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套娃原理」 (上)
你知道俄羅斯套娃嗎,咱們國家也有相似的傳統工藝品,就是那個盒子裝盒子的,只是似乎沒有準確的名稱,所以今天,我借用一下「俄羅斯套娃」來給大家分享一下,產品的「包含」性質。
正文
先給大家科普一下,什麼是「俄羅斯套娃」, 簡單的來說,就是一個娃娃肚子里,裝了另一個娃娃,並且一直循環下去,可以裝很多個娃娃。當然了,這有幾個特殊的 「性質」。
- 這些娃娃的形狀 :形狀差別越大,浪費的空間就越大,這樣就裝不了太多的娃娃了
- 這些娃娃的尺寸一定是不一樣的:我們沒有辦法讓兩個相同尺寸的娃娃,產生「包含關係」
- 每個娃娃都是獨立且完整的:這表示,即使我們不小心弄丟了,弄壞了,都不會影響整體的套娃,而每一個套娃 單獨拿來,都是一個工藝品,所以你買了一套俄羅斯套娃,就等於買了若干個不一樣的娃娃
當然,我並沒與在代購「套娃」,所以我們帶著這四個特性,來說說「產品套娃」吧
「產品套娃」
一款產品的誕生到產生極大的價值,他還是一款產品,但卻又不是一款產品。
微信這款產品誕生於2011年,到現在有6年了,你意識到一個問題了嗎?
產品在生長過程中,發生的一個小小的變化,大概就像細胞裂變一樣的微小變化。
2016年的微信,不再是當年的13人團隊能夠負擔的了。
張小龍在近期的一次分享上透露出,微信事業部已經有1500多人了,增加了100倍。
如果早期微信只有一位產品經理,那現在是不是應該有100人的產品團隊了?
當然,這樣推算是不科學的,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微信的產品團隊至少擴大了數十倍。
一位產品經理,在做一款產品,那麼一群產品經理 在做什麼呢?
「產品套娃」其實是一種討巧的說法,我沒有想好用什麼樣的名字稱呼這種產品的「包含屬性」,但他與套娃,驚人的一致。
這需要你充分認識 「產品化思維」,在你的眼裡呈現出來的「產品」 ,他不應該是一個app, 也不應該是一個網站,甚至不應該有所「形」與「名」,否則你就無法去解釋剛才的問題,
你知道的,微信支付必然是由一位乃至數位產品經理獨立完成的「產品」
但他「無形」,你無法判斷朋友圈的用戶數,你不能說他有5億用戶,因為這是微信的用戶數。
同樣的,你更加無法判斷微信通訊系統這款產品是否收到用戶的喜愛,畢竟用戶不會告訴你「用這個聊天太方便了」 因為這只是一個「基礎功能」。
當一個產品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當你所處的企業環境,有了多位產品經理,也許你們都在創造某一款產品,但我想請你清楚的明白一件事情,你們並不是在做一個相同的產品
「產品套娃的定義」
是不是和俄羅斯套娃很像?我們在實際過程中所設計的產品,就正如套娃,一層包含一層。
例如:
在最外圍,是我們的企業定位,真正的產品經理,並不是一位偽CEO,而是一位專業的產品經理。
我們不會去思考與企業定位不相符的產品,比如,京東的產品經理,不會去思考朋友圈的設計方法以及市場需求。
這是因為我們的產品定位隸屬於企業定位,兩者之間存在明確的「包含關係」。
而我們業務模塊的產品經理,與主要模塊的產品經理也都有各自的思考傾向,一旦出現跨越式的聯繫,我想,這會產生兩個結果。
如果不是你即將主動或被動離職,那就是企業戰略出現傾斜,也是表明團隊出現了分歧。
我們來借用「俄羅斯套娃」的特性,來分析一下「產品套娃」。「形狀」 是 「差不多」的
你能想像微信是從阿里誕生的時代嗎? 我怕是無法想像了,儘管阿里非常努力想做社交,但這並不等同於微信。這當然和我們經常提到的團隊基因有關,但我想從另一個角度來試著分析一下。
在套娃原理 里,形狀是差不多的是為了更好的利用內部的空間,我們可以理解成更充分的利用已有資源。
如果阿里企圖打造一款微信產品,這就像是在橢圓形的套娃里,裝了一個正方形的套娃,一方面受限於橢圓的橫向空間,一方面又浪費了套娃的縱向空間。
並不是阿里不能做微信,而是不應該做微信
而一旦我們要最大化的去利用企業的資源,就必然產生「差不多」的概念,因為只有形狀相同,才能保證我們最大化的去利用資源,利用空間。
最典型的一種應用,也是現在最普遍的現象,許多的創業團隊在初期,基本依賴創始人的資源。
如果創始人手上有酒店的資源,那基本上必然會做一個酒店相關的產品。如果創始人有更多的教育資源,我相信也一定會選擇一款教育性質的產品。
「尺寸」是「不一樣」的
我們從大的講,一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一定會出現多款產品同步運營的狀況,也許你現在所在的公司,就有這樣的多款產品。
我相信,在這些產品里,一定有優先順序關係,一定有一款產品是最核心的,然後有幾款是相對核心的。
而在同一款產品里,這種尺寸也體現的淋漓盡致,我在前文提到了這樣一句話,我想再強調一下,也許你們都在創造某一款產品,但我實際上,你們並不是在做一個相同的產品。即使是在一款產品里,也會有「尺寸」的差異,你知道微信最核心的產品模塊是什麼嗎?
是通訊能力,而朋友圈是最接近通訊的產品模塊,但在尺寸上任然是略小於通訊模塊。
需求的優先順序,你一定非常熟悉,不如換個角度思考一下,在需求優先順序之上,產品其實還存在一個「模塊」的優先順序。
一旦出現「二選一」的情況,我們勢必會選擇相對更重要的模塊進行維護和迭代。
如果你所處的團隊,有多位產品經理,且你們都有明確的任務分工,我相信你一定有所感觸。
在研發,運營,設計,測試等等資源的分配上,永遠是優先考慮主要模塊的需求,只有在主要模塊不緊急的情況,才會選擇性的將資源傾斜給你。
而如果你是在獨立負責一個完整的產品,那我希望你能更加深刻的意識到這個問題。
MVP原則里強調了最簡化開發的原理,本質上也屬於對產品模塊的資源傾斜,將你的精力,集中到最優先,最核心的模塊,將其完善,過程中的碎片時間再去考慮衍生出來的模塊。
未完待續
下周一將會為大家分享 產品 「套娃原理」的下半場,「每個娃娃都是獨立且完整的」
微信公眾號:枯葉咖啡館
QQ群:591918885
等你來哦~
推薦閱讀:
※課程篇(9):產品設計-產品框架
※快餐用戶與正餐用戶
※寫給部門管理者的諫言:你敢了解你的員工嗎?
※<產品篇>做好互聯網產品的獎勵機制之顯性獎勵·二
※驗證碼場景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