己。不是向他玄妙言句取覓。

今人參禪做工夫。人人都說看話頭。下疑情。不知向根底究。只管在話頭上求。求來求去。忽然想出一段光景。就說悟了。便說偈呈頌。就當作奇貨。便以為得了。正不知全墮在妄想知見網中。如此參禪。豈不瞎卻天下後世人眼睛。
今之少年。蒲團未穩。就稱悟道便逞口嘴。弄精魂。當作機鋒迅捷。想著幾句沒下落胡言亂語。稱作頌古。是你自己妄想中來的。幾曾夢見古人在。若是如今人悟道這等容易。則古人操履。如長慶坐破七箇蒲團。趙州三十年不襍用心似這般比來。那古人是最鈍根人。與你今人提草鞋也沒用處。增上慢人。未得謂得。可不懼哉。

其參禪看話頭。下疑情。決不可少。所謂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只是要善用疑情。若疑情破了。則佛祖鼻孔自然一串穿卻。只如看念佛的公案。但審實念佛的是誰。不是疑佛是誰。若是疑佛是誰。只消聽座主講阿彌陀佛。名無量光。如此便當悟了。作無量光的偈子幾首來。如此喚作悟道。則悟心者如麻似粟矣。苦哉苦哉。古人說話頭如敲門瓦子。只是敲開門要見屋裏人。不是在門外做活計。以此足見依話頭起疑。其疑不在話頭。要在根底也。只如夾山參船子。問雲。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鉤三寸。子何不道。山擬開口。師便一橈打落水中。山纔上船。師又雲。道。道。山擬開口。師又打。山大悟。乃點頭三下。師曰。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若是夾山在鉤線上作活計。船子如何捨命為得他。此便是古人快便善出身路也。

在昔禪道盛時。處處有明眼知識。天下衲子參究者多。到處有開發。況雲。不是無禪。只是無師。今禪家寂寥久矣。何幸一時發心參究者多。雖有知識。或量機權進。隨情印證。學人心淺便以為得。又不信如來聖教。不求真正路頭。只管懵董做。即便以冬瓜印子為的決。不但自誤。又且誤人。可不懼哉。且如古之宰官居士。載傳燈者。有數人而已。今之塵勞中人。麤戒不修。濁亂妄想。仗己聰明。看了幾則古德機緣。箇箇都以上上根自負。見僧便鬥機鋒。亦以自己為悟道。此雖時弊。良由吾徒一盲引眾盲耳。

老人今遵佛祖真正工夫切要處。大家商量。高明達士。自有以正之。

摘自憨山老人夢遊集

憨山德清(1546年11月15日-1623年1月15日),俗姓蔡,字澄印,號憨山,法號德清,謚號弘覺禪師,安徽全椒人,明朝佛教出家眾,為臨濟宗門下。復興禪宗,與紫柏真可是至交,被認為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


話頭+看話頭

禪宗所謂話頭是一句話、一個念在心裡未出現之前頭,即是話頭。譬如「念佛是誰」這一句話,在未起念,未出現這一句話之前頭即是話頭。若是心裡生起「念佛是誰」文字相,甚至說出了「念佛是誰」聲音相,四個字在覺知心裏面出現影相,覺知心是住在這一句話的尾巴,這是看話尾了。「念佛是誰?」這四個字在心裏面都沒有出現,它還沒有出現就把它看住,讓這一句語言文字出不來,你看住它,這才叫看話頭。話頭要時時刻刻持續不斷,必須要有動中定力功夫;修學無相念佛,以憶佛及拜佛方法修習動中定力,成就一念相續功夫,則於動靜中皆能看話頭。這就是修學無相念佛的好處。

摘錄自《禪—悟前與悟後》上冊,正智出版社(台北市),改版七刷,2009 年12 月

見性與看話頭(連載十三)----黃正幸老師

疑情+參話頭與看話頭的差別:

參話頭與看話頭之間的差別,在於參話頭有一個疑情在,一面看「念佛是誰」的話頭,但心裡懷疑思索,究竟念佛的是誰,心裡雖無「念佛是誰」這四個字的形象或聲音,但是我們一直安住於「念佛是誰?」這個意思裡面,這樣子叫作參話頭。需有一個疑在。看話頭如無疑情,是在修定。如果坐下來看話頭,看久了就會入定;如果有個疑在看話頭,疑情持續伴隨話頭存在,謂之參話頭。所以二者之差別,在於有無疑情及尋覓思惟的作用。參話頭和思惟思想有什麼差別?思惟思想就是運用語言文字,用一句連接一句的話,在作分析,那叫作思惟思想。參話頭是要有定力,而不必透過語言文字,就能夠有思惟之作用在,我們稱之為思惟觀—直觀。所以看話頭時,有一個疑情在,謂之參話頭。參話頭時常常會靈光一現而出現一個答案,我們能夠不運用語言文字,就可以去分別對錯,並且知道為什麼對或錯,均不必經由語言文字,這功夫就叫作思惟觀—直觀。為何要講看話頭及訓練看話頭之功夫?因為修禪須要真參實修。禪須要體驗,不是用語言文字的思惟討論所能親證。所以口頭談論,意識思惟,名為參禪,其實是思想思惟,沒有定力的緣故;因此我們認為不會思惟觀,就不是參禪。

摘錄自《禪—悟前與悟後》上冊,正智出版社(台北市),改版七刷,2009 年12 月

見性與看話頭(連載十三)----黃正幸老師

南無佛法僧


優酷里搜「虛雲開示」 裡面有講 很好 有興趣可以看一下


看話頭就是修定力啊。據說要一念相續72小時以上,才具備開悟能力呢。


推薦閱讀:

TAG:佛教 | 藏傳佛教 | 修行 | 佛道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