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複記憶的冪定律

1879年~1885年,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編造了2300個毫無意義的單詞,並把這些單詞進行組合,變成篇幅不等的記憶材料,用來進行重複記憶訓練。

如何衡量重複記憶的效果呢?

艾賓浩斯並不是靠統計記住或忘記多少信息來衡量,而是用每次訓練所需要的重複次數來衡量。

例如記憶一份材料:

  • 第1次重複了100次才全部記住,第2次只需要重複40次就能恢復全部記憶。

  • 這樣就比第1次少重複了60次,60/100=60%,這60%就是已經記憶的量。

  • 而第2次需要再重複40次才能把遺忘的彌補,所以40/100=40%就是遺忘的量。

艾賓浩斯並不是統計遺忘的信息數量,而是統計恢復記憶所需要的重複次數。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其實是反應節省了多少工作量的曲線,每個點是所節省的比率,所以更準確的名字應該是「艾賓浩斯複習曲線」,時間越長所能節省的重複次數越少。

要注意的是,這個圖並不是統計對一個材料的重複記憶,上邊的每個點都是不同的材料在不同時間進行複習的重複次數。

艾賓浩斯通過這張圖,發現了重複記憶的多條規律:

  • 在1天的時間裡,人們以極快的速度忘記,複習所需要的重複次數猛增。

  • 但是2天以後,雖然仍需要很多的複習次數來恢復記憶,但忘記的速度大大減緩。

下面的表格是艾賓浩斯的實驗結果。

如果按照遺忘數量,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應該是下面的圖形。

遺忘率快速增加,然後又快速趨於平緩,2天以後維持一個穩定的高遺忘率。

為什麼在第1天急速遺忘,而在第2天後遺忘速度減緩呢?

因為在第1天,很多記憶是工作記憶,工作記憶的空間是有限的,新信息不斷把舊信息從工作記憶里擠出去,舊信息很快就被遺忘了。

所以第1天大量的信息就隨著工作記憶的清空被遺忘了。

但幸運的是,有少量舊信息被保存到長期記憶里,長期記憶的空間接近無限,遺忘的速度也很慢,所以這些舊信息保存的時間很長。

第2天以後,留存下來的信息大部分是長期記憶,所以遺忘率就很平緩了。

重複記憶的冪定律

艾賓浩斯在對數據進行擬合時,認為這是一個對數函數曲線

b = 100k/((log t)^c +k)

其中,k = 1.84,c = 1.25

但後來人們發現用冪函數來擬合的誤差更小。

b = kt^{-c}

其中,k=31.8,c=0.125

在心理學上有很多現象是符合冪定律的,例如學習的冪定律、練習的冪定律都是類似的曲線。

其本質是和記憶有關。

參考文獻

Hermann Ebbinghaus (1885),Memory: A Contribution to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版權聲明

  • 本文來自微信公共帳號:張英鋒

  • 版本:Alpha版 (內部測試版)

  • 本文還在完善中,將來會有大範圍的修改,所以禁止轉載

推薦閱讀:

文革的記憶

TAG:記憶 | 記憶方法 | 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