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工作無聊,那你現在在幹什麼
S跟我抱怨,說工作太無聊,客人來了她就招待一下,客人不來她就閑的發慌,刷微信,刷微博,逛淘寶,然後等著下班。
S想跳槽,她一副義正言辭,公司欠了她幾百萬福利的樣子,說,「我天天想著辭職,要不是這地方小,一下子找不到好的工作才不在這裡呆」,S看我沒回她,心虛地又補了一句,「不只是我,還有好幾個同事都想著辭職,等找好下家就辭了。」
我問S,辭職了你想好找什麼樣的工作了嗎。S說,這還沒想,但一定會比這裡好。我不知道S是哪來的這些判斷。27歲的S和5年前實習工作的時候沒什麼區別,天真的覺得好的永遠在下一家,幸運會隨之降臨。
我遇到過很多像S一樣的人,成天抱怨目前的工作太過無聊,學不到東西,只是用一天8個小時換取不夠花銷的工資;也遇見過像S一樣成天喊著辭職,卻是雷聲大雨點小,他們通常找不到他們口中「引以為傲」的下家。他們有些畢業一兩年,有些已經畢業五六年了,甚至有些都已過30。
我看過一篇關於職場「35歲現象」的文章,裡面一針見血地提出職場的35歲現象很大程度上都是由30歲之前的職業態度所決定的,30歲到35歲是在30歲前的這個基礎上積累厚度的階段。
20幾歲的時候,我們把年輕當作資本,當作犯錯誤也要被原諒的擋箭牌,23歲那一年,我也是這樣,動不動就說和那些80後的老員工有代溝,動不動就向朋友埋怨公司的老制度早已經跟不上我們90後的步伐,年輕的無知讓我「肆無忌憚」地把自己當成「小孩」,需要所有人關心,所有人體諒的「任性小孩」。
一言不合,就辭職,做了半個月就辭職,說實話,大學實習那會對職場抱有幻想太多,反而難以接受職場最真實的面貌。好在,我在一個月之後很快地調整了心態。在畢業後的三年工作時間裡,我在上班時間從來都沒有感到過無聊,第一年忙的真的可以用「起的比雞早,睡的比狗晚」來形容,第二年跳槽到一個更高的平台,細分的工作制使得上班時間很悠閑,但悠閑不代表無聊,很快我找到了新的要學的東西,品牌、營銷、會員、用戶體驗,上班的悠閑讓我有更多的時間去深入學習,提升自己。拿著「別人」的錢,提升自己,這不正是我們在職場上占的最大的便宜嗎?
我很不明白,那些整天抱怨上班無事可做又想著老闆給他們加工資的人是什麼樣的心態。S和我說,上班好無聊沒事做。我反問S,「這一行,沒有什麼你要學的東西了嗎?」S很嚴肅地和我說,「在這個公司可學的東西真的很少,在這裡都學不到什麼,整天感覺都是在浪費時間。」
我很不解,S怎麼會覺得沒東西可學呢。不比上學時候,是老師主動把知識傳輸給我們,在職場,學習這東西是靠自己主動,任何一行,只要自己去挖掘,那真是學不完的。不深挖的人覺得無聊沒意思,肯挖掘的人,越挖越深,越來越有意思,這就是為什麼行業頂尖的人一直在學習,越頂尖的人越不會忘了自我增值。
羅胖說,一個想在職場上做出點成績的人,就一定要找准一個你可以為之奮鬥5年、堅持10年甚至更久的目標。職場經驗的累積,日積月累是一種厚度,職場核心競爭力提升是另外一種厚度,這兩者也是你日後升職加薪的籌碼。我說過工作5年,不等於你擁有5年工作經驗。企業從來都不是慈善機構,量化一個人的價值再給出相應的福利報酬。
S說,她很浮躁,工作5年工作換了很多份,連自己都數不過來,在填寫簡歷的時候就更加困擾,想來想去卻發現沒有一個是能詳細、自信地展開的。S問我,是不是她跳槽太多了。
關於跳槽,我的態度是,只要你走的是直線,沒有偏離既定的方向,只要是一次次的提升那就跳。過多的跳槽會讓企業覺得你不穩定,但是在30歲之前穩定不是最重要的,職場的自我迅速提升才是最重要的,這將決定你之後10年的高度。
什麼是走直線?很多人換工作,在沒有職業方向的時候,會盲目地換行業,又因為自身原因,沒能將上一個行業累積的經驗轉化到現在的這個行業。所以,他們在換行業的時候,像是一個新手。
S問行行不同,上一個行業的經驗怎麼轉化到現在這個行業,S還用了一句有分量的話來反駁,「換工作窮一年,換行窮三年」,所以在S的觀念里,各行是不同的,換行就是走彎路。
我有一個認識的朋友,他換過行業,非但沒有窮三年,甚至一換行工資翻倍,因為他的換行走的就是直線上升,他認準的就是一個領域,做的就是一件事,營銷。他和我說,如果你夠專註一個領域,換行甚至可以讓你看到更多的精彩,你完全可以將不同的行業貫穿起來,轉化成你對行業廣博的認知。
不是工作太無聊,是你還不夠努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