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新聞,真的有必要嗎?I Media
VR新聞,真的有必要嗎?
很多需求,是被人為製造出來的。
6月7日,重慶晨報上游新聞APP客戶端,推出全國首個VR新聞頻道。其稱,VR新聞的出現,將改變讀者閱讀新聞的習慣,以前人們通過記者傳回的文字、圖片和視頻了解現場,VR新聞則讓讀者以第一視角親臨現場。上游新聞對此頗為看重,通過技術、人才、平台化建設優化現有結構,以此樹立品牌的新媒體優勢。
首先,花生給上游新聞勇敢贊個贊,在未來表現形式並不明確的環境下,執行力如此之強,確實不易,這背後確實有著媒體轉型的一份擔當。
但,花生想從三個角度,潑一盆冷水。
一、倫理困局
先媚俗地站個道德高地:VR新聞讓媒體人、受眾都進入了新的倫理困局。
根據新聞通稿介紹,日後內容為:「突發、直播類新聞採訪模式。車禍、火災、體育、娛樂等新聞現場,以及正在進行中的兩會、新聞發布會、展會等時政新聞現場」。
首先,可能導致新聞內容的進一步娛樂化。
面對車禍、火災,這種新聞,做成VR給受眾,讓其「身臨其境」?一般人會願意去感受現場血肉橫飛、肢離玻碎嗎?
花生覺得這裡面的看客多半都是娛樂心態,隔岸觀火,這樣有消費災難的可能。
其次,從業者的壓力風險
VR新聞內容素材異常豐富,包括而不限於文字、視頻、音頻。同時,新媒體要求發刊速度提高,兩者成為一對不可磨合的矛盾。
在重大的時政新聞、突發新聞,都給了值班編輯更大的審稿壓力,更大的職業風險。
無論是更講究「輿論引導」的大陸,還是講究「政治正確」的海外,媒體都有著自己表達的「禁區」,VR的這組矛盾,很可能導致部分元素突破禁區,從而給媒體從業者帶來壓力和風險。
畢竟,有不少讀者,一直擅長「見微知著」。做慣了中學語文閱讀理解的他們,總喜歡從媒體的細枝末節,去推敲「背後的故事」……
二、少就是多,VR太「冗餘」
除了可能的風險,VR技術本身,並不符合新聞的價值。
暫且不提,現在VR技術並不成熟,使用效果不佳的技術背景。
先討論下,新聞的價值。
花生覺得,新聞最重要的是高效地傳遞信息,為受眾決策提供服務。
即合格的新聞除了確保真實、時效之外,更重要的是純粹、便捷,在體裁上的要求,就是短小精悍,以此達到高效。
而VR實在是太冗餘了,他以全方位的現場體驗為外衣,實際上包裹了太多沒有具體意義的內容,沖泡了一杯三鹿牛奶,看似好喝,實際喝不飽,沒營養。
VR新聞的冗餘,沖淡了新聞的硬核,也過度佔用了人們本就稀缺的「注意力」。這會導致用戶使用分化,一種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就像現在沒事兒就刷朋友圈,到家就開電視機當背景音的人。另一種,則頗為反感,感覺類似於微信聊天:用文字10秒能看懂的事兒,卻偏偏有人要用語音發滿60秒。
要知道,從工業化邁向信息化的社會,時間的價值越發重要。
人們開始看重獲取信息的「單位時間成本」,比起自學語言、摸索健身技巧、探索行業未來,開始傾向於『花錢買服務』,這個服務就是信息對稱的高效性。
多嘴一句,對於「上下求索」的媒體人,應該效仿一隻只松鼠,採集松果、取出松子、嗑出松仁兒,遞給受眾。高效傳遞信息,這是安身立命之本。
三、理想中VR的價值可能
其實,VR新聞最好的題材是科技、娛樂、體育。
有時候,所處場景表現要素異常豐富,文字表達會顯得貧瘠,這時候強調現場感受,往往是VR最好的使用場景。
科技產品的虛擬演示,娛樂表演、體育賽事的現場,在諸如貝爺探險之類的地方,都是不錯的選擇。
只不過,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一書中提到過:由於生產技術的變革,減少了單位勞動強度,同時降低了消費品價格,使得藍領工人和資本家都能開汽車、看話劇……
在VR技術下,未來我們都能去月球探險,只不過你踩著阿姆斯特朗的腳印,我看著你Gopro的同步傳輸,踩著自己的地板,罷了。
推薦閱讀: